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齐等,同样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蒙受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B.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小题3】(小题3)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小题4】(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①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3分)
译: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4分)
译:
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分)
译: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3分)
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3 01:0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祐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八年,仲宣为左谏议大夫。未几,召还,以本官度支。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其才干类此。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B.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C.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D.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祐,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后汉时年仅十八岁的他就考中进士及第;后周时历任数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赏识,被提拔任用。
B.许仲宣精明能干,政绩斐然。征伐并门和江南时,他负责钱财和粮食供应,能保障军需;曹彬需要数万件陶器给士兵做灯具,他能预先料到,如数交付。
C.许仲宣审时度势,决策果断。征讨交州,形势不利,他上奏请求罢兵;未得到朝廷答复就让军队分驻各州,打开国库赏赐士卒,并起草文书晓谕交州。
D.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与县令分掌县印时,县印丢失,上司下令逮捕县府所有小吏,且把县令及主簿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县今听说后,仓皇失措,仲宣却泰然处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
(2)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冉有、季路于孔子曰谒见
B.无乃尔是与过错
C.是社稷之臣也国家
D.危而不持,而不扶跌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季氏将有事颛臾其身也,则耻焉
B.邦分崩离析不能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
C.既来之,则安彼竭我盈,故克
D.昔先王为东蒙主五十步笑一百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
B.孔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C.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季氏的阴谋。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①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②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 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③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禄少,粥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

(取材于刘向《说苑·政理》)

(注)①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②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③阳桥:一种白色的鱼。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治单父而众说. 说:高兴B.过.于阳昼 过:经过
C.夫投纶错.饵 错:放置D.亲戚益.疏矣 益:更加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鱼也,薄而.不美 门虽设而.常关B.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自子之.仕者 异乎三子者之.撰D.是以.朋友益疏矣 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
我的父亲曾侍奉过三个人,我的兄长侍奉过五个人
B.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
从前尧、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来观察、了解天下
C.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请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
D.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
【小题4】请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今 履 而 行 之 是 学 日 益 明 也 所 得 者 一 也 奉 禄 虽 少  粥 得 及 亲戚 是 以 亲 戚 益 亲 也 所 得 者 二 也 公 事 虽 急 夜 勤 吊 死 视 病 是 以 朋
友 益 亲 也 所 得 者 三 也
【小题5】请写出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来评价宓子贱在文中的表现。
【小题6】孔子认为“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虽然好,却是“小节”。你赞成孔 子的说法吗?请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鸿门宴》节选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沛公则车骑(___________)(2)闻大王有意督之(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我献之     谁大王为此计者?
B.度我至军中,公令张良留谢。
C.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玉斗一双,欲亚父。
D.为奈何?     庄宗受而藏于庙(《伶官传序》)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小题4】文末“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中“立”字表现了沛公处事___________,与项羽处事_____形成鲜明对比。
【小题5】《史记》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凸显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等。请以张良为例作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B.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C.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D.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亡也 鄙:以……为边境
B.遂其君命 致:传达
C.筑室,耕者 反:造反
D.敝邑子而食 易:交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侯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D.宋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