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 |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
C.唯君图之 图:贪图 | D.比诸侯之列 比:并,列 |
【小题2】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且
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②愿大王少
假借之 假借:原谅
③朝
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④又欲
肆其西封 肆:扩张
⑤晋
军函陵 军:军队 ⑥持千金之资
币物 币:礼品
⑦乃引其匕首
提秦王 提:提起 ⑧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小题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东
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
封 ③越国以
鄙远 ④北蛮夷之
鄙人
A.两个“封”不同,两个“鄙”相同 | B.两个“封”不同,两个“鄙”不同 |
C.两个“封”相同,两个“鄙”相同 | D.两个“封”相同,两个“鄙”不同 |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 | B.若亡郑有益于君 |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小题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子亦有不利焉 | B.吾其还也 其真无马邪 |
C.夜缒而出 驰往,伏尸而哭 | D.以其无理于晋 使使以闻大王 |
【小题6】下列加点的“之”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乃以手共搏之 | B.邻之厚,君之薄也 |
C.夫晋,何厌之有 | D.丹不忍以己之私 |
【小题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B.(郑伯)许君焦、瑕 |
C.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
【小题8】下面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燕王拜送于庭
A.人无不立死者 | B.以其无礼于晋 |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D.夫晋,何厌之有 |
【小题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③臣愿得谒之 ④函封之
⑤无能为也矣 ⑥秦王还柱而走 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⑧共其乏困
【小题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
箕踞以骂曰 ②越国以鄙
远 ③樊於期乃
前曰 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
⑤使使以
闻大王 ⑥晋
军函陵 ⑦太子
迟之 ⑧
函封之 ⑨群臣
怪之
A.①⑧/ ②/ ③⑥/ ④⑤/ ⑦⑨ | B.①⑧/ ②③/ ⑥/ ④⑤/ ⑦⑨ |
C.①⑥/ ②⑦/ ③⑧/ ④⑤/ ⑨ | D.①③/ ②⑦/ ⑥⑧/ ④⑤/ ⑨ |
【小题11】下列各句不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A.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就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对秦实在是非常不利的。 |
B.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
C.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
D.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修筑防御工事拒守。 |
【小题12】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
C.《沁园春 长沙》是***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
【小题1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