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内文段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小题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疑其有改悔,复请之曰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C.①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②今有一言,可解燕国之患
D.①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   ②思不学则殆
【小题2】下列都属于判断句的一组是(    )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④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
【小题3】下列语句中“所以”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3 08:0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集市)
B.令行期年(一周年)
C.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不便者以千数(助词,的)
D.明日,秦人皆趋令(第二天)
【小题2】与“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B.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小题3】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小题4】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2)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使使以闻大王
【小题4】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中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D.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小题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光绪元年,宗棠既平关陇,将出关,而海防议起。论者多言自高宗定新疆,岁糜数百万,此漏卮也。宜徇英人议,许帕夏自立为国称藩,罢西征,专力海防。鸿章言之尤力。宗棠曰:“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万一帕夏不能有,不西为英并,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缩,边要尽失,防边兵不可减,糜饷自若。无益海防而挫国威,且长乱。此必不可。”军机大臣文祥独善宗棠议,遂决策出塞,不罢兵。授宗棠钦差大臣,督军事,金顺副之。 
白彦虎走开都河,宗棠欲遂擒之,奏未上,适库伦大臣上言西事宜画定疆界,而廷臣亦谓西征费钜,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休兵。宗棠叹曰:“今时有可乘,乃为画地缩守之策乎?”抗疏争之,上以为然。遂收南疆东四城,西四城相继下。 
四年正月,条上新疆建行省事宜,并请与俄议还伊犁、交叛人二事。诏遣全权大臣崇厚使俄。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崇厚遽定约,为朝士所纠,议久不决。宗棠奏曰:“自俄踞伊犁,蚕食不已,新疆乃有日蹙百里之势。俄视伊犁为外府,及我索地,则索偿卢布五百万元。是俄还伊犁,于俄无损,我得伊犁,仅一荒郊。今崇厚又议畀俄陬尔果斯河及帖克斯河,是划伊犁西南之地归俄也。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遽捐要地,此界务之不可许者也。俄商志在贸易,其政府即广设领事,欲藉通商深入腹地,此商务之不可许者也。臣维俄人包藏祸心,妄忖吾国或厌用兵,遂以全权之使臣牵制疆臣。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上壮其言,嘉许之。更前约。而俄亦慑我兵威,恐事遂决裂。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初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迂之;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
(节选自《清史稿》卷四一二,列传一九九,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英人议徇:顺从
B.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要挟
C.欲通商深入腹地藉:借助
D.闻者之迂:迂回
【小题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B.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C.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D.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说每年安定新疆浪费大,可允许帊夏独立,罢西征,专力海防,左宗棠坚决反对,认为那样对海防无益反而损害了国家的尊严。
B.在乌城、吐鲁番攻占后,李鸿章等朝廷大臣提出西边事务应该划定边疆界线,可休兵,避免浪费,左宗棠上书争辩,得到皇帝支持。
C.在伊犁问题上,左宗棠坚决反对崇厚所议割我国部分土地如俄,主张用兵,受到皇帝认同嘉许,最终双方和议,俄国归还我全部伊利。
D.为收复新疆所有城池,左宗棠在粮饷问题上深谋远虑,除了向外国借贷外,尤其是简化精壮的人为士兵,体弱者去屯垦,令人佩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
(2)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滕公奇 / 其言壮 / 其貌释 / 而不斩 / 与语大说之言 / 于上上拜 / 以为治粟都尉
B.滕公奇其言 / 壮其貌释 / 而不斩 / 与语大说 / 之言于上 / 上拜 / 以为治粟都尉
C.滕公奇其言 / 壮其貌 / 释而不斩 / 与语 / 大说之 / 言于上 / 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D.滕公奇 / 其言壮其貌 / 释而不斩 / 与语 / 大说之 / 言于上 / 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麾下”: 指将帅指挥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军营或部下之意,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中的“麾下”;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麾下”。
B.“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是战国、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C.“郎中”:是中国古代官名,始于战国,后世袭用,从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均设郎中。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均是帝王的侍从官。
D.“斋戒”:指古人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嬉笑等),以表示虔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的“斋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韩信投奔项梁时,默默无闻;后来改投项羽时,多次献计也不被采纳;再后来投奔刘邦时,也没啥名声,还差点被斩首;即使有滕公的举荐,也不被刘邦看好。
B.丞相萧何慧眼识珠,认为韩信是个奇才,决心要为刘邦留住他。可是一次刘邦大军到达南郑时,半路上就跑掉了几十个军官。韩信疑心萧何等人已多次在刘邦面前告发他,不会再重用他,不久也逃跑了。
C.萧何来不及报告刘邦,径直地去追回韩信。而刘邦却责怪萧何不去追回那几十个军官,偏要去追回一个韩信,认为萧何是在撒谎。萧何则趁机全力举荐韩信,认为他是普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的能干人才。
D.萧何以“王汉中”与“争天下”之大义规劝刘邦,刘邦终于答应重用韩信,让他做大将,并且要举行盛大隆重的拜将仪式。有些军官们还暗自庆幸,以为是要任命自己为大将。最后得知任命的大将是韩信时,全军都感到惊讶。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2)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同类题5

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小题1】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谋划。
B.秦时与臣游   游:游玩
C.君安与项伯有故? 有故:有交情
D.为之奈何   奈何:怎么办,如何
【小题2】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小题3】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接近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小题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小题5】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鲰生说( shuì )我曰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wáng)也
C.张良出,要(yāo)项伯
D.奉卮( zhī )酒为寿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①孰与君少长?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