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B.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C.唯君之  图:贪图D.诸侯之列  比:并,列
【小题2】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原谅
③朝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④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⑤晋函陵    军:军队 ⑥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⑦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提起 ⑧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A.①②③B.④⑥⑦C.④⑤⑧D.②⑥⑧
【小题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东郑    ②又欲肆其西 ③越国以远 ④北蛮夷之
A.两个“封”不同,两个“鄙”相同B.两个“封”不同,两个“鄙”不同
C.两个“封”相同,两个“鄙”相同D.两个“封”相同,两个“鄙”不同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B.若亡郑有益于君
C.秦之遇将军,可谓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取之 子亦有不利B.吾还也 真无马邪
C.夜缒出    驰往,伏尸D.其无理于晋  使使闻大王
【小题6】下列加点的“之”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乃以手共搏B.邻之厚,君薄也
C.夫晋,何厌D.丹不忍以己
【小题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郑伯)许君焦、瑕
C.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小题8】下面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燕王拜送于庭
A.人无不立死者B.以其无礼于晋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③臣愿得谒之    ④函封之
⑤无能为也矣 ⑥秦王还柱而走 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⑧共其乏困
A.①②⑤B.③④⑦C.⑤⑥⑧D.②⑥⑧
【小题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踞以骂曰 ②越国以鄙 ③樊於期乃曰 ④若郑而有益于君
⑤使使以大王 ⑥晋函陵 ⑦太子之 ⑧封之 ⑨群臣
A.①⑧/ ②/ ③⑥/ ④⑤/ ⑦⑨B.①⑧/ ②③/ ⑥/ ④⑤/ ⑦⑨
C.①⑥/ ②⑦/ ③⑧/ ④⑤/ ⑨D.①③/ ②⑦/ ⑥⑧/ ④⑤/ ⑨
【小题11】下列各句不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A.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就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对秦实在是非常不利的。
B.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C.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D.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修筑防御工事拒守。
【小题12】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C.《沁园春 长沙》是***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小题1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1 05: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我死,王封汝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知:巧诈
C.见一丈人,小船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抟:捏成团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3分)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B.②④⑥
C.②③⑤D.①③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4】(小题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参考译文: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参考译文: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参考译文: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参考译文: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参考译文: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参考译文: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朝士曰谢:道歉
C.诏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谁任其咎:失败
【小题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③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4分)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4分)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