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    武:威武
【小题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的意思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5 04:12: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子之在蔡也,矍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 子建。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赢氏至自秦。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父。

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自以为犹宋、郑也,□①、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问伍奢。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杀之。

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以待之。”乃见设诸②焉,而耕于鄙。

(选自《左传》)

(注)①□:文字缺失,此处为诸侯国名。  ②设诸即专诸,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极与逆,劝王之 取:获取
B.晋之伯也,于诸夏 迩:接近
C.王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   执:拘捕
D.楚君、大夫其食乎 旰:天色晚
【小题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    舍正以为东道主
B.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奔也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C.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勉之 尔无忘乃父之志
D.是宗为戮,欲反其仇 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B.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C.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D.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小题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伍长三父子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及即位,使伍著为之师 ②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
③尔适吴,我将归死 ④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⑤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  ⑥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叙事注重因果关系的交代。在本部分节选文字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少师费无极的争宠善妒,结果导致伍奢伍尚被杀,伍员出逃吴国。
B.城父司马奋扬接受了刺杀太子建的任务。却私下放走太子,其后遭受楚王质询,他的回答既有据实以告,又有情感柔化,更有据理申述,最终保全了自己。
C.伍尚面对楚王“来,吾免尔父”的阴谋征召,毅然选择自己些形让弟弟伍员奔吴,寻找机会,替父报机,以期得仁孝,存智勇,结果与其父一同被害。
D.伍员出奔到吴国后,向吴王言说攻打楚国之利,欲借吴国之力为父报仇,却被公子光看透其动机,他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选择在乡间耕种度日。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
(2)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
(3)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进:提拔
B.谓先寤所以存亡 寤:明白
C.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诘:问罪
D.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谢:推辞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
B.若吾生者,何以食为    为禽兽食
C.吾被服而立 枕御膝而卧
D.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御以块自易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世不绝贤
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
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
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
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
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
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
【小题4】下列用来描述宋昭公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改前非B.革故鼎新C.迷途知返D.幡然悔悟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
②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小题6】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

(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 

(注)①犯:(当面)触犯。②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项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
A.阙秦以晋,唯君图之
B.晋函陵,秦军氾南
C.烛之武退秦师
D.缒而出,见秦伯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取之?
B.若亡郑而有益君/莫若遣腹心自结
C.舍郑以为东道主/彼与彼年相也,道相似也
D.夫晋,何厌有?/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之,不仁敝:损害
B.夫晋,何之有厌:嫌弃
C.朝济而夕设焉版:版图
D.又欲肆其西封:封邑,封地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其爱国精神可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B.在整个劝说过程中,烛之武只字未提为郑国乞求的话,处处为秦国着想,让秦穆公充分认识到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C.在分析亡郑、存郑的利弊过程中,烛之武自始至终将秦、晋两国加以对照,在对比中让秦伯看透了晋国的真正目的。
D.烛之武能退秦师成功,除了其智慧和外交才能外,秦、晋之间有矛盾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索地于赵,弗与,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温人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乃使吏出之。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连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至而求鹿,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传,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之君烹其子而之羹遗:赠送
B.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传授
C.彼重欲无,天下必惧厌:满足
D.且君何以天下图智氏释:放弃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智伯大悦,索地于赵,弗与,围晋阳②相如持璧却立
B.①温人周,周不纳客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①岂有为人之臣又为之客哉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D.①至其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人的智慧的一组是
①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 ②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③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  ④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⑤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 ⑥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④
【小题6】【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宣子听取了任章的建议,采用欲擒故纵之术以割让土地使智伯骄傲轻敌;最终贪婪的智伯在韩氏、魏氏、赵氏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了。
B.齐桓公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途中迷路缺水。凭借管仲的聪明,利用老马找到了归路;靠着隰明的智慧,利用蚁穴得到了水。
C.齐国攻打宋国,臧孙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支持和援助,使宋国免于灭亡。温人在周被囚禁,他靠着聪明机智说动周君释放了自己。
D.乐羊忍住悲痛吃了自己儿子的肉,顺利打败中山国;秦西巴心地善良,把小鹿还给了母鹿。作者认为乐羊的智巧伪诈比不上秦西巴的愚蒙忠诚。
【小题8】【小题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4分)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3分)
(3)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3分)

同类题5

阅读苏轼的《六国论》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坚守道义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命运
C.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B.赵尝五战于秦
C.多于南亩之农夫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得道理。
B.选文第一段引用古人“抱薪救火”的话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肆意,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