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 奚故不朝?”对曰: “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扁入歌人虞,变齐音。”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 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必夫故哉?” 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中华书局1962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变,抑手视曰疾:速度B.臣惧君之政之行逆:背离
C.公狐白之裘被:披着D.国计数,无言其名循:巡视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人无礼,胡不遄死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臣以致无礼之实泣下沾襟,何其衰
C.顾夫淫鄙而偕亡夫夷近,则游者众
D.令出裘发粟臣敢上壁
【小题4】【小题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A.群臣固欲君之 / 无礼也力 / 多足以胜其长勇 / 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而礼 / 不使也
D.群臣固欲君之无 / 礼也力多足以胜 / 其长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小题6】【小题7】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人而无礼“,人就成了禽兽。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
B.晏子既敢谏也善谏,他以自己“出人不起,交举则先饮”的行为激怒景公,使其切身感知不讲礼的后果,从而接受劝谏。
C.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对此晏子以拘捕歌人虞表示了反对。因为他认为君王如果喜爱音乐会导致礼法废弃,国家灭亡。
D.景公“被狐白之裘”诧异三天大雪而天不寒冷,晏子以古贤君的做法批评景公不知百姓饥寒困苦,促使景公施行了善政。
【小题8】【小题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4分)
(2)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3分)
(3)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2 02:0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何之有  (2)秦伯
A.(1)满足  (2)劝说B.(1)讨厌  (2)劝说
C.(1)满足  (2)高兴D.(1)讨厌  (2)高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不物喜”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B.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C.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乱易整,不武
【小题3】对烛之武劝秦伯撤兵的理由,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1)秦、晋两个国家攻打郑国,郑国已经知道了,早有准备了,不一定能战胜。
(2)郑国离秦太远,消灭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力量,而秦国力量反而被削弱了。
(3)如留下郑国做东道主,秦国的使者往来可以从郑国得到他们所缺乏的物资。
(4)秦国曾受到过晋国的赏赐,得到了它的焦、瑕二邑,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了。
A.(1)(2)(3)
B.(2)(3)(4)
C.(2)(3)
D.(1)(4)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王使人候①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②;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贵因》)
【注】①候:侦查,刺探。 ②戮:暴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敢怨 诽:指出过失。
B.武王行不辍 疾:快,急速。
C.是令胶鬲不也    信:相信
D.夫天者  审:观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反报曰:“乱加矣!”  皆出于此乎
B.适令武王不耕获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禹裸国 鹏徙于南冥也
D.故则功,专则拙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B.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C.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D.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国内的暴乱情况,但每次都没贸然出兵,直到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时,才决定对殷商用兵。
B.在殷商邪恶当权、贤德出逃,行军计划被胶鬲获知而使殷商有准备的情况下,周武王不战而胜商纣,根本在于善于顺应人心。
C.武王进入殷都后拜见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后来赴约时却没有见到那个人。周公旦巧妙的猜度解释,消除了武王的疑惑。
D.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就会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那些即使国土广大、人民众多的统治者,也会被打败。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3)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B.司马,是古代的军官,分左右司马,执掌军政。西周始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
C.东向坐,是古代室内最尊的座次,其次是北向坐,再次是南向坐,最卑是西向坐。
D.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参乘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赐死。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长中,表现了他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爱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国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ニ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量,日:“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約、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汉高帝四年八月,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候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候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高帝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会击楚;信、越不至,

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国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节选自《资治通鉴・楚汉相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所为 恣:放纵,无拘无束
B.汉王之 患:忧患,灾祸
C.见楚使,即惊曰 佯:假装
D.与齐王信、魏相国越会击楚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鲠之臣:骨鲠比喻有骨气、刚直,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B.大牢具:指羊豕皆备的饭食,天子祭祀使用少牢,诸侯祭祀使用大牢。
C.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义接近
D.左纛: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犛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左边或左騑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把四万两黄金交规陈平,由他全权处理,不再过问金钱的支出问题,可见汉王对陈平的信任,陈平也不负所托,顺利离间了项羽和钟离昧等人的关系。
B.楚攻打荥阳时,汉军处于劣势,不得已选择割地求和,亚父看出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但项王妇人之仁,不愿意趁人之危,这让亚父非常愤怒。
C.事态紧急之时,纪信乘上了汉王的车子,诈称投降,楚人欢呼雀跃,以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不料汉王趁乱从西门逃走,项王盛怒之下烧死了纪信。
D.在楚汉约定平分天下之后,项羽选择东归、汉王在属下的劝速之下决定趁着楚军疲意不堪,一定要乘势一举夺取天下,而不能养虎为患、错失时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2)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
【小题5】太史公评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请结合文本加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