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    武:威武
【小题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的意思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5 04:12: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太傅鞫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共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道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大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道:导,引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是商周时候就设置的官职名,初为皇帝的老师,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后代多为虚职,作为一个荣誉职位赐给有功劳的大臣。
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C.“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称谓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以用“足下”。
D.“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昧唐突的含义在内,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寸净地,而淮徐之陈增为甚。增名下参随程守训者,徽人也,首建矿税之议。自京师从增以出。增唯所提掇,认为侄婿。又不屑与诸参随为伍,自纳银助大工,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自是愈益骄恣。是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疏劾陈增贪横,当撤回。守训乃讦宗尧多赃巨万,潜寄徽商吴朝俸家。上如所奏严追。宗尧徽人,与朝俸同宗也。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又徽州大商吴养晦者,家本素封荡尽,诡称有财百万,在兄叔处,愿助大工。上是之,行抚按查覆。守训与吴姻连,遂伪称勘究江淮不法大户,及私藏珍宝之家,出巡太平安庆等府,许人不时告密问理。凡衣食稍温厚者,无不严刑拷诈,祸及妇孺矣。唯稍畏淮抚李三才,不敢至李所,住泰州。李亦密为之备,佯以好语陈增曰:“公大内贵臣,廉干冠诸敕使,今微有议者,仅一守训为祟耳。他日坏乃公事,祸且及公。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增初闻犹峻拒,既又歆之曰:“守训暴敛,所入什佰于公。公以半献之朝,以半归私帑,其富甲京师也。”增见守训跋扈渐彰,不复遵其约束,心愠已久,因微露首肯意。李中丞觉之,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云守训有金四十余万,他珍宝瑰异无算,并畜龙凤僭逆之衣,将谋不轨。李又怵增急以上闻:“公不第积谤可雪,上喜公勤,即司礼印可得也。”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上即命李三才捕送京师治罪,及追所首多赃。增既失上佐,迹已危疑,其部曲亦有戒心,所朘取不能如岁额。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又苛责之。李中丞又使人胁之,谓:“阁臣密揭入奏,上又允矣。”又曰:“某日缇骑出都门矣。”增不胜愧悔,一夕雉经死。
(节选自《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
【注】①大工:指皇帝钦定的工程。②雉经:自缢。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   直:当值,值班
B.许人不时告密问理 理:道理,规律
C.并畜龙凤僭逆之衣 僭:超越本分
D.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   赀:计量
【小题2】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自京师从增以出B.佯以好语陈增曰
C.公以半献之朝D.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⑵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
⑶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小题4】请简要概括李三才剪除程守训的过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公平倭冢记
明童蒙吉
①自辽阳守将刘江败倭寇于樱桃园之后,不敢犯顺者,几二百年矣。嘉靖壬子,东南又受荼毒,而淮扬尤甚。天子轸念畿辅重地,特简白川刘公以浙江副使拜命兹地。运筹布策,井井有条。迨己未夏,倭连艘数千余入寇,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遂薄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一捷于丁堰,再捷于东门。贼乘夜循海而趋庙湾,军门李公遂大破之。
②此盖初至之贼云。既而江南逸贼复犯通州,公乃选轻车数百,扼雉皋之岔河,以断贼西向,而自以其兵同边将邱公待贼于西场。少顷,贼(甲)趋西场,公命骑兵张两翼以冲其腋,而以大炮摧其中,俘斩者三百有奇,贼遂奔入仲家园。公进围,越三昼夜,缺其一面,贼(乙)不敢遁。凡斩大酋长以下千五百二十七级,生虏十五人,余党歼于刘庄,迄无噍类,海帮赖以安堵。
③蒙吉以公务至西场,见路有碣曰“刘公平倭冢”,盖场之人仿古京观,萃倭贼骨而封之,以识公功也。蒙吉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盖胜之丁堰诸处者,至西场而后赫其威;歼于刘庄者,在西场已先褫其魂。而西场之得名,与樱桃园一辙矣。然樱桃园一捷,而倭奴不敢犯华者二百年,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乎
④公为人沉毅,而智虑绝人。师行尤有纪律,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而以休养抚循之意寓于师旅饥馑中。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无问远迩。在扬州则祠,在太州则祠,在如皋则祠,在宝应则祠,在海安镇则祠。兹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尝窃计之:公之老成厚重似赵充国,忠义精诚似郭汾阳,仁和谦谨、敬礼士夫下吏似曹彬,岂刘江可同日语哉!于戏,自倭犯中国未有能一大创者,公以文墨儒绅,义激于衷,兴师挞伐,横厉岛夷,前后折馘约三千有奇,铭纪旆常,有国史氏在,蒙吉何能与焉!
⑤公讳景韶,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人,起家甲辰进士,今升浙江按察使,仍掌海道事。斯为记。
﹝注释﹞①噍(jiào)类:本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②于戏:语气词,表感叹。
【小题1】以下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迨己未夏   等到
B.遂薄如皋   逼近
C.俘斩者三百有奇   奇特
D.无问远迩   近
【小题2】根据文意,选取表达效果最好的两个虚词,分别填入甲、乙两句的(   )内。
甲:少顷,贼(   )趋西场   乙:贼(   )不敢通
A.终   果
B.遂   则
C.则   遂
D.果   终
【小题3】下面各项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   因击沛公于坐
D.公乃选轻车数百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4】下面分析错误的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势如风火”比喻倭寇来势像风火一样猛烈。
B.根据第⑤段信息,若“刘公”与朋友相聚,“刘公”应自称为景韶或白川,朋友还可尊称“刘公”为子成或白川(或白川先生)。
C.刘公为人深沉刚毅,深思远虑,智谋过人。
D.刘公面对来犯倭寇,首先控制要害之地,切断倭寇向西之路,逼迫倭寇进入西场埋伏圈。之后在两场冲乱倭寇阵型,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在刘庄进兵围攻倭寇。并留下一个缺口;最后在仲家园全歼倭寇。
【小题5】根据文意,将下面纪念刘公平倭的对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项是(   )
(1)上联:瞻战场留千秋胜迹   下联:
(2)上联: 下联:刊石颂英雄功昭天下万千年
A.(1)平倭寇颂万载伟业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三百载
B.(1)平倭寇歌百年功绩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千秋安
C.(1)灭倭寇歌万载伟业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千秋安
D.(1)平倭寇颂万古雄师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三百载
【小题6】对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
刘公向众将宣讲作战意义、鼓舞斗志,奋不顾身,亲自统兵(作战)。
B.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乎?
那么此次西场大捷又怎知不可保(我)数年无忧呢?
C.兹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
区区一块石碑,不能值得刘公尽心关注!
D.蒙古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
我询问各位父老,他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刘公消灭贼人的情形。

