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令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遂邑]令山东宁阳县。②[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4分)
(1)献遂邑之地以 (2)曹沫三战所
(3)欲其约 (4)齐桓公与鲁会于柯而盟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3分)
(2)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4分)
(3)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1-12 09:0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小题2】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公不君:厚敛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谏,公患之,使鉏麑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与之。既而与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注①厚敛:后赋,指大肆搜乱百姓。②雕:绘饰。③宰夫腼:宰夫,厨工;腼,煮。④熊蹯:熊掌。⑤赵盾、士季:赵盾,晋大夫,谥号宣,一称宣孟;士季,晋大夫,名会,字季。⑥溜(liù):通“霤”,屋檐滴水处。此指屋檐下。⑦衮(gǔn):天子之服,此指周宣王。⑧鉏麑(Chú  Ní):晋之大力士。⑨嗾(sǒu):唤狗咬人的声音。⑩獒:高大的猛犬。
【小题1】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B.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D.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灵公。
B.“稽首”指古代一种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C.“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D.古代统治阶级称下杀上、臣杀君为“弑”,如“弑君”“弑父”。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靡不有初,鲜有终    克:能够
B.衮职有,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
C.宜子谏,公患之 骤:多次
D.使鉏麑之   贼:暗杀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厚敛雕墙 置诸橐与之
B.谏不入,则莫之继也 过能改,善莫大焉
C.既而与公介 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
D.赵穿攻灵公桃园    舍翳桑
【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
【小题6】下列关于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B.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并且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D.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再次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2)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yóu),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渭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以上僖公四年
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wěi)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狄。——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注】①齐姜:太子申生的母亲。②尨茸:méng róng,蓬乱的样子。③寺人披: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之渝,攘公之羭 坚贞
B.归胙于公     祭肉
C.公祭之地,地坟 隆起
D.被此名也以出 蒙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既与中大夫成谋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B.子其行乎 其皆出于此乎
C.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    吴之民方痛心焉
D.乃之梁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分别用龟甲、蓍草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相反,他只相信了吉利的结果,没听从卜人的劝说。
B.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他却以自尽来表示抗议。
C.重耳和夷吾比较聪明,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过错,又缺少正常的申诉渠道,在灾祸临头时通过外逃来保护自己。
D.骊姬为了能够让她的亲生儿子成为太子,不惜在用毒辣手段陷害太子之后又嫁祸重耳和夷吾,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l)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
(2)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1)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②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③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2)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④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3)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⑤(汉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4)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5)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减)
注释:(1)賈竖:对商人(屠夫儿子)的轻蔑称呼,犹“竖子”。(2)反书:反对项羽的文。(3)踞鞍:坐在马鞍上。古人行军休息,常解下马鞍作为坐卧之具。(4)属:刚刚。(5)萧、曹:即萧何、曹参。
说明:划横线处为人名、地名。
【小题1】下列加点的文言文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啖:利诱
B.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 属:类,辈
C.因举燕、代、齐、赵 举:攻下
D.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前往,赶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晓下军    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
B.为其功多,故不忍 为之奈何?
C.不如因其解击之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
D.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  群臣见雍齿封
【小题3】下列对文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准备攻打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告他不要轻视秦军,并谋划诱降秦军将领,同时在山上增加竖起很多旗帜,作为疑兵,以迷惑敌人。
B.沛公做了汉王,统治巴蜀地区。汉王赏赐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趁机让张良代他请求汉中地区。项王应允了汉王的请求,汉王于是得到了汉中地区。
C.汉王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联合一些将领一起建功立业。张良举荐了黥布、彭越、韩信。后来最终击溃楚国的正是这三个人。
D.高祖平定天下后封赏了与自己亲近的人,诛杀了自己仇恨的人,这引起了将领们的恐慌,人心思动。张良劝说高祖封赏平生憎恨的雍齿,成功地打消了将领们的疑虑。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
(3)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指南录后序》)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寡人之于国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下属
B.目眦尽裂 眦:眼眶
C.则与斗卮酒 与:给
D.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B. 
C.D.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范增数目项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军霸上 
D.沛公欲王关中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他示意,目的是向项羽表明忠心。
B.范增老谋深算,富有远见,认为如果不趁机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
C.项伯同项庄舞剑,并借机掩护刘邦,项羽对此不加制止,失去了一次杀死刘邦的良机。
D.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樊哙闯帐”这一情节,表现樊哙勇猛豪壮而粗中有细的特点。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