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①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②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③,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宰:卿大夫家臣。②免:此指免掉忧患。③胡:指齐国前代国君胡公静,长寿。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致之,终再拜而辞致:给予,赐给
B.退得罪于士退:后退,退却
C.足于中,免矣中:心中,内心
D.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逮:及,达到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之赐也厚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圣王见贤以乐贤申之以孝悌之义
C.善哉!子其祝我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D.使君之年长于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具有民本思想”和“齐景公虚心纳谏”的一组是()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臣子拿国君所赐的丰厚财物施惠于百姓,是越权行为,表现了忠正之臣对国君权威的维护。
B.晏子认为管仲接受封赏是智者的千虑一失,而自己面对封赏赐“再拜而不敢受”,正是愚人的千虑一得。
C.齐景公目睹一位背着柴草的长者面有饥色,心生怜悯,命令官吏供养此人,充分说明他深明治国之本。
D.景公认为,百姓可能在君王那里获罪,而君王不可能在百姓那里获罪,后经晏子劝谏,才终有所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0-08 04: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壬戌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邻?   陪:陪衬B.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D.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小题2】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B.若郑而有益于君。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C.越国以远。   鄙: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边邑
D.邻之,君之薄也。   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雄厚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壬戌秋   盘庚
B.徘徊斗牛之间   因击沛公
C.而不知所止   吾还也
D.扣舷歌之   赂秦力亏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属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共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
B.“望”一般指农历每月的十五,除此之外,还有“朔”“晦”,分别指每月的末日和初日。
C.我国古代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作宿。文中“斗牛”指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D.古籍中的“河”一般指黄河,“江”一般指长江。文中“白露横江”的“江”就指长江。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索地于赵,弗与,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温人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乃使吏出之。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连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至而求鹿,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传,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之君烹其子而之羹遗:赠送
B.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传授
C.彼重欲无,天下必惧厌:满足
D.且君何以天下图智氏释:放弃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智伯大悦,索地于赵,弗与,围晋阳②相如持璧却立
B.①温人周,周不纳客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①岂有为人之臣又为之客哉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D.①至其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人的智慧的一组是
①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 ②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③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  ④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⑤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 ⑥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④
【小题6】【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宣子听取了任章的建议,采用欲擒故纵之术以割让土地使智伯骄傲轻敌;最终贪婪的智伯在韩氏、魏氏、赵氏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了。
B.齐桓公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途中迷路缺水。凭借管仲的聪明,利用老马找到了归路;靠着隰明的智慧,利用蚁穴得到了水。
C.齐国攻打宋国,臧孙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支持和援助,使宋国免于灭亡。温人在周被囚禁,他靠着聪明机智说动周君释放了自己。
D.乐羊忍住悲痛吃了自己儿子的肉,顺利打败中山国;秦西巴心地善良,把小鹿还给了母鹿。作者认为乐羊的智巧伪诈比不上秦西巴的愚蒙忠诚。
【小题8】【小题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4分)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3分)
(3)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汉高帝、项羽起兵之始,相与北面共事怀王。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怀王。王使如初约,先入关者王其地。羽乃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颛主约?今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王之。”于是尊王为义帝,卒至杀之。观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犹敬佩王之戒,羽背主约,其末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二)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三)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能不用,此其所以为我所也。”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言诛秦王 或:有的人
B.于是尊王为义帝    阳:表面上
C.给饷馈,不粮道    绝:断绝
D.此其所以为我所也  禽:同“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人致命怀王    良曰:“长臣。”
B.固当分其地王之  拔剑切而啖之
C.父兄除害 吾属今之虏矣
D.连百万军 项伯夜弛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入关后刘邦和项羽对待楚怀王的不同态度作对比,二人成败的苗头由此可见。
B.材料二中“秦民大喜”和“民大失望”的对比,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C.材料三中,刘邦认为知人善任是自己夺取天下的原因,而高起等人的话没有道理。
D.三则材料互为补充,各自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刘邦项羽二人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高 帝 曰 始 怀  王 遣 我 固 以 能 宽 容 且 人 已 服 降 杀 之 不 祥 乃 以 属 吏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为诸君战 快速
B.项王自不得脱 估计
C.田父曰“左” 告诉
D.辟易数里    躲避容易
【小题2】下面各组加线虚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汉军围数重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B.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故汉追及之
C.今卒困于此    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D.左,陷大泽中  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①段对项羽逃亡路线叙述得十分清楚:淮水—阴陵—大泽—东城。项羽军事力量的变化也交代得十分清楚: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由此看出,楚军的节节惨败。
B.选文第①段中,项羽的一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
C.选文第②段对项羽快战的三次突围描写得十分精彩:斩将——叱退——复斩都尉,突现了项羽威武善战的英雄形象。
D.选文①②只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项羽的人物形象,如:他在三次快战后,谓其骑曰:“何如?”则再次体现了他自负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勾践灭吴》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其父母昆弟而誓之   致:走到
B.将帅二三十子夫妇以   蕃:从事农业生产
C.当室者死,三年其政   释:免除
D.非其身之所种则不     食:给……吃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
A.寡人不知其力不足也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B.以暴露百姓之骨中原   南至句无,北至于御儿
C.将帅二三子夫妇蕃     将名者告,公令医守之
D.达士,洁其居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小题3】下列各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勾践说于国人曰
勾践劝勉越国百姓说
B.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
于是勾践埋葬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就去祝贺
C.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然后勾践降低自己的身份待奉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夫差的仆隶,用自己的身体做夫差的马
D.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
越国年轻人外出游玩,勾践没有不给他们吃的,没有不给他们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