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仪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
B.仪之言果矣信:真实
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者售:嫁出去
D.卞庄子以为然,立之须:等待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②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
③臣主 王何异也?
A.①以②所③为B.①以②之③与
C.①于②之③与D.①于②所③为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3分)
②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4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两个事例。(要求自己概括)(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7 10:50: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吴败齐师于艾陵之上,还师临晋,与定公争长①,未合,边候乃至,以越乱②告。吴王夫差大惧,合诸侯谋曰:“吾道辽远、无会、前进③,孰利?”王孙骆曰:“不如前进,则执诸侯之柄以求其志。请王属士,以明其令,劝之以高位,辱之以不从,令各尽其死。”

(2)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王亲秉銊,戴旗以阵而立。左军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右军皆玄裳、玄輿、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带甲三万六千,鸡鸣而定阵,去晋军一里。天尚未明,王乃亲鸣金鼓,三军哗吟以振其旅,其声动天徙地。

(3)晋大惊,不出,反距坚垒,乃令童褐请军,曰:“两军偃兵接好,日中无期。今大国越次而造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吴王亲对曰:“天子有命,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莫入王府,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无姬姓之所振,惧,遣使来告,冠盖不绝于道。始周依负于晋,故忽于夷狄。会晋今反叛如斯,吾是以蒲服就君。不肯长弟,徒以争强,孤进,不敢;去君不命长,为诸侯笑。孤之事君,决在今日:不得事君,命在今日矣!敢烦使者往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童褐将还,吴王蹑左足,与褐决矣。

(4)及报,与诸侯、大夫列坐于晋定公前。既以通命,乃告赵鞅曰:“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否则吴国有难;大则越人入,不得还也。其意有愁毒之忧,进退轻难,不可与战。主君宜许之以前期,无以争行而危国也,然不可徒许,必明其信。”赵鞅许诺,入谒定公,曰:“姬姓于轴,吴为先老,可长,以尽国礼。”定公许诺。命童褐复命。

(5)于是吴王愧晋之义,乃退幕而会。二国君臣并在,吴王称公,前歃,晋侯次之,群臣毕盟。

注:①争长:争当盟主。②越乱:指越国进攻吴国。③前:先。进:“晋”的谐音。
【小题1】解 释下列加点字:)
(1)晋大惊,不出,反距垒 (2)两军兵接好,日中无期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无会、前进,利?
A.谁B.通“熟”,仔细C.成熟D.哪一个
【小题3】翻译文言句子: 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
【小题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中校之军皆白裳
②子有命,周室卑弱
③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
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
⑤遣使来告 ,冠盖不绝于道
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⑦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A.①③④⑦B.②③⑤⑦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小题5】第(2)段划“  ”部分使用了整句,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6】概括吴王的人物形象特点: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子将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卒:最终
B.无为智士  贵:尊重
C.亡不能存,危不能   安:安定
D.臣之,唇亡而齿寒   闻:听说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直接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盂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盂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韩、魏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小题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2)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诗歌,完下列各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终老不复:通“娶”,娶妻B.何意致不:宽厚
C.何乃太区区:见识短浅D.会不从许:副词,有称代作用,代“你”。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非织作迟/君家妇难B.还必迎取/会不从许
C.府吏得闻/便可速遣D.吾今报府/洵美
【小题3】下列关于文段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段选自汉乐府诗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选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奠定全诗悲剧基调,同时,在结构上又引起下文的故事。
C.第二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她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其的同情。
D.从选文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根源是焦仲卿对母亲的言听计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暴见孟于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 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日:“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日: “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颜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于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四猜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 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均称王。
B.齐,国名。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东北部。
C.钟鼓: “鸣钟鼓,食珍馐”。古代仅用来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D.羽旄: 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语暴以好乐     语: 告诉
B.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 只是
C.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由: 通“犹”,犹如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 诸侯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填然鼓之
B.今王鼓乐于此/则移其民于河东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君安与项伯有故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C.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D.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小题5】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暴见孟子,日;‘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音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快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数:密
B.斧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C.无乃尔是与     过:过错
D.君子疾夫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
A.昔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能
B.谋动干戈于邦内   然不王者
C.五亩之宅,树之桑 则修文德来之
D.既来之,安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极娱游于暇日D.何以伐为
【小题4】下列说法中正不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C.“数罟不入洿池,……材木不可胜用也。”其观点是:注意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这句的观点与“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句是相同的。
D.乙文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并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些属于“王道之始”;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另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小题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