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B.诛五人按:追究,查办
C.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以吾两人在也徒:空,白白地
D.虽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董:督责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吾郡之发愤一击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B.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击沛公于坐,杀之.
C.莫不殷忧道著项王按剑跽曰
D.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大功微夫人力不及此
【小题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叱之
A.城不入,臣请璧归赵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
C.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D.常以身蔽沛公
【小题4】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③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⑤卒廷见相如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⑤
【小题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小题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恐年岁之不吾与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夫晋,何厌之有? D.大王来何操
【小题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麻:苎麻。②渐:浸。③滫:脏水.臭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12 11:2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大乎?”魏徵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慈颜,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其理,援古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是以齐侯读书,轮扁窃议,汉皇慕古,长孺陈讥,此亦不欲劳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选自《慎言语第二十二》)
【注】①凝旒(liú):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在这里有凝神倾听之意。②窃议:批评。③讥:指出。
(1)【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必书,言存左史举:举止
B.陛下若一言于道理乖:违背
C.陛下降恩旨,慈颜假:假装
D.饰辞以其理折:挫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即思此一言百姓有利益否乃设九宾礼
B.一言不善,人记之此鸟不飞已,一飞冲天
C.小事尚尔,况大乎不敢以富贵骄士
D.援古排其议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B.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C.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D.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唐太宗与臣下关于“慎言语”的几番对答,文辞浅易,表现了臣下敢于直言进谏的品行和唐太宗善于纳谏的风度与境界。
B.给事中杜正伦就“慎言语”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言语,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害。
C.文章中,唐太宗对于“慎言语”的认识比较清醒,他对杜正伦“赐彩百段”,对刘洎针对自己“好辩”缺点的劝谏表示虚心接受。
D.本文阐释了“慎言语”对于皇帝与庶民百姓来说都具有重要性;文章叙议结合,有引述,有举例,层次井然,脉络清晰。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
②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海,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命矣  堪:经受
B.防民之口,于防川  甚:超过
C.是以事行而不  悖:违背
D.而宣之于口,成而之  行:行走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B.而后王斟酌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D.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②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氏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共叔段建设城墙不按法度,“既而大叔命西部、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竟“将袭郑”,欲夺取王权,膨胀的私欲使他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C.本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写郑庄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写姜氏和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也是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来表现,这都属于正面描写。
D.对共叔段的图谋不动声色,听之任之,直至养成其恶,便“大义灭亲”,表明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又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行孝的美德。
【小题2】下列对原文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她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让她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B.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
C.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译:(郑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译:品德不好的人的母亲,都曾经吃过品德不好的人的饭食,从来没有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赏给她们。
【小题3】下列文言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A.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B.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C.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傍流而之。丈夫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孔子从而问之,曰:“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蹈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傍流将承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赍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仲尼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若橛株拘;吾执臂若槁木之枝。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拟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芿燔林,煽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

    (节选自《列子·黄帝》,有删改)

(注)①赍:漩涡。②逢衣:儒生所穿的衣服。③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一丈夫游之 丈夫:古时称成年的男子
B.使弟子傍流而之   承:通“拯”,救
C.仲尼楚  适:游学
D.则失者锱铢 锱铢:很小的重量单位,此处指很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鼋鼍鱼鳖之不能游也 失其与,不知
B.从水之道而不为私 积土成山,风雨兴
C.长于水而安水   州司临门,急星火
D.天地之大 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B.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C.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D.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梁丈夫之所以能在水中畅游无碍,是因为他顺而不逆,达到了“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境界。
B.佝偻丈人认为循序渐进是能够轻松粘到蝉的关键,而孔子则从他身上看到了专心致志的重要作用。
C.“处石人火”的人堪称“和者”,他能做到物我一体,与外物高度融合而不为外物所伤害和阻碍。
D.本文通过有趣的故事、采用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的抽象道理。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
(2)用志不分,乃拟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