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祎之,常州晋陵人也。少以文藻知名,直昭文馆。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仪凤二年,转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寻加中大夫。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转相王府司马,复迁检校中书侍郎。高宗谓曰:“相王朕之爱子,以卿忠孝之门,藉卿师范,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祎之居家孝友,甚为士族所称,每得俸禄,散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则天临朝,甚见亲委。及豫王立,祎之参预其谋,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临淮男。时军国多事,所有诏敕,独出祎之,构思敏速,皆可立待。
仪凤中,吐蕃为边患,高宗谓侍臣曰:“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我比务在安辑,未即诛夷。而戎狄豺狼,不识恩造,置之则疆场日骇,图之则未闻上策,宜论得失,各尽所怀。”祎之时为中书舍人,对曰:“臣观自古明王圣主,皆患夷狄。吐蕃时扰边隅,有同禽兽,得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凭凌,未足为耻。愿戢万乘之威,且宽百姓之役。”高宗嘉其言。
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诬告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兼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刘祎之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
B.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
C.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
D.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元”是年后,也就是帝王妃元所立的名号。根据年号就可以确认历史上相应的执政皇帝,因此,年后也被叫做帝号。
B.“氏族”一般泛指读书人,这里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也叫世族。代表着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门阀制度。
C.“爵”,是封建社会君主国家的贵族封号,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世爵制度。
D.古城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范称除华族华夏中外的各族,有时也是封建王朝对边远少数民族的蔑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高宗认为刘祎之继承了忠孝的家风,想让刘祎之为自己的爱子相王做榜样。希望相王能受到好的影响,成为品行端正的人。
B.豫王继位的时候,刘祎之因为参与谋划有功,被提升官职。他思维敏捷,当时皇上颁布的政令文件都是出于他之手。
C.面对西北少数民族部落的侵扰,唐高宗想不出好的对策。建议皇上收敛武力威吓,减轻百姓的负担,得到了高宗的赞赏。
D.刘祎之主张武则天应该把政权还给李家。引来武则天的不满。终于抓住被诬陷接受官员贿赂、生活作风不端的机会,将刘祎之刺死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我比务在安辑,未即诛夷。
(2)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2 04:08: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B.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C.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D.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职,《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2)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⑴常以身蔽沛公 翼:   
帷西向立    披:   
⑶杀人如不能  举:   
【小题2】 写出出自该选文的三个成语。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⑵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
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若不苦朝夕耶?”先生曰:“朝夕饘粥具也。”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敝乃至此乎?”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一日,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洳①,俞公顾曰:“通此渠,若于堪舆②言,当第。”先生谢曰:“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宁庶人者,浮为慕先生,贻书及金币聘焉。使者及门,而先生辞病,卧不起,于金币无所受,亦无所报。人或谓:“王,今天下长者。朱邸,虚其左而待,若不能效枚叔、长卿曳裾乐耶?”先生笑而不答。亡何,宁竟以反败。于是尚书李公荐先生于朝,吏部试而贤之,特为请超授翰林待诏。先生为待诏,可二年,修国史,侍经筵。岁时上尊饩币,所以慰赐甚厚。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寝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至三上疏,得致仕。
先生归,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诸造请户外屦常满,然先生所与从请,独书生、故人子属、为姻党而窘者,虽强之,竟日不倦。其他即郡国守相连车骑,富商贾人珍宝填溢于里门外,不能博先生一赫蹏③。而先生所最慎者藩邸,其所绝不肯还往者中贵人,曰:“此国家法也。” 前是,周王以古鼎古镜,徽王以金宝缻、他珍货直数百镒贽,使者曰:“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盍为一启封?”先生逊谢曰:“王赐也,启之而后辞,不恭。”竟弗启。
注:①沮洳(jù rù):低湿。②堪舆:风水。③赫蹏(tí):原指西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这里比喻片纸只字。
【小题1】(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先生辞病,卧不起 急忙
B.以文庄郎中昶   赠送
C.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   以财物助人办理丧事
D.门不复与世事   堵塞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服除:旧时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
B.同年:科举时代指同年考中的或是同年龄的人。
C.当第:指应当能考中科举。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及第”指科举考中,“落第”“不第”指科举没考中。
D.超授:旧时指升迁,亦指越级授官。
【小题3】(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寝不报。
(2)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盍为一启封?
【小题4】(小题4)根据第二、三段内容,概括文徵明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般字伯兴,宣帝之玄孙也。般数岁而孤,独与母居。王莽败,天下乱,太夫人闻更始即位,乃将般俱奔长安。会更始败,复与般转侧兵革中,西行上陇,遂流至武威。般虽尚少,而笃志修行,讲诵不怠。其母及诸舅,以为身寄绝域,死生未必,不宜苦精若此。数以晓般,般犹不改其业。建武八年,隗嚣败,河西始通,般即将家属东至洛阳,修经学于师门。明年,光武下诏,封般为菑丘侯,奉孝王祀,使就国。后以国属楚王,徙封杼秋侯。十九年,行幸沛,诏问郡中诸侯行能。太守荐言般束修至行,为诸侯师。帝闻而嘉之,乃赐般绶,钱百万,缯二百匹。永平元年,以国属沛,徙封居巢侯,复随诸侯就国。数年,杨州刺史观恂荐般在国口无择言,行元怨恶,宜蒙旌显。显宗嘉之。十年,征般行执金吾事,从至南阳,还为朝侯。明年,兼屯骑校尉。每行幸郡国,般常将长水胡骑从。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是时下令禁民二业,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而吏下检结,多失其实,百姓患之。般上言:“郡国以官禁二业,至有田者不得渔捕。今滨江湖郡率少蚕桑,民资渔采以助口实,且以冬春闲月