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①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③以兵解,文少保④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⑤以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八弟⑥已亡,其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彰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此,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烈,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选自全祖望《梅花岭记》)
【注】①江都,指扬州。②白下,指南京。③颜太师,唐德宗时太子太师颜真卿,被叛军所杀。④文少保,南宋宰相文天祥。⑤可程,史可法的二弟史可程变节投敌。⑥史可法的八弟史可刚为国捐躯。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督相史忠烈公督相:以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身份督师
B.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有旧:有老交情
C.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审知:确实知道
D.出疏之纠:捉拿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史可法“忠义和刚烈”的一组是( )
①吾誓与城为殉;②城陷,忠烈拔刀自裁;③忠烈大骂而死;④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⑤梅花如雪,芳香不染;⑥忠烈尝恨可程在此,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
A.①②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⑥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治二年,扬州城被清兵围攻,史可法知道情势不可挽回,为不辱督相之使命,他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
B.史可法殉难后,人们纷纷传说他没有死,抗敌义军都假托忠烈的名义起事,有人甚至以他来讽刺投敌的洪承畴。
C.作者认为忠义是圣贤立身的准则,不必拘泥于出世入世之说,那些神仙怪诞的说法,像画蛇添足一样,是多余的。
D.史可法的家人都表现得守志保节。八弟阵亡,他的夫人为夫守节自杀而死。
【小题6】【小题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3分)
(2)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彰者。(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8 02:2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魏丞相欢①兵二十万自壶口趣蒲津,使高敖曾将兵三万出河南。时关中饥,魏丞相泰②所将将士不满万人,馆谷于恒农五十余日,闻欢将济河,乃引兵入关,高教曾遂围恒农。欢右长史薛琡言于欢曰:“西贼连年饥馑,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敖曹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比及麦秋,其民自应饿死,何忧不降!愿勿渡河。”侯景曰:“今兹举兵,形势极大,万一不捷,猝难收敛。不如分为二军,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全力;前军若败,后军承之。”欢不从,自蒲津济河。
泰至渭南,征诸州兵,皆未会。欲进击欢,诸将以众寡不敌,请待欢更西以观其势。泰曰:“欢若至长安,则人情大扰;今及其远来新至,可击也。”即造浮桥于渭,令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冬,十月,壬辰,泰至沙苑,距东魏军六十里。诸将皆惧,宇文深独贺。泰问其故,对曰:“欢镇抚河北,甚得众心,以此自守,未易可图。今悬师渡河,非众所欲,独欢耻失窦泰,愎谏③而来,所谓忿兵,可一战擒也。事理昭然,何为不贺!”泰遣须昌县公达奚武觇欢军,武从三骑,皆效欢将士衣服,日暮,去营数百步下马潜听得其军号因上马历营若警夜者有不如法往往挞之具知敌之情状而还
欢闻泰至,癸巳,引兵会之。候骑告欢军且至,泰召诸将谋之。开府仪同三司李弼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陈,此东十里有渭曲,可先据以待之。”泰从之,背水东西为陈,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苇中,约闻鼓声而起。东魏兵望见魏兵少,争进击之,无复行列。兵将交,丞相泰鸣鼓,士皆奋起,于谨等六军与之合战,李弼帅铁骑横击之,东魏兵中绝为二,遂大破之,丞相欢欲收兵更战,使张华原以簿历营点兵,莫有应者,还,白欢曰:“众尽去,营皆空矣!”欢犹未肯去。阜城侯斛律金曰:“众心离散,不可复用,宜急向河东。”欢据鞍未动,金以鞭拂马,乃驰去。夜,渡河,船去岸远,欢跨橐驼就船,乃得渡。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丞相泰追欢至河上,选留甲士二万余人,余悉纵归。都督李穆曰:“高欢破胆矣,速追之,可获。”泰不听,还军渭南,所征之兵甫至,乃于战所人植柳一株以旌武功。
(选《资治通鉴》一五七卷,有删节)
【注】①欢: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②泰:南北朝时期,西魏丞相宇文泰。③愎谏:不听劝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魏丞相欢兵二十万自壶口趣蒲津 趣:通“趋”,奔赴。
B.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   夹:沿靠。
C.今悬师渡河 悬:无所依傍。
D.丞相欢欲收兵更战   更:改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后军承之   扣弦而歌之
B.请待欢更西以观其势 引以为流觞曲水
C.约闻鼓声而起   毕礼而归之
D.何为不贺   何竟日默默在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我强敌弱的形势,高欢右长史薛琡并不赞成渡河出击,认为只要把守要道,等到秋季,敌人就会因缺粮而投降。
B.到了沙苑之后,西魏将领都害怕和高欢军队交战;唯有宇文深颇具远见,断定高欢执意渡河不得人心,可以一战胜之。
C.趁东魏因争先恐后攻打而乱了队列之际,埋伏在芦苇丛中的西魏士兵奋勇而起,分成两队绝其后路,一举打败了敌手。
D.本文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手法以及侧面描写,将对阵双方主将高欢的刚愎自用、宇文泰的深谋远略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去营数百步下马潜听得其军号因上马历营若警夜者有不如法往往挞之具知敌之情状而还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泽成现代汉语。
(1)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陈,此东十里有渭曲,可先据以待之。
(2)泰不听,还军渭南,所征之兵甫至,乃于战所人植柳一株以旌武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钱币
B.使使以大王    闻:让……知道
C.轲自知事不    就:成功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王环柱走。 ②图穷匕首见。
③而乃手共搏之 ④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嘉为先言于秦王
B.以其无礼于晋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使毕使于前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又称《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
C.“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较少使用。这样的词还有“公”“子”“君”等。
D.“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