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②,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 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④混壹:统一天下。
【小题1】下面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帝久之乃解:消除,平息。B.谓之曰逆:迎接。
C.因人屏:使……退下。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殷勤:巴结讨好。
【小题2】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2分)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⑥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B.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拓跋澄询问对策。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10 04:29: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夫子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选自《庄子•天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如泆汤 数:疾速。
B.羞而不为也 羞:以之为羞。
C.而何暇治天下乎   暇:空闲。
D.无乏吾事 乏:缺乏。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B.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C.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D.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见老者浇菜地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就告诉老者可以用桔槔抽水,没想到却被老者讥笑批评。
B.老者认为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这是道家的思想观点。
C.听了老者的话,子贡大感惭愧神色顿改,怅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很远方才逐步恢复常态。
D.子贡回到鲁国,把遇见老者的事告诉孔子,孔子对老者的话不以为然。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
(2)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①,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②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②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③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苏子:即苏代,苏秦的弟弟。②处女: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欲去之( ) (2)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
【小题2】请为选择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确含义。
(1)苏代伪谓齐王曰  ( ) 
A. 假装   B. 欺骗 C. 虚伪 D.伪装
(2)茂德王之赐    ( )
A. 有德行 B.恩惠 C. 赏赐 D.感激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甘茂亡秦且之齐 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B.厚其禄以迎之  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
C.弃逐于秦而出关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D.甘茂,贤人,非恒士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2)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小题5】甘茂为什么对苏代讲“江上处女”的故事?
【小题6】依据全文,概述苏代是如何帮助甘茂“重于齐”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上行至于柏谷,夜投亭长宿,亭长不内,乃宿于逆旅。逆旅翁谓上曰:“汝长大多力,当勤稼穑;何忽带剑群聚,夜行动众,此不欲为盗则淫耳。”上默然不应,因乞浆饮。翁答曰:“吾止有溺,无浆也。”有顷,还内。上使人觇之,见翁方要少年十余人,皆持弓矢刀剑,令主人妪出安过客。妪归,谓其翁曰:“吾观此丈夫,乃非常人也;且亦有备,不可图也。不如因礼之。”其夫曰:“此易耳!鸣鼓会众,讨此群盗,何忧不克。”妪曰:“且安之,令其眠,乃可图也。”翁从之。
②时,上从者十余人,既闻其谋,皆惧,劝上夜去。上曰:“去必致祸,不如且止以安之。”有顷,妪出,谓上曰:“诸公子不闻主人翁言乎?此翁好饮酒,狂悖不足计也。今日具令公子安眠无他。”妪自还内。时天寒,妪酌酒,多与其夫及诸少年,皆醉。妪自缚其夫,诸少年皆走。妪出谢客,杀鸡作食。
③平明,上去。是日还宫,乃召逆旅夫妻见之,赐姬金千斤,其夫为羽林郎
④时,丞相公孙雄数谏上,弗从,因自杀。上闻而悲之。后二十余日,有柏谷之逼,乃改殡雄,为起坟冢在茂陵旁。
(选自班固《汉武故事》,有删改)
注①羽林郎:皇帝禁军的官员。
②茂陵:汉武帝的坟墓。汉朝的制度,皇帝即位后,就建造陵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上行至于柏谷()(2)汝长大多力,当勤稼穑()
(3)此易耳()(4)其夫为羽林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安之,令其眠,可图也/今其智反不能及
B.不如礼之/击沛公于坐
C.有柏谷逼/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上闻悲之/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使人觇之,见翁方要少年十余人。
(2)去必致祸,不如且止以安之。
(小题4)根据文意推断:(用自己的话回答)
(1)第④段“丞相公孙雄数谏上”中“谏”的内容是
(2)汉武帝“改殡雄,为起坟冢在茂陵旁”的原因是
(小题5)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用四字短语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1)汉武帝:    (2)店老板:    (3)老板娘:

