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灌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B.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D.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封建时代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特起的名号,称为庙号。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朝分王、侯二等。
C.汜水之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这里指汜水的南岸。
D.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全面崩溃。
B.打败项羽和齐王以后,汉王便毫不谦让地趁势做了皇帝。
C.天下平定,高祖定都洛阳,诸侯们都臣服于高祖,只有原临江王灌反叛,后被杀。
D.高祖认为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己善用三人,而项羽仅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8:2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郑既知亡矣既:已经
B.将焉取之之:指代土地
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厌:厌烦
【小题2】下面句中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动词。认为
B.敢以烦执事以:介词。用,拿。
C.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代词。怎么。
D.将焉取之焉:代词。哪理。
【小题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客的主人行装
B.宴请的客人行装
C.宴请的客人使者
D.招待过往的出使的人
【小题4】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 巫
刘基
楚俗尚鬼,鬼实弗神也,而其巫谋神之。乃阴构于邑侠,请以其利共。邑侠以其情通于国侠,故得悉闻有司之事与讼狱之胜负,验如响。有不用巫言,则事之已右者必左,已左者必右。
于是楚人之奉巫过于奉王令,宁违王禁而不敢违巫言。王闻之怒,命司马戮巫而焚其祠。国人大噪,相与为讹言。于是楚旱,民皆以咎王,群小巫并起为讙,遍国中皆称鬼。
王与令尹谋尽杀巫,以问熊蛰父。熊蛰父曰:“是激也,未可。夫民愚而溺于祸福,彼方兴用鬼,而吾骤遏之,未竟其所望,而谓吾怫其情,必怨。夫怨起于微而积者也。十家之邑,一日不能户无事,而况楚国乎?有事莫不诿诸鬼,则莫不倚鬼以尤王,其奚以御之?不如因而亢之。小人能诪祸而不避亢,亢而后昭其诈,则不户说而喻,然后明正其法,蔑敢违矣。”乃命群巫推一大巫以主鬼,而复其祠,国有事亦请焉。而大选县公,平庶狱,宽征役,绝请谒,黜贪墨,国邑之侠皆屏迹。巫言多不中,民始懈。
会鄙有西师,王集其国老以祈巫,巫不得先闻,而失其辞,王以诘国老,国老愕,弗能对。乃尸巫而爇鬼,无一人敢复言鬼。  (节选自《郁离子评注》)
巫 鬼
刘基
王孙濡谓郁离子曰:“子知荆巫之鬼乎?荆人尚鬼而崇祠,巫与鬼争神,则隐而卧其偶。鬼弗知其谁为之也,乃蠥于其乡。乡之老往祠,见其偶之卧,醮而起焉。鬼见以为是卧我者也,欧之踣而死。今天下之卧弗可起矣,而不避焉,无益,祗取尤耳!” (节选自《郁离子评注》)
【注】①讙:通“喧”,喧哗。②怫:通“悖”,违反。③县公:县大夫。④爇:放火焚烧。⑤郁离子:刘基在文章中的托称。⑥蠥:同“孽”, 危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其巫谋之神:灵验
B.相与为言讹:伪诈
C.则莫不倚鬼以王尤:过失
D.会有西师鄙:边境
【小题2】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巫》中的巫师借鬼招摇撞骗,《巫鬼》中的巫师则为争神而暗中推倒鬼的偶像。
B.《楚巫》中的百姓对巫师的话始终执迷不悟,《巫鬼》中的百姓却无辜受鬼之害。
C.《楚巫》中,在惩杀谣传干旱的巫师上,楚王有些急躁,而熊蛰父则冷静有识。
D.《巫鬼》中的鬼对巫师不让百姓崇尚祭祀鬼神无计可施,最后迁怒乡里的老人。
【小题3】下列对两篇文章寓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楚巫》:祸患常积于忽微《巫鬼》:审时度势,避祸于未然
B.《楚巫》:谣言止于智者《巫鬼》:养正邪自除
C.《楚巫》:多行不义必自毙《巫鬼》: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D.《楚巫》:功以谋就,事以计成《巫鬼》:大厦已倾不可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得悉闻有司之事与讼狱之胜负,验如响。(3分)
(2)鬼见以为是卧我者也,欧之踣而死。(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明年上计:第二年
B.而君反以臣:怪罪
C.子退而自察:亲自考察
D.臣愚, 不能复治东阿, 愿乞骸骨:古时官员自请退职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思矣
A.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C.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D.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小题3】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治理混乱,因而受到景公的责怪。
B.晏子受到景公责怪后,立下三年治理不好东阿自请死罪的军令状,改道易行,廉洁自侓,一心为民.
C.晏子重新治理东阿,忠于国事,政效显著,第二年年终考核地方官治绩,景公亲自迎接并向他祝贺。
D.晏子对景公错误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决定不再干预晏子治理东阿。
【小题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二日参省乎己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我死,王封汝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知:巧诈
C.见一丈人,小船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抟:捏成团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3分)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B.②④⑥
C.②③⑤D.①③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4】(小题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15分)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怚(cū)中:粗心。④超距:跳远。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信还(奔:逃跑)
B.故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及:趁着)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于我(委:托付)
D.王翦坚不与战(壁: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入两壁,杀七都尉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最初也取得节节胜利,但战事深入后走向失败,秦王意识到原先的错误,向王翦认错,重新取用了王翦。
B.王翦尽管有情绪,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这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C.此次秦楚之战规模大,秦王让王翦率领了将近一半的秦兵来攻打楚国,而为了迎战,楚国更是出动了所有全国的兵力。
D.王翦实事求是,重视敌人,做事谨慎,讲究策略,运用闭门不出,等楚军松懈后再主动出击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