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仪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
B.仪之言果矣信:真实
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者售:嫁出去
D.卞庄子以为然,立之须:等待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②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
③臣主 王何异也?
A.①以②所③为B.①以②之③与
C.①于②之③与D.①于②所③为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3分)
②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4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两个事例。(要求自己概括)(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7 10:50: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黥:脸上刺字。②趣:通“趋”,趋向,奔赴。
③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④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受挫折,折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② 吾其还也
B.① 遂成竖子之名②是寡人之过也
C.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D.①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② 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嫉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3分)
译: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2分)
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说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节选《赤壁赋》)
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节选《兰亭集序》)

同类题3

阅读选段,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B.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C.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剌人杀之
C.①西丧地秦七百里②寡人之国也。
D.①邻国民不加少②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己,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鸿门宴(节选)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小题1】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小人的谗言
C.坐须臾,沛公起厕如:去
D.从郦山下,芷阳间行道:道路
【小题2】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刘邦智谋的一项是(3分)
①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刘邦是有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纵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和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
人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6分)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励精图治。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非所以重社稷也。”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上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让之曰:“中男壮大者,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治乎!朕过深矣!”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有改动)
【注】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曾受封为秦王。②上考:考核成绩列为上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已役已者,以来年为始 输:缴纳
B.上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访:寻访
C.负官物,悉令蠲免 逋:如果
D.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 意:意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中男壮大者,奸民诈妄以避征役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
B.兵刃至御在所者绞 陛下秦王升为天子
C.上怒,召让之曰 天下何由治乎
D.日引数百人教射殿庭 张弓挟矢轩陛之侧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B.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C.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D.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认为,忧虑的不是周边的戎狄等族的侵扰边境,而是边境稍微安宁,君主就放逸游荡,忘记战争的威胁、国家的安危。
B.唐太宗不仅亲自带领宫中将士练习射箭,而且对身边的卫士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卫士自强自励,几年之间,都成为精兵强将。
C.魏征提出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的策略,但不久唐太宗又重发敕令,改变主意征收租调,失信于民。
D.魏征据理力争,反对征召虽健壮高大但不足十八岁的的中男,这让唐太宗很恼火;但经过沟通,征兵政令最终废止了,魏征还得了赏。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3分)
②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4分)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唐太宗“励精图治”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