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B.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C.唯君之  图:贪图D.诸侯之列  比:并,列
【小题2】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原谅
③朝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④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⑤晋函陵    军:军队 ⑥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⑦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提起 ⑧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A.①②③B.④⑥⑦C.④⑤⑧D.②⑥⑧
【小题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东郑    ②又欲肆其西 ③越国以远 ④北蛮夷之
A.两个“封”不同,两个“鄙”相同B.两个“封”不同,两个“鄙”不同
C.两个“封”相同,两个“鄙”相同D.两个“封”相同,两个“鄙”不同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B.若亡郑有益于君
C.秦之遇将军,可谓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取之 子亦有不利B.吾还也 真无马邪
C.夜缒出    驰往,伏尸D.其无理于晋  使使闻大王
【小题6】下列加点的“之”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乃以手共搏B.邻之厚,君薄也
C.夫晋,何厌D.丹不忍以己
【小题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郑伯)许君焦、瑕
C.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小题8】下面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燕王拜送于庭
A.人无不立死者B.以其无礼于晋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③臣愿得谒之    ④函封之
⑤无能为也矣 ⑥秦王还柱而走 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⑧共其乏困
A.①②⑤B.③④⑦C.⑤⑥⑧D.②⑥⑧
【小题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踞以骂曰 ②越国以鄙 ③樊於期乃曰 ④若郑而有益于君
⑤使使以大王 ⑥晋函陵 ⑦太子之 ⑧封之 ⑨群臣
A.①⑧/ ②/ ③⑥/ ④⑤/ ⑦⑨B.①⑧/ ②③/ ⑥/ ④⑤/ ⑦⑨
C.①⑥/ ②⑦/ ③⑧/ ④⑤/ ⑨D.①③/ ②⑦/ ⑥⑧/ ④⑤/ ⑨
【小题11】下列各句不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A.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就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对秦实在是非常不利的。
B.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C.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D.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修筑防御工事拒守。
【小题12】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C.《沁园春 长沙》是***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小题1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1 05: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钱币
B.使使以大王    闻:让……知道
C.轲自知事不    就:成功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王环柱走。 ②图穷匕首见。
③而乃手共搏之 ④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嘉为先言于秦王
B.以其无礼于晋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使毕使于前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又称《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
C.“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较少使用。这样的词还有“公”“子”“君”等。
D.“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yǔ):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小题1】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小题2】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3】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小题4】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小题5】结合文意,对第⑵段的补叙作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D.图而匕首见穷:穷尽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使毕使前若亡郑而有益
B.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其无礼于晋
C.引其匕首提秦王不知有汉
D.倚柱笑夜缒
【小题3】(小题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小题4】(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注),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焉。”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顿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寤生,难产。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B.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C.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D.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叔段,在兄弟之中年岁小,故称“叔段”。古时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B.辛丑,干支之一,古代常以干支纪日,从甲子开始到癸亥,六十天为—周,循环记录。
C.黄泉,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古代认为天玄地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
D.《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指为人物作传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其母,因此姜氏不喜欢他,想立另一儿子共叔段为君位继承人。尽管她急切地向武公请求,但武公没有答应。
B.共叔段在自己封地京城,修治城郭超过先王规制,并贪得无厌,不断侵占他地,竟至偷袭郑都,结果被庄公击败.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再取之,说明庄公颇有谋略.
D.庄公粉碎共叔段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与其母相见,不久就后悔,后经颍考叔出谋划策与母相见,说明孝在当时是受推崇的美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