同类题4

晋灵公不君

左丘明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腼熊蹯,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登曰:“臣待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简注)
①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的暴君。②厚:重。雕:画。③宰夫:厨师。胹(ér):煮,炖。熊蹯(fán):熊掌。④赵盾:晋正卿(相当于宰相),谥号宣子。士季:名会,晋大夫。⑤三进:往前走了三次。及:到。溜:同“霤”,房顶瓦垅滴水处。此指屋檐下。士季往前走一段路,就伏地行礼,灵公知道他要进谏,所以假装没看见,士季只好又往前走,再跪伏行礼,这样往前走了三次已到殿堂的檐下,灵公无可回避了,才理他。⑥骤:多次。⑦鉏麑(chúní):晋力士。⑧假寐(mèi):和衣而睡,指打盹儿。⑨右:车右,又称骖乘,有勇力之士,执干戈御敌。提(shí)弥明:人名。⑩爵:古代饮酒器。⑪嗾(sǒu):唤狗的声音,用作动词,嗾使。獒(áo):猛犬。
(阅读指要)

本篇揭露了晋灵公的暴虐无道,褒扬了赵盾、士季的正直而敢于进谏。文章以简练的语言,具体写了几件事,故事性很强,描述生动,形象鲜明,不长的篇幅却写活了好几个人物。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宰夫胹熊蹯不(_____________)   (2)不改,宣子骤谏(____________)
(3)公患之,使鉏麑贼之(____________) (4)晨往,寝门矣(____________)
(5)槐而死(____________)  (6)其右提弥明知之,登曰(__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其故而之 ②公
③人谁无    ④而能改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均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灵公不君。②厚敛以雕墙。③问其故而患之。④晋侯饮赵盾酒。⑤提弥明死之。⑥宜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⑧背筐,手长镵。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⑩吾今即杖杀汝。
A.①②④/③⑤/⑥⑩/⑦⑧⑨B.①⑧/②④/③⑤/⑥⑩/⑦⑨
C.①⑩/②④/③⑤/⑥⑦/⑧⑨D.①⑧⑩/②③/④⑤/⑥⑦⑨
【小题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的具体所指。
(1)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子骤谏。公患①,使鉏麑贼②。
“之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不如死也。
“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①。其右提弥明知②。
“之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与“则莫之继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弃人用犬,虽猛何为!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古之人不余欺也。D.子何恃而往?
【小题6】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晋灵公不君”的一组是(   )
①厚敛以雕墙。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③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④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⑤犹不改,宣子骤谏。⑥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⑥C.①②④⑤D.③④⑤⑥
【小题7】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2)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 奚故不朝?”对曰: “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扁入歌人虞,变齐音。”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 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必夫故哉?” 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中华书局1962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变,抑手视曰疾:速度B.臣惧君之政之行逆:背离
C.公狐白之裘被:披着D.国计数,无言其名循:巡视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人无礼,胡不遄死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臣以致无礼之实泣下沾襟,何其衰
C.顾夫淫鄙而偕亡夫夷近,则游者众
D.令出裘发粟臣敢上壁
【小题4】【小题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A.群臣固欲君之 / 无礼也力 / 多足以胜其长勇 / 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而礼 / 不使也
D.群臣固欲君之无 / 礼也力多足以胜 / 其长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小题6】【小题7】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人而无礼“,人就成了禽兽。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
B.晏子既敢谏也善谏,他以自己“出人不起,交举则先饮”的行为激怒景公,使其切身感知不讲礼的后果,从而接受劝谏。
C.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对此晏子以拘捕歌人虞表示了反对。因为他认为君王如果喜爱音乐会导致礼法废弃,国家灭亡。
D.景公“被狐白之裘”诧异三天大雪而天不寒冷,晏子以古贤君的做法批评景公不知百姓饥寒困苦,促使景公施行了善政。
【小题8】【小题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4分)
(2)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3分)
(3)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