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阙秦以利晋,唯君之 图:考虑,谋划
D.越国以远  鄙:边境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D.蚓无爪牙之利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不拘于时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9 11:2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吾还也
C.君知难也D.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过也 ③邻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力不及此 ⑤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②④\⑥D.①⑥\②④\③⑤
【小题3】对上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开口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目的是想博取秦伯的同情。
B.夜缒而出的烛之武“敢以烦执事”,在大敌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C.文中借烛之武之口,说秦伯曾给晋君恩惠,指的是“许君焦、瑕”这件事。
D.围绕“阙秦利晋”这个中心,烛之武说服了秦伯,终于使秦国撤军而去。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题4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刻毒
C.今闻将军之首购:重金征求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生活贫穷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夜缒出伏尸
B.顾计不知出耳君之知也
C.人之力而敝之不如善遇之
D.遂私见樊於期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杀人,臣
A.太子
B.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吾得事之
D.越国以鄙
【小题4】(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及课外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轲既取图奉之,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殿下,非有诏不上。急时,不及召下兵,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B.自而起,绝袖 引:伸、挣
C.操其 室:剑鞘
D.诸郎中执兵,皆殿下 陈:陈述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持尺兵
非有诏不
B. 故荆轲逐秦王
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C. 急时,不及召下兵
秦王还柱走
D.左右曰:“王负剑!王负剑!”
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取之?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C.秦以利晋     阙:削减
D.夫晋,何之有 厌:厌烦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晋 不求闻达诸侯
B.焉用亡郑陪邻    越国鄙远
C.君知难也 吾还也
D.将取之 子亦有不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