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也,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寒疾,不可以风 风:吹风,受风
B.乡党莫如齿 齿:痛恨
C.今天下地丑德齐丑:相等
D.吾何慊乎哉慊:不足,少
【小题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B.①请必无归,而造于朝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未见所以敬王也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岂谓是与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小题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孟子的治国主张的一项是( )
① 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② 辅世长民莫如德
③ 欲有谋焉;则就之  
④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⑤ 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⑥ 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A.①②③B.②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4】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小题5】把文言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4分)
译:     
(2)辅世长民莫如德(2分)
译:
(3)故汤之于伊尹,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4分)
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9-10 02:1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之裘敝    敝:破旧
B.乃夜发书,篋数十     陈:摆开
C.练以为揣摩  简:选择
D.当秦之 隆:隆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不言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B.黄金万镒用  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
C.转毂连骑,炫煌道     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D.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苏秦“合纵”之策产生的政治影响的一组是
①革车百乘,锦绣千纯    ②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③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④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⑤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⑥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A.①②④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⑤⑥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2)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同类题2

阅读文本,完成各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一田父,田父曰绐:欺骗。
B.山东为三处期:约。
C.项王身亦十余创被:受。
D.吾为若德:感激。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B.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于是独自一人冲向汉军,“斩将”“刈旗”,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英勇无畏。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自己又亲自杀掉了一名汉将和一名都尉,以此证明了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给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参考译文: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参考译文: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参考译文: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参考译文: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参考译文: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参考译文: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朝士曰谢:道歉
C.诏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谁任其咎:失败
【小题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③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4分)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4分)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

相如既归,赵王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小题1】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如为上大夫 拜:授予官职B.其后秦伐赵,石城 拔:攻下
C.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D.左右欲相如 刃:刀子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 请奉盆缶秦王,相娱乐
A.赵王为贤大夫B.赵亦盛设兵待秦
C.相如请得颈血溅大王矣D.相如功大
【小题3】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B.于是相如前进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小题4】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渑池之会是秦王玩弄的又一次阴谋,名曰“为好”,实则欲侮辱赵国,甚至劫持赵王。但蔺相如事先做好准备,相会时运用策略针锋相对,使秦王的阴谋彻底落空。
B.渑池会前,廉颇和蔺相如都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廉颇向赵王诀别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表明他对赵国前途的深谋远虑。
C.渑池之会正面描写蔺相如在外交斗争中机智勇敢的精神,侧面描写廉颇在军事斗争中所起的重大后卫作用。
D.渑池会上,主要在秦王和赵王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对秦王展开的攻势,赵王针锋相对,使秦王不得不转攻为守,以至秦王的阴谋不仅没得逞,自己反而受辱。
【小题5】翻译
⑴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⑵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B.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节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乱易整,不武
A.敢以烦执事
B.阙秦以利晋
C.谈笑以死
D.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交代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暗示了郑国被围的严峻形势。
B.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说明他有清晰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坚持正义的品质。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说服秦伯退兵,成功解除危机。
D.选段记事完整,情节生动,文字简洁精炼,有很强的表现力,堪称叙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