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光绪元年,宗棠既平关陇,将出关,而海防议起。论者多言自高宗定新疆,岁糜数百万,此漏卮也。宜徇英人议,许帕夏自立为国称藩,罢西征,专力海防。鸿章言之尤力。宗棠曰:“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万一帕夏不能有,不西为英并,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缩,边要尽失,防边兵不可减,糜饷自若。无益海防而挫国威,且长乱。此必不可。”军机大臣文祥独善宗棠议,遂决策出塞,不罢兵。授宗棠钦差大臣,督军事,金顺副之。 
白彦虎走开都河,宗棠欲遂擒之,奏未上,适库伦大臣上言西事宜画定疆界,而廷臣亦谓西征费钜,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休兵。宗棠叹曰:“今时有可乘,乃为画地缩守之策乎?”抗疏争之,上以为然。遂收南疆东四城,西四城相继下。 
四年正月,条上新疆建行省事宜,并请与俄议还伊犁、交叛人二事。诏遣全权大臣崇厚使俄。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崇厚遽定约,为朝士所纠,议久不决。宗棠奏曰:“自俄踞伊犁,蚕食不已,新疆乃有日蹙百里之势。俄视伊犁为外府,及我索地,则索偿卢布五百万元。是俄还伊犁,于俄无损,我得伊犁,仅一荒郊。今崇厚又议畀俄陬尔果斯河及帖克斯河,是划伊犁西南之地归俄也。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遽捐要地,此界务之不可许者也。俄商志在贸易,其政府即广设领事,欲藉通商深入腹地,此商务之不可许者也。臣维俄人包藏祸心,妄忖吾国或厌用兵,遂以全权之使臣牵制疆臣。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上壮其言,嘉许之。更前约。而俄亦慑我兵威,恐事遂决裂。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初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迂之;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
(节选自《清史稿》卷四一二,列传一九九,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英人议徇:顺从
B.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要挟
C.欲通商深入腹地藉:借助
D.闻者之迂:迂回
【小题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B.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C.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D.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说每年安定新疆浪费大,可允许帊夏独立,罢西征,专力海防,左宗棠坚决反对,认为那样对海防无益反而损害了国家的尊严。
B.在乌城、吐鲁番攻占后,李鸿章等朝廷大臣提出西边事务应该划定边疆界线,可休兵,避免浪费,左宗棠上书争辩,得到皇帝支持。
C.在伊犁问题上,左宗棠坚决反对崇厚所议割我国部分土地如俄,主张用兵,受到皇帝认同嘉许,最终双方和议,俄国归还我全部伊利。
D.为收复新疆所有城池,左宗棠在粮饷问题上深谋远虑,除了向外国借贷外,尤其是简化精壮的人为士兵,体弱者去屯垦,令人佩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
(2)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7 10:1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道谢
C.而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
D.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见:被
【小题2】对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B.子:有多种含义,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他又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表示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C.《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创作的,共33篇,分为十二策。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愿大王少假借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有是矣训:斥责
B.况民之长,百责所丛牧:治理
C.时度力,敝者葺之相: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也哉愈:更好
(小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管理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儿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分)
译文: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译文: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分)
译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①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②,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其口,坐行蒲服③,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 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④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⑤,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⑥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释)①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②厉:通“癞”。③蒲服:同“匍匐”。④保傅:宫中看管、教导小孩的女官。⑤照奸:察知奸邪。⑥慁(hùn):打扰,烦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曰 谢:道歉,谢罪
B.卒天下 擅:占有,掌管
C.行臣之言    信:确实
D.无以其口    饵:食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为君主、诸侯王谦称。朕,也是君主的谦称,自先秦以来就有此意。
B.“跪”,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跽,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
C.“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后文的“三王”指夏商周的第一位君主,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后文的“五伯”即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D.“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秦王的叙述十分生动。他庭迎范雎,为保住历代宗庙,虚心求教,诚意可嘉,为历代“虚心以待士”的帝王之一。
B.用“见者无不变色易容”来表明秦国大小官员吓得脸色大变、改变装容,从而突出范雎的过人的胆识和政治远见,属于侧面描写。
C.范雎认为秦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没法洞察奸佞,可能会导致王室覆灭,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是他感到害怕的。
D.范雎规劝秦王要去蒙蔽、辨忠奸、察民情,体现出他高超的说理进谏技巧,既表明了自己的赤胆忠心,又巧妙地指出了君主的治国过失。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2)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子①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①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注:①公子:信陵君,魏公子无忌。②夫人,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故负魏王而救赵,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以为羞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大人曰 问其深,则好者不能穷也
D.有敢魏王使通者,死 臣请王言乐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3分)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 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身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上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使使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同类题5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小题1】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又前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小题2】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3】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小题4】对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作两次筛选,每次选出不同于其他几篇的一项第一次选 (   ) 第二次选 (   )
A.《赤壁之战》B.《唐睢不辱使命》
C.《窦娥冤》D.《邹忌讽齐王纳谏》
E. 《荆轲刺秦王》
【小题5】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