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 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 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匾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 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节选自《左传》)
【注】①校:较量、对抗。②廧咎如:狄族的一个部落。③唐叔:晋国始祖,周成王之弟,封于唐,其子改国号为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保:保护
B.以叔隗妻赵衰妻:嫁给
C.薄而观之薄:靠近
D.晋公子广而俭广:指志向远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其奔也其可怪也欤
B.处狄十二年而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出于五鹿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姜与子犯谋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在国内大乱中逃亡到狄,一住十二年。到齐国后又贪图安逸,一住五年,从者谏,姜氏劝,他都无动于衷。这些既显出他贵公子的劣根性,也说明他胸无大志。
B.重耳面对楚王送他回国所开出的条件,先是拒绝,后被逼问,便恼羞成怒说若两军相遇只肯退避三舍,再不行就开打,这反映出他缺乏大局观,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C.在长期的流亡磨难中,重耳在逐渐成长。在秦国娶公主,他一不小心得罪了妻子,见她发怒,赶紧脱去上衣自我拘囚请罪,以免因夫妻口角而影响秦国对他的支持。
D.这篇文章记录的时间漫长、事件众多,但精于剪裁、善于组织,清晰叙述了一个落难贵公子经历磨难成长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过程,为他后来成为霸主作了铺垫。
【小题4】用“/”给文末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公 子 降 拜 稽 首 公 降 一 级 而 辞 焉 衰 曰 君 称 所 以 佐 天 子 者 命 重 耳 重 耳 敢 不 拜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子盍蚤自贰焉?(2分)
译文:
②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4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9-03 11:2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害也。先王之制,大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选自《左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请于武公 亟:屡次
B.大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也 图:对付
D.国不堪   贰:从属二主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辟害 用亡郑以陪邻
B.国害也 是寡人过也
C.大叔又收贰为己邑 乱易整
D.段入鄢 以其无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姜氏厌之,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邑形势险要,对于姜氏的居心,庄公十分清楚,因此没有答应。
C.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庄公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是出于他对兄弟的宽容,不忍下手。
D.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了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下令讨伐,并一举击败共叔段,足见其老谋深算。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戮力攻秦______。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______________。③因沛公于坐__________。④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D.劳苦而功高如此
【小题3】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二个。(4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进兵北地(掠夺、夺取)
B.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C.愿足下虑之(更加)
D.秦王必见臣(同“悦”,高兴)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和“秦遇将军”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闻购将军
B.太子闻
C.何厌
D.行李往来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周朝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为秦所灭。
B.“卿”,在古代是一个多义词,既是古代官名,也是对人的尊称。文中指前者。
C.“太子”,古代被确定将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儿子,太子多为嫡长子。
D.“邑”,在古代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指大的城市,也可以指县,也指封地。
【小题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
秋,会于阳谷,谋伐楚也。
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冬,公子友如齐莅盟。
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年、四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友如齐莅盟如:前往
B.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囿:园林
C.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以:因为
D.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之:的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齐侯攻打其他国家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 ②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③尔贡包茅不入 ④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⑤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⑥昭王南征而不复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国想通过讨伐郑国来要挟,让郑国忘恩负义,但是孔叔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不让郑伯和楚国讲和。
B.楚国的第一个使者承认没有按时给周王送贡品的罪过,但也不明白昭王的死和楚国是否有关系。
C.齐桓公讨伐蔡国,表面上是他和蔡姬夫妻之间事情的一个了断,实际上是以伐蔡为名向楚国炫示武力,一举服楚。
D.楚成王先派无名使者、后遣大夫屈完探诸侯之师的虚实,面对管仲和齐桓公的软硬兼施,使者不卑不亢,见机行事,避免了战争发生。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式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闻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A.樊於期乃曰(走上前) 素留候张良(善于)
B.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因人之力而之(损害)
C.夜而出(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朝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刻)   夫人之力不及此(略微)
【小题2】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夫晋,何厌之有
C.君之所知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项是()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
【小题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