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灌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B.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D.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封建时代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特起的名号,称为庙号。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朝分王、侯二等。
C.汜水之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这里指汜水的南岸。
D.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全面崩溃。
B.打败项羽和齐王以后,汉王便毫不谦让地趁势做了皇帝。
C.天下平定,高祖定都洛阳,诸侯们都臣服于高祖,只有原临江王灌反叛,后被杀。
D.高祖认为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己善用三人,而项羽仅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8:2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八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是年,楚庄王初即位。十二年,齐人弑其君懿公。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齧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也。”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挑园而迎赵盾。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盾复位。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于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
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成公者,文公少子,其母周女也。壬申,朝于武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夫熊蹯不熟胹:烧煮
B.初,盾常首山田:耕种
C.君赐臣,三行可以罢觞:进酒
D.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罪名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盾忠贵得民的一组是(3分)
①使鉏麑刺赵盾   ②盾义之,益与之饭肉
③晋灵公饮赵盾酒 ④盾遂奔,未出晋境 
⑤得民和……盾复位 ⑥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顷王死后,周王室和诸候国都不安定。王室内公卿争位,诸候国内国君与臣下不协,赵盾为周王室及晋国都尽力改变。
B.晋灵公生活奢侈,对臣下百姓暴虐厚敛,不听忠言,残害忠良。导致臣民都不依附他,最后被将军赵穿袭杀而死。
C.赵盾有慈悯心肠。看到桑下有人挨饿,就送他饭吃;得知其孝,还增加饭肉。后来难中得此人相救并一同逃走。
D.孔子认为赵盾仍然是一位良好的大夫。后来赵盾让其弟赵穿从周王室迎回了黑臀,并拥立他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成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2)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是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洛阳东,军不利,还至阳城,收军中马骑,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南阳郡,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过而西。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于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皆,降析、郦。遣魏人宁昌使秦,使者未来,是时章邯已军降项羽于赵矣。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阳郡,南阳守齮走略:攻取
B.莫若约降,其守封:封闭
C.是时章邯已军降项羽于赵矣以:率领
D.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之 谕:讲明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沛公“能宽容”的一组是(3分)(  )
①诸将或言诛秦王  ②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
③余悉除去秦法    ④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⑤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⑥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
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沛公攻取了南阳郡,南阳郡守退守宛城,沛公不听张良劝告,想要攻下宛城,南阳郡守舍人陈恢劝说后约降,后来西进通行无阻。
B.赵高派人来求见,想和沛公定约在关中分地称王,沛公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财利进行引诱,乘此机会前去偷袭武关,并将其攻下。
C.沛公起初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和府库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D.沛公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采用了一系列方法安定、笼络民心,秦地的百姓都非常高兴,唯恐他不在关中做王。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3分)

⑵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3分)

⑶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公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B.越国以鄙远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用兵。
B.陈力列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C.不寡而患不均患:担心
D.无乃尔是与过:过错,名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社稷之臣曰:“非我,兵也”。
B.固近于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C.昔者先王为东蒙主斧斤时入山林
D.吾恐季孙忧,不在颛臾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小题3】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B.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先驳后立,破中有立。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第二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C.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充分体现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亦可见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见地。
D.孔子对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语调舒缓而亲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出孔子责备的神态。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小题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表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