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而后息趋:疾走
B.诎而事之指:意愿
C.安事死马而五百金捐:捐助
D.士争燕凑:奔赴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齐孤之国乱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有千金求千里马者余船次俱进
C.涓人言君曰零丁孤苦,至成立
D.死马买之五百金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④为隗筑宫而师之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⑧④D.③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副、力少,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B.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其高下自见。
C.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D.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史事,呼应了郭隗先生讲述涓人故事的用意。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5分)
②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27 10:4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十万。淮阴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走,是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之卒十万可:大约
B.淮阴先,不利合:会合
C.陛下而侮人慢:傲慢,不敬
D.所降者因以予之下:攻克,攻下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项羽乃败走战胜不予人功
B.是兵大败遂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C.鲁楚坚守不下此其所以我擒也
D.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此所以失天下也
【小题3】下列各组中,最能体现高祖善用谋略、富于心计的一组是(   )
①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②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④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⑤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登皇位,汉王再三推让,推说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不够贤能,难居其位。
B.高祖手下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作用,项羽虽仁义爱人,却怀疑贤者,残害功臣,缺乏宽广的胸怀。
C.文中汉高祖刘邦高度赞扬了张良、萧何和韩信不凡的才能,更是在夸耀自己知人善任。
D.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在高祖看来,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小题5】请翻译下列句子。
⑴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⑵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灌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B.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D.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封建时代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特起的名号,称为庙号。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朝分王、侯二等。
C.汜水之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这里指汜水的南岸。
D.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全面崩溃。
B.打败项羽和齐王以后,汉王便毫不谦让地趁势做了皇帝。
C.天下平定,高祖定都洛阳,诸侯们都臣服于高祖,只有原临江王灌反叛,后被杀。
D.高祖认为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己善用三人,而项羽仅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子之在蔡也,矍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 子建。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赢氏至自秦。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父。

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自以为犹宋、郑也,□①、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问伍奢。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杀之。

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以待之。”乃见设诸②焉,而耕于鄙。

(选自《左传》)

(注)①□:文字缺失,此处为诸侯国名。  ②设诸即专诸,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极与逆,劝王之 取:获取
B.晋之伯也,于诸夏 迩:接近
C.王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   执:拘捕
D.楚君、大夫其食乎 旰:天色晚
【小题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    舍正以为东道主
B.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奔也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C.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勉之 尔无忘乃父之志
D.是宗为戮,欲反其仇 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B.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C.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D.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小题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伍长三父子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及即位,使伍著为之师 ②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
③尔适吴,我将归死 ④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⑤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  ⑥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叙事注重因果关系的交代。在本部分节选文字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少师费无极的争宠善妒,结果导致伍奢伍尚被杀,伍员出逃吴国。
B.城父司马奋扬接受了刺杀太子建的任务。却私下放走太子,其后遭受楚王质询,他的回答既有据实以告,又有情感柔化,更有据理申述,最终保全了自己。
C.伍尚面对楚王“来,吾免尔父”的阴谋征召,毅然选择自己些形让弟弟伍员奔吴,寻找机会,替父报机,以期得仁孝,存智勇,结果与其父一同被害。
D.伍员出奔到吴国后,向吴王言说攻打楚国之利,欲借吴国之力为父报仇,却被公子光看透其动机,他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选择在乡间耕种度日。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
(2)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
(3)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鸿门宴(节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拔剑切而之啖:吃
B.项王按剑而跽:长跪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部
D.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3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秦兵旦暮渡易水
【小题3】加点词语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3分)
A.拔剑撞而B.素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D.使使以大王
【小题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韩王送沛公/君我呼入
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此亡秦续耳
C.哙拜谢,起,立饮之/劳苦功高如此
D.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击沛公于坐
【小题5】与“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然,籍何以至此?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6】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小题7】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4分)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