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如奉璧秦王奏:进献
B.相如因持璧立却:后退
C.其强负:倚仗
D.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逆:迎合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拜送书于庭”相同的一句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何功之有哉
C.其制稍异于前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5 03:3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①而窥宋城,宋华元②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③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注:①堙:yīn土堆。②华元:宋国大夫。③柑:qián通“钳”,钳马,即钳住马嘴(以木衔其口)不让它吃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B.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7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C.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7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D.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在古文中义为国都,指朝廷,如“去国怀乡”;又指国家、邦国,如“万国来朝”。
B.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了的通称,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或对别人的尊称。本义侧重指品德方面。
C.诺,在周秦及汉朝时期人与人之问极其恭敬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可译为是、对等。
D.军与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师是两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为二千五百人: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一些希图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诸侯国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B.楚庄王率军队闱困宋国,使宋国城内“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其状之惨足以表明孟子提出的“春秋无义战”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的真实可信。
C.华元主动向对方告诉城内的惨状,引起对方的疑惑和询问,然后趁机阐释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感化对方,使对方最终也以实情相告,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口才能力。
D.楚庄王最后带领“引师而去之”,说明他最终抛弃了最大的不义——攻国,才赢得其他诸侯国的尊敬,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小题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2)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者;王所赐金帛,归藏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易,且降矣与:对付。
B.奢不能难:反驳,质问对方。
C.妾请无随坐: 坐下。
D.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所兴怀,其致一也
B.王所赐金帛,归藏是余有叹焉
C.军吏无敢仰视者每览昔人兴感
D.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王龁为裨将侣鱼虾友麋鹿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5分)
(2)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5分)
【小题4】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简要分析。(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它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⑤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注释】①寤:通“牾”,逆,倒着。②岩邑:地势险要的城镇。③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④暱:同“昵”,亲近。⑤繄(yī):句首语气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恶之   恶:讨厌,厌恶
B.蔓,难图也 图:图谋,谋取
C.夫人将启之 启:启发,启迪
D.君何患焉   患:担心,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之请制/遂为母子如初
B.先王之制/况君之宠弟乎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段入于鄢
D.其谁曰不然/其乐也融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姜氏)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同意。
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姜氏多么让人讨厌啊!不如早点给她安排个地方。
C.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主的局面,您将怎么做?
D.无庸,将自及。
【小题4】用斜线(/)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颍 考 叔 为 颍 谷 封 人 闻 之 有 献 于 公 公 赐 之 食 食 舍 肉 公 问 之 对 曰 小 人 有 母 皆 尝 小 人 之 食 矣 未 尝 君 之 羹 请 以 遗 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共22分。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计:考虑
B.老臣贱息舒祺。 息:儿子
C.而臣衰,窃爱怜之。    怜:怜悯,同情
D.念悲其远也。 念:感到悲伤
【小题2】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媪之送燕后也
A.持其踵为之泣。B.父母之爱子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小题4】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3分)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认为赵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小题5】翻译和断句(10分)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3分)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3分)
   
(2)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其 不 欲 见 贤。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俗称“春秋三传”。
【小题2】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课文,若按用法分类,哪一项正确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