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吴败齐师于艾陵之上,还师临晋,与定公争长①,未合,边候乃至,以越乱②告。吴王夫差大惧,合诸侯谋曰:“吾道辽远、无会、前进③,孰利?”王孙骆曰:“不如前进,则执诸侯之柄以求其志。请王属士,以明其令,劝之以高位,辱之以不从,令各尽其死。”

(2)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王亲秉銊,戴旗以阵而立。左军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右军皆玄裳、玄輿、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带甲三万六千,鸡鸣而定阵,去晋军一里。天尚未明,王乃亲鸣金鼓,三军哗吟以振其旅,其声动天徙地。

(3)晋大惊,不出,反距坚垒,乃令童褐请军,曰:“两军偃兵接好,日中无期。今大国越次而造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吴王亲对曰:“天子有命,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莫入王府,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无姬姓之所振,惧,遣使来告,冠盖不绝于道。始周依负于晋,故忽于夷狄。会晋今反叛如斯,吾是以蒲服就君。不肯长弟,徒以争强,孤进,不敢;去君不命长,为诸侯笑。孤之事君,决在今日:不得事君,命在今日矣!敢烦使者往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童褐将还,吴王蹑左足,与褐决矣。

(4)及报,与诸侯、大夫列坐于晋定公前。既以通命,乃告赵鞅曰:“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否则吴国有难;大则越人入,不得还也。其意有愁毒之忧,进退轻难,不可与战。主君宜许之以前期,无以争行而危国也,然不可徒许,必明其信。”赵鞅许诺,入谒定公,曰:“姬姓于轴,吴为先老,可长,以尽国礼。”定公许诺。命童褐复命。

(5)于是吴王愧晋之义,乃退幕而会。二国君臣并在,吴王称公,前歃,晋侯次之,群臣毕盟。

注:①争长:争当盟主。②越乱:指越国进攻吴国。③前:先。进:“晋”的谐音。
【小题1】解 释下列加点字:)
(1)晋大惊,不出,反距垒 (2)两军兵接好,日中无期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无会、前进,利?
A.谁B.通“熟”,仔细C.成熟D.哪一个
【小题3】翻译文言句子: 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
【小题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中校之军皆白裳
②子有命,周室卑弱
③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
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
⑤遣使来告 ,冠盖不绝于道
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⑦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A.①③④⑦B.②③⑤⑦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小题5】第(2)段划“  ”部分使用了整句,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6】概括吴王的人物形象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0:49: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1。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2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3,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4,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5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1. 聝(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古人以获取耳朵多少来计功。2. 赐:子贡,名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3. 缟衣白冠:兵,凶事,故白冠服,战争中穿这样的衣服表示奋死一战。4. 薮:水浅草茂的湿地。5. 抗手:举手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B.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   释:消除
C.吾将择焉 择:区别
D.敷其五教 敷:施行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北游于农山 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
B.孔子四望,喟然而叹 颜渊退而不对
C.以其类异也 铸剑戟以为农器
D.室家无离旷之思 则颜氏之子有矣
【小题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叹地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什么想法都会涌现啊。”
B.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
我听说,薰草(香草)和莸草(野草)不能在同一个容器里收藏,尧和桀不能治理同一个国家。
C.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我希望得到这样的打仗机会:白色旌旗像月亮,红色旌旗像太阳,钟鼓之声震动上天,繁多的旌旗遍及大地。
D.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这就是颜子有的想法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更法

孝公平,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我也。”

鞅曰:“臣阐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平 画:谋划B.恐天下之我也 议:非议
C.何古之 法:法度D.不古而兴  循:遵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见负世 日削月割,以趋
B.更礼教民 作《师说》贻之
C.君图之 皆出于此乎
D.寡人不疑矣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最终,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和杜挚的建议,决心变法。
B.文末秦孝公的话不仅表明了他不拘泥于世俗偏见而决意变法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变法反对者的讽刺。
C.商鞅引用古代帝王“不循古而兴”“不易礼而亡”的事实,说明当时应该实行变法才能强国利民的道理。
D.文中商鞅的语言错落有致,多用对偶、对比手法;论证多用举例、引用等方式,严谨而缜密,很有说服力。
【小题4】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余 读 先 生 之 文 见 其 境 象 如 太 空 之 浮 云 变 化 无 迹 又 如 飞 仙 御 风 莫 窥 行 止 私 尝 拟 之 古 人 以 为 庄 周 之 文 李 白 之 诗 庶 几 相 似。
请同学们列出三种断句的办法?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2)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