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后面题。(15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帏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则入为寿。 寿:祝寿B.先破秦入咸阳者之。王:封……为王
C.沛公起厕。如:往,到……去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 合力
【小题2】比较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项王未有应 ②.籍何至此
③.项王按剑跽曰 ④.劳苦功高如此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而抬举一番,难怪项羽愿听。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6分,每句3分)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5 11:57: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②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州遹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激,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

③进,与操遇于赤壁。

④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益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萩枯柴,液油其中,裹以惟幕,上建旌旗,豫备走,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时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必上将军(____________)
(2)悉使兵负草填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相同的一项。
(1)引江北(   )
A.余船以俱进 B.秦伯素服郊
C.列坐其   D.全国为上,破破国
(2)先书遗操(   )
A.余船次俱进 B.木欣欣向荣
C.臣险衅   D.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海内大乱/零丁孤苦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九岁不行
C.鼎足之形成矣/初一交战
D.北面而事之/至于成立
【小题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诸葛亮到东吴求救,却无一语涉及求救,言谈诙谐成趣,态度不卑不亢。
B.第③段略写孙刘联军的进军过程,交代了决战地点,为下文描写赤壁之战铺垫。
C.第④段描描写“操军吏士皆岀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了其骄傲情绪和麻痹心态。
D.选文写曹军向南挺进遇阻,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曹军失利,败于江北。
【小题6】从《秦晋殽之战》到《赤壁之战》,请你推断我国历史散文著作描写战争有什么特点,意图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21分)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句是(3分) ( )
A.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D.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不然,籍何以至此常以身翼蔽沛公
D.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于是项伯复夜去
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小题4】(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段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赔罪,使矛盾得到缓解。
B、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
C、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多次暗示。
【小题5】翻译下列语句:
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

⑵、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分)

⑶、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潮闻玄宗已幸蜀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备:防备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D.潮惭,益兵围之益:更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且上存亡不可知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①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
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
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
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
姓都来归附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3分)
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2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小题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令既未布 ( )
⑵民之,莫敢徙 ( )
⑶令行期年( )
⑷所利不能其所伤( )
【小题3】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小题4】与“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是( )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B.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小题5】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拿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满足
C.李牧连却之 却:抵挡
D.当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以攻取之外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小题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B.第三段连用两个语气词,“呜呼”是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是哀其结果之惨。
C.“向使三国”以下几句,假设中不下断语,表现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D.“三国”是指齐、燕、赵,“刺客”是指李牧,“良将”是指荆轲。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