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时曹操权书曰遗:送给
B.今水军八十万众治:部署
C.有其地奄:覆盖
D.愚谓大计不如之迎:迎接
【小题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权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②具告
B.①不响震失色②愁前路无知己
C.①蒙冲斗舰以千数②遂私见樊於期
D.①向察众人议②臣壮也。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下战书号称率“水军八十万”“奉辞伐罪”,所向披靡,意图是威吓孙权。
B.曹操的战书起了一定作用,引起了东吴内部意见分歧,多数人赞成张昭的观点。
C.“鲁肃独不言”说明了投降派的意见占了上风,鲁肃虽主战,但未能当面发表意见。
D.鲁肃认为自己可以投降曹操,但孙权不可,希望孙权与众人再商议,以便“早定大计”。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2)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5 02:1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福二年,始赠太师。公在梁以智勇闻。梁、晋之争数百战,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自干化后,常与晋战,屡困庄宗①于河上。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康定元年,予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②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不泯者,不系乎画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者,盖其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节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庄宗:指唐庄宗李存勖。②末帝:指梁末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以馋不见   信:信任
B.不知书,其语   质:质朴
C.窃有善恶恶之志   善:褒扬
D.盖其慕之至焉耳   希:稀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勇将多矣/一犬坐于前 B.予节度判官来此/勇气闻于诸侯
C.颇多旧史/辞楼下殿,辇来秦 D.不系乎画存不存也/鹏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章“智勇”的一组是
①晋人独畏彦章 ②屡困庄宗于河上    ③独公奋然自必
④不知书,其语质   ⑤及破南城,果三日    ⑥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A. 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国末年,奸臣赵岩执掌国事,王彦章等大臣老将因为受他人的诋毁而愤怒,产生 了懈怠之心,导致河北之地尽失。
B.作者编撰《五代书》的时候,对王彦章的事迹感触颇深,想把他的传记写得完备一 些,可惜史料残缺,不能如愿。
C.作者从王彦章之孙处得到王氏家传,从中掌握了许多资料,而这些资料在旧史中没 有,作者通过这些史料对王彦章更加佩服了。
D.作者在铁枪寺看到王彦章磨灭的画像后,虽然让人进行了修复,但他认为,王彦章 义勇忠信的精神才是他“不泯”的根本原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 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
(2)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王使人候①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②;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贵因》)
【注】①候:侦查,刺探。 ②戮:暴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敢怨 诽:指出过失。
B.武王行不辍 疾:快,急速。
C.是令胶鬲不也    信:相信
D.夫天者  审:观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反报曰:“乱加矣!”  皆出于此乎
B.适令武王不耕获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禹裸国 鹏徙于南冥也
D.故则功,专则拙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B.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C.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D.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国内的暴乱情况,但每次都没贸然出兵,直到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时,才决定对殷商用兵。
B.在殷商邪恶当权、贤德出逃,行军计划被胶鬲获知而使殷商有准备的情况下,周武王不战而胜商纣,根本在于善于顺应人心。
C.武王进入殷都后拜见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后来赴约时却没有见到那个人。周公旦巧妙的猜度解释,消除了武王的疑惑。
D.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就会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那些即使国土广大、人民众多的统治者,也会被打败。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3)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同类题3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7分)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解释划线字(2分)
好世俗之乐耳(    )
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小题3】文段主要阐述了①___的道理。(1分)②孟子为何认为齐宣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呢?请根据文段,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小题1】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远(以……为边邑)
B.晋函陵(驻扎)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朝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言,道)又欲其西封(扩张)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缒而出,见秦伯B.济而夕设版焉
C.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小题4】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小题5】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D.且焉置土石
【小题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
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
【小题7】文中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四层意思(文中已标明序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中间两层的内容。
第一层:消除戒心,引起好感。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晋忘恩负义、言而无信、贪得无厌,暗示秦将受晋侵犯。
【小题8】烛之武为了说服秦伯退兵,摆出了保存郑国可能对秦国的好处,这好处是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侍奉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对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对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堂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国,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