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1-30 01:2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馈赠)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C.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最后)
D.因人之力而敝之(而:却,表转折)
遂拔以击荆轲以:就(或不译),表承接
【小题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C.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D.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乙文中的荆轲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D.乙文中的秦武了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之有 厌:讨厌
B.若不秦     阙:使……削弱
C.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     与:结交,亲附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的意思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战国策》)
(乙)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
必为王役矣。”楚王大说。
(节选自《战国策》)
【小题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B.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D.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币:文中指礼物。《说文•巾部》:“币,帛也。”“币”本是赠人的纺织品。
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文中指秦王。
C.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郎中: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常置。
【小题3】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秦国后,荆轲首先用重金贿赂秦王宠臣,请其在秦王面前代为说好话,可见荆轲富有谋略,并非单纯的匹夫之勇。
B.秦舞阳久处蛮夷之地,缺少见识,所以面对秦王的威仪而露怯;而荆轲巧做解释,表明荆轲的见识与气度都远在秦舞阳之上。
C.荆轲独自上殿,展开完地图后,持匕首刺向秦王,而“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表现得相当狼狈。
D.关键时刻,秦王侍医夏无且用手中捧着的药囊掷向荆轲,虽然未能阻止荆轲行刺,但却为秦王赢得了拔剑的时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⑵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取之?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C.秦以利晋     阙:削减
D.夫晋,何之有 厌:厌烦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晋 不求闻达诸侯
B.焉用亡郑陪邻    越国鄙远
C.君知难也 吾还也
D.将取之 子亦有不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规,字威明,八岁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齐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流涕,称曰“孝童”。叔父睐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年十二,略通《五经》大义。及长,遂博涉有口辩。为本州迎主簿。起家秘书郎,累太子洗马。

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大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芸、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大子所礼。湘东王绎时为丹阳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曰:“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特进萧琛、金紫光禄大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朱异尝因酒卿规,规责以无礼。

普通初,陈庆之北侵,陷洛阳,百僚称庆。规退曰:“可吊也,又何贺焉?道家有云:非为功难,成功难也。昔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将为乱阶。”俄见覆没。

六年,武帝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武帝嘉焉,即日授侍中。后为晋安王长史。王立为太子,仍为散骑常侍、大子中庶子,侍东宫。太子赐以所服貂蝉,并降令书,悦是举也。寻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至是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俄征为左户尚书,郡境千令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求于郡树碑,许之。

规常以门宗贵盛,恒思减退。后为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辞疾不拜,遂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卒,赠光禄大夫,谥曰文。皇太子出临哭,与湘东王绎令曰:“王威明风韵道上,神峰标映,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实俊人也。一尔过隙,永归长夜,金刀掩芒,长淮绝涸。去岁冬中,已伤刘子,今兹寒盂,复悼王生。俱往之伤,信非虚说。”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

(选自《南史·梁书》)

注释:①江左,指东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大守
B.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大守
C.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大守
D.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大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B.迁,古代指官员职务的变动。古代授予官职、解除官职都有相应的词,如指解除官职的词有“夺”“罢”“黜”等;授予官职的词有“除”“拜”“授”“赏”等。
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规定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如父母去世要服丧一年。
D.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可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亦指太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规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服丧期间,齐太尉徐孝嗣每次看到他哀伤流泪,很是感动,于是称他为“孝童”。
B.湘东王萧绎任丹阳尹时,他和朝廷官员宴饮集会,委托王规行酒令。王规以“从东晋以来,就没这种做法”从容应对。
C.朱异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而称王规为“卿”,王规果断地指责了朱异的失礼行为。
D.朝廷征召王规任左户尚书。吴郡百姓到京城请求让王规留任吴郡,朝廷没有答应,只答应了在吴郡为王规立碑的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将为乱阶。
(2)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武帝嘉焉,即日授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