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C.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到,往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两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则胜负之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小题3】下列加点词中,属于被动用法一项的是
A.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2-28 02:3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柯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柯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柯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文中称荆轲为“荆卿”是对他的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也用以称君主。
D.“长者”,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对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称“长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将军就显得头脑简单,无勇无谋,轻信人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选自《说苑》)

【小题1】《说苑》《新序》等均由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___________(姓名)所编写。
【小题2】文中与“使非其人”意思相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限10字以内)
【小题3】体味武王与周公的对话,武王由开始“忿然”而转说“善”,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文章由武王“大败殷人”的结果,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5】据文意,“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是因为武王:不贪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伯先后请地于韩康子,魏桓子,皆得万家之邑。智伯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鑙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严:庄重,郑重:学*科*网
B.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期:日期
C.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行:巡行
D.韩、魏翼而击之   翼:从两侧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之亡也   先主之所属也
B.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
C.以人事知之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D.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非反而何
B.吾何走乎
C.何伤也
D.子何以知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 子 辞 千 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食 方:正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是臣代君民也   君:统治。D.以百姓 振:使……振作
【小题2】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反,言之公--— 使者回去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B.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的家庭要是真的那样贫穷的话
C.请以奉宾客--— 请求让他用(千金和市租)来供奉宾客
D.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愚蠢的人考虑多了,必定也会有可取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子①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①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注:①公子:信陵君,魏公子无忌。②夫人,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故负魏王而救赵,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以为羞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大人曰 问其深,则好者不能穷也
D.有敢魏王使通者,死 臣请王言乐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3分)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 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身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上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使使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