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其还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晋人御师必于崤 燕王拜送于庭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
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7 10:3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否?”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 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B.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C.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D.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造焉 造:到……去
B.却行为道   却:退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 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愿先生不要泄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2)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2

阅读《鸿门宴》,回答以下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 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官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B.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据守
C.籍吏民  籍,造册登记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所以遣将守关者”不同的一项是  (    )
A.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此国之所以不昌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项伯回到军营,把刘邦的话如数告诉项羽,并趁机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答应了,刘邦也如愿了。
B.刘邦邀请项伯,又是敬酒,又是拉关系,用谎言为自己辩护,企图笼络住项伯,让项伯在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
C.刘邦回答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问话时,说是有蠢小子唆使,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想法。
D.项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机密泄露给了张良,这里,项伯本是为个人情谊,结果却坏了项羽的大事。
【小题4】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这)
B.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既然)
C.焉用亡郑以邻  (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延伸)
【小题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失其所与,不知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行李之往来
【小题4】下列下列“之”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小题5】下列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就烦劳您了。
B.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C.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D.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明(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曰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①使与之游,待之极厚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子将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卒:最终
B.无为智士  贵:尊重
C.亡不能存,危不能   安:安定
D.臣之,唇亡而齿寒   闻:听说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直接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盂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盂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韩、魏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小题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2)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