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⑴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⑵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刘开《问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固不在战B.暴秦之欲无厌
C.奉之弥繁D.好问则裕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亡 灭亡B.举以予人 拿
C.而或不知其细   或许D.其奚决焉 怎么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然后得一夕安寝
C.至于颠覆D.问焉以资切磋
【小题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C.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
D.贤于己者    归于“道问学”
【小题5】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⑵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⑶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4 10:44: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壮也 是寡人过也
B.子亦有不利   用亡郑以陪邻
C.国危 今老,无能为也已
D.今急求子     夜缒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与例句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
例:晋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B.焉用郑以陪邻
C.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
【小题3】选出下列各组加横线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  )
A.共其乏困 邻之,君之薄也
B.既东郑 若不
C.缒而出 与郑人
D.越国以远    失其所
【小题4】选出加横线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
A.夫人之力(如果没有)
B.人之力而敝之(依靠)
C.又欲其西封(扩张)
D.以乱整(改变)
【小题5】选出下列各句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是寡人之过也。
A.佚之狐言于郑伯B.夫晋,何厌之有?
C.以乱易正,不武。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小题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C.君图之   唯:只有
D.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您
【小题7】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小题8】文言文中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请简要概括两点理由。
【小题9】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德宗贞元十一年,春,二月,)初,阳城自处士征为谏议大夫,拜官不辞。未至京师,人皆想望风采,曰:“城必谏诤,死职下。”及至,诸谏官纷纷言事细碎,天子益厌苦之。而城方与二弟及客日夜痛饮,人莫能窥其际,皆以为虚得名耳。前进士河南韩愈作《争臣论》以讥之,城亦不以屑意。有欲造城而问者,城揣知其意,辄强与酒。客或时先醉仆席上,城或时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及陆贽等坐贬,上怒未解,中外惴恐,以为罪且不测,无敢救者。城闻而起曰:“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杀无罪人。”即帅拾遗王仲舒、归登、右补阙熊执易、崔邠等守延英门,上疏论延龄奸佞,贽等无罪。上大怒,欲加城等罪。太子为之营救,上意乃解,令宰相谕遣之。于是金吾将军张万福闻谏官伏阁谏,趋往至延英门,大言贺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遂遍拜城与仲舒等,已而连呼“太平万岁!太平万岁!”万福,武人,年八十余,自此名重天下。时朝夕相延龄,阳城曰:“脱以延龄为相,城当取白麻坏之,恸哭于庭。”有李繁者,泌之子也,城尽疏延龄过恶,欲密论之,以繁故人子,使之缮写,繁径以告延龄。延龄先诣上,一一自解。疏入,上以为妄,不之省。秋七月丙寅朔,阳城改国子司业,坐言裴延龄故也。
(贞元十四年,九月,)太学生薛约师事司业阳城,坐言事,徙连州,城送之郊外。上以城党罪人,左迁城道州刺史。城治民如治家,州之赋税不登,观察使数加诮让,城自署其考曰:“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观察使遣判官督其赋,至州,城先自囚于狱。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候安否耳。”留一二日未去,城不复归。馆门外有故门扇横地,城昼夜坐卧其上,判官不自安,辞去。其后又遣他判官往按之,他判官载妻子中道逸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
注①处士未做官的士人。 ②陆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两年后因反对由德宗所宠信的裴延龄掌管财赋,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 ③坐由……而获罪。  ④抚字抚育爱护。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欲造城而问者造:拜访
B.阳城自处士征为谏议大夫征:征召
C.脱以延龄为相脱:或许
D.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信:信任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阳城勇于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城必谏诤,死职下 ②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杀无罪人
③上疏论延龄奸佞,贽等无罪  ④上大怒,欲加城等罪
⑤城当取白麻坏之,恸哭于庭  ⑥左迁城道州刺史
A.①④⑤B.③④⑥C.①②⑥D.②③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意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唐德宗要罢免正直的陆贽、重用奸佞的裴延龄时,阳城不顾皇帝的盛怒,上疏论延龄奸佞、申明陆贽等人无罪,结果得罪了皇帝,为他最终被贬为国子司业埋下了伏笔。
B.阳城初征为谏议大夫时,因沉湎于酒而没有做好谏议工作,人们都认为阳城是虚得清名,韩愈因此写文章讥讽他。这是为后文写阳城为陆贽之事死谏作铺垫。
C.文章末段写了阳城的一件轶事,这件轶事写得生动有趣,细节描写尤为成功,如他自署考语“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富有戏剧性。
D.阳城任地方官时,州中的赋税收不上,观察使派判官他的任所道州督课税赋,他则先把自己关进了监狱。行文着墨不多,称许之意,则暗含其中。
【小题4】(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太子为之营救,上意乃解,令宰相谕谴之。(3分)
译文:
(2)疏入,上以为妄,不之省。(3分)
译文:
(3)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候安否耳。”(3分)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不义 亡:逃跑
B.臣与将军 戮力而攻秦 戮力:拼力厮杀
C.秦时与臣 游:交好
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小题2】下面加下划线字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臣壮也,犹不如人
B.臣韩王送沛公 若属皆且 所虏
C.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 具沛公言报项王
D.所以遣将守关者……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小题3】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D.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9分)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已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选自《王安石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属:写B.吾宗敝敝:衰败
C.尝谓友朋过差差:过错D.通国以为不孝通:通过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曾巩是“贤者”的一组是(   )
①始熟而慕焉友之 ②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③亲友惴畏焉   ④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⑤其心勇于适道⑥巩闻之,辄矍然
A.①③⑤B.②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王安石看来,曾巩是个“贤者”;在曾巩的父亲看来,曾巩是一个“纤完”的人。
B.在段缝看来,曾巩是一个缺点很多的人,是不值得人敬重的。
C.作者认为对某一个人的看法不能道听途说,一定要和他接触然后得出结论。
D.作者用孔孟的例子证明人应自守节操,不被别人的观点左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3分)
译文:     
(2)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4分)
译文:     
(3)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