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 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王不问,蠡不敢言。 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今君王未盈而 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 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曰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 卒也。 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 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 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冶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 竿 龠 盂,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 ”吴人许诺。 王曰:“蠡为我守于国。” 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 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王曰:“诺。 ”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 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 无旷其众,以为乱梯。 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 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榖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浴。”
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
注:持盈:保持昌盛富强。 定倾:转危为安。 节事:节制行事。 于贰言:惑乱视听的言语,异议。 盂委管 竿 龠 :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 委:交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弗为人客 作:兴起
B.今君王未盈而   溢:水漫出来
C.人之所也 卒:终,结束
D.请士女于士   女:以女嫁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胜,栖会稽 室西连中闺
B.随之国家之重器 醉则更相枕
C.时之所宜而定之 不如善遇之
D.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
B.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 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C.范蠡主张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
D.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言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士的可贵品质。
【小题4】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节 事 者 与 地 唯 地 能 包 万 物 以 为 一 其 事 不 失 生 万 物 容 畜 禽 兽 然 后 受 其 名 而 兼 其 利 美 恶 皆 成 以 养 其 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2)不榖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3:0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之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
D.执事,常见义项有两个:有职守之人,官员。还有一种是敬称,是指办事的官吏,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这里是敬称对方,可译为“您”。
【小题4】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段(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

、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含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不如人。 犹:仍然   以烦执事 敢:冒昧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D.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失其所,不知   与:结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且于楚也 晋函陵,秦军氾南
B.若亡郑而有于君 朝济而设版焉
C.邻之,君之薄也 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因人之力而之  阙秦以晋,惟君图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无礼于晋    焉用亡郑陪邻
B.今急求子 因人之力敝之
C.子亦有不利    朝济而夕设版
D.君知难也 吾还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伯,爵位名称。古代诸侯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诸侯谦称。诸侯死后一律称“公”。
C.《左传》,传说左丘明著,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壮,古代三四十岁男子称“壮”;老,古代七十岁男子称“老”。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正是这时,烛之武放弃不满,不顾个人安危,去见秦伯,这表现他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善于辞令。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烛之武赋有智慧。秦、晋两国友好,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但晋对秦却严加防范,且有侵略之心。烛之武巧妙利用了这微妙的关系。
D.烛之武保全了郑国。烛之武的劝说,使秦晋联盟顷刻瓦解,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不仅如此,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这令晋国不得不退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它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⑤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注释】①寤:通“牾”,逆,倒着。②岩邑:地势险要的城镇。③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④暱:同“昵”,亲近。⑤繄(yī):句首语气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恶之   恶:讨厌,厌恶
B.蔓,难图也 图:图谋,谋取
C.夫人将启之 启:启发,启迪
D.君何患焉   患:担心,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之请制/遂为母子如初
B.先王之制/况君之宠弟乎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段入于鄢
D.其谁曰不然/其乐也融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姜氏)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同意。
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姜氏多么让人讨厌啊!不如早点给她安排个地方。
C.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主的局面,您将怎么做?
D.无庸,将自及。
【小题4】用斜线(/)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颍 考 叔 为 颍 谷 封 人 闻 之 有 献 于 公 公 赐 之 食 食 舍 肉 公 问 之 对 曰 小 人 有 母 皆 尝 小 人 之 食 矣 未 尝 君 之 羹 请 以 遗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