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韩信),(黥)布因心恐。阴令人部聚兵,伺旁郡警急。   
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姬数如医家,贲赫自以为侍中,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姬侍王(黥布),从容语次,赫长者也。王怒曰:“汝安从知之?”具说状。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言布谋反有,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反书闻,上乃赦贲赫,以为将军。   
上召诸将问曰:“布反,为之柰何?”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令尹曰:“是故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筹划之计,可问。”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①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②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注:①敖庾:粮仓。②重:辎重,此指贵重财物。(选自《史记·黥布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候伺旁郡警急 候:侦察B.言布谋反有端 端:征兆
C.誉赫长者也 誉:推荐D.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废:废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公擅“筹策”的一组是 (  )
①布使人追,不及 ② 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③上读其书,语萧相国 ④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⑤是计将安出    ⑥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
A.①③⑤ B.③⑤⑥C.①②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黥布惊恐于淮阴侯的被杀,暗中令人部署军队,后来又怀疑宠姬和侍中贲赫与朝廷勾结,便要逮捕贲赫。
B.朝廷派人暗中查验黥布的谋反传闻,黥布认为自己的举动已经败露,便杀了贲赫家人,公开起兵造反。
C.针对黥布造反,汝阴侯滕公曾问计于门客薛公,并对薛公对局势的见解大为欣赏,滕公因此向高祖举荐薛公。
D.面对高祖刘邦的征询,薛公分析黥布可能采取的三种策略及其结果,并胸有成竹地断定黥布会采用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
(2)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
(3)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21 11:1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①,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②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②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③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苏子:即苏代,苏秦的弟弟。②处女: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欲去之( ) (2)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
【小题2】请为选择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确含义。
(1)苏代伪谓齐王曰  ( ) 
A. 假装   B. 欺骗 C. 虚伪 D.伪装
(2)茂德王之赐    ( )
A. 有德行 B.恩惠 C. 赏赐 D.感激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甘茂亡秦且之齐 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B.厚其禄以迎之  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
C.弃逐于秦而出关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D.甘茂,贤人,非恒士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2)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小题5】甘茂为什么对苏代讲“江上处女”的故事?
【小题6】依据全文,概述苏代是如何帮助甘茂“重于齐”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稍徵(同“征”)关中兵以自益,距”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关中,令子婴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张良,夜往见良,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百馀骑,驱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史记·高祖本纪》)
(二)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樊哙侧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待大王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其计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对
B.会项伯欲张良 动词使动用法,救活
C.头发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D.人如恐不胜  名词, 刑罚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谕项羽  副词,趁机
B.驱鸿门 代词,他
C.立饮之 连词,表修饰;着
D.臣死不避    副词,尚且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A.沛公百馀骑  樊哙良坐
B.沛公欲关中  窃为大不取也
C.项羽果率诸侯兵西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D.无诸侯军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小题4】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A.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    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B.沛公然计 樊哙侧盾以撞
C.令子婴相 窃大王不取也
D.沛公樊哙、张良故 待大王来
【小题5】下列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B.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C.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D.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小题6】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吴败齐师于艾陵之上,还师临晋,与定公争长①,未合,边候乃至,以越乱②告。吴王夫差大惧,合诸侯谋曰:“吾道辽远、无会、前进③,孰利?”王孙骆曰:“不如前进,则执诸侯之柄以求其志。请王属士,以明其令,劝之以高位,辱之以不从,令各尽其死。”

(2)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王亲秉銊,戴旗以阵而立。左军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右军皆玄裳、玄輿、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带甲三万六千,鸡鸣而定阵,去晋军一里。天尚未明,王乃亲鸣金鼓,三军哗吟以振其旅,其声动天徙地。

(3)晋大惊,不出,反距坚垒,乃令童褐请军,曰:“两军偃兵接好,日中无期。今大国越次而造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吴王亲对曰:“天子有命,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莫入王府,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无姬姓之所振,惧,遣使来告,冠盖不绝于道。始周依负于晋,故忽于夷狄。会晋今反叛如斯,吾是以蒲服就君。不肯长弟,徒以争强,孤进,不敢;去君不命长,为诸侯笑。孤之事君,决在今日:不得事君,命在今日矣!敢烦使者往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童褐将还,吴王蹑左足,与褐决矣。

(4)及报,与诸侯、大夫列坐于晋定公前。既以通命,乃告赵鞅曰:“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否则吴国有难;大则越人入,不得还也。其意有愁毒之忧,进退轻难,不可与战。主君宜许之以前期,无以争行而危国也,然不可徒许,必明其信。”赵鞅许诺,入谒定公,曰:“姬姓于轴,吴为先老,可长,以尽国礼。”定公许诺。命童褐复命。

(5)于是吴王愧晋之义,乃退幕而会。二国君臣并在,吴王称公,前歃,晋侯次之,群臣毕盟。

注:①争长:争当盟主。②越乱:指越国进攻吴国。③前:先。进:“晋”的谐音。
【小题1】解 释下列加点字:)
(1)晋大惊,不出,反距垒 (2)两军兵接好,日中无期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无会、前进,利?
A.谁B.通“熟”,仔细C.成熟D.哪一个
【小题3】翻译文言句子: 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
【小题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中校之军皆白裳
②子有命,周室卑弱
③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
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
⑤遣使来告 ,冠盖不绝于道
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⑦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A.①③④⑦B.②③⑤⑦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小题5】第(2)段划“  ”部分使用了整句,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6】概括吴王的人物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它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⑤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注释】①寤:通“牾”,逆,倒着。②岩邑:地势险要的城镇。③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④暱:同“昵”,亲近。⑤繄(yī):句首语气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恶之   恶:讨厌,厌恶
B.蔓,难图也 图:图谋,谋取
C.夫人将启之 启:启发,启迪
D.君何患焉   患:担心,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之请制/遂为母子如初
B.先王之制/况君之宠弟乎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段入于鄢
D.其谁曰不然/其乐也融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姜氏)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同意。
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姜氏多么让人讨厌啊!不如早点给她安排个地方。
C.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主的局面,您将怎么做?
D.无庸,将自及。
【小题4】用斜线(/)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颍 考 叔 为 颍 谷 封 人 闻 之 有 献 于 公 公 赐 之 食 食 舍 肉 公 问 之 对 曰 小 人 有 母 皆 尝 小 人 之 食 矣 未 尝 君 之 羹 请 以 遗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