同类题4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徬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兵诣赵益:增加。
B.秦王必解:懈怠。
C.言是非窃:暗地里。
D.举筑秦皇帝朴:撞击。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当年十月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征。太宗尝谓征曰:“卿前后谏二百余事,非至诚何能若是?”征以族辞位,帝曰:“金必锻炼而成器,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岂可去乎?”

然其时直谏者不止魏征也。今案新旧唐书各传。薛收谏猎,帝即赐金四十铤以奖之。孙伏伽谏元师律罪不当死帝即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以为太厚帝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是以赏之。虞世南谏田猎、谏山陵之制不宜过厚、谏宫体诗不宜作,恐天下从风而靡,谏勿以功高自矜,勿以太平自息。帝尝曰:“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褚遂良谏宠魏王泰太过,帝纳之;谏告成东岳,即罢封禅……此皆见于各传者也。

魏征尝言:“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岂敢犯龙鳞?”是诸臣之敢谏,实由于帝之能受谏也。以太宗之天锡智勇,制事决机,动无遗策,宜其俯视一切,臣下无足当意者。乃虚怀翕受,惟恐人之不言,非徒博纳谏之名,实能施之政事,其故何哉?盖亲见炀帝之刚愎猜忌,予智自雄,以致人情瓦解而不知,盗贼蜂起而莫告,国亡身弑,为世大僇。惟见之切,故惧之深,正张廷士圭所云;“多难兴邦,殷忧启圣,皆以事危则志锐,情迫则思深也。”魏征之谏亦动以隋为戒,谓“隋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哉?特恃其富强,不虑后患,驱天下以从欲,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陛下当鉴彼之失”。

此当时君臣动色相戒,皆由殷鉴不远,警于目而惕于心,故臣以进言为忠,君以听言为急。其后勋业日隆,治平日久,即太宗已不能无稍厌魏征,谓“贞观之初,导人以言。三年后,见谏者悦而从之。近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是可知贞观中年,功成志满,已不复能好臣其所受教。然则惧生子有所惩,怠生于无所儆,人主大抵皆然。若后世蒙业之君,运当清泰,外无覆车之戒,而内有转圜之美,岂不比太宗更难哉!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新旧唐书》,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孙伏伽谏元师律/罪不当死/帝即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以为太厚/帝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是以赏之
B.孙伏伽谏元师律/罪不当死/帝即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以为太厚/帝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是/以赏之
C.孙伏伽谏元师律罪不当死/帝即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以为太厚/帝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是以赏之
D.孙伏伽谏元师律罪不当死/帝即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以为太厚/帝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是/以赏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体诗,始于南朝梁简文帝,多描写宫廷生活,重词藻、声律,常常流于浮靡轻艳。
B.封禅,历代帝王每年定时在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殷鉴,原指殷人灭夏,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来泛指可作借鉴的往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用“金”和“良匠”比喻自己与魏征的关系,表明了对魏征的倚重,更是对其忠诚事主、敢于直谏品行的肯定。
B.新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时代直言进谏者很多,最根本原因是君主积极的态度,太宗鼓励进谏,愿意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
C.唐太宗目睹了隋朝灭亡的过程,清楚地看到隋炀帝因刚愎自用而丧国亡身的后果,所以能够做到君臣警惕,引以为戒。
D.虽治平日久,功成志满,唐太宗积极纳谏的态度却始终没有改变,作者因此慨叹后世国运太平的君主难以做得更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天下从风而靡,谏勿以功高自矜,勿以太平自怠。
(2)多难兴邦,殷忧启圣,皆以事危则志锐,情迫则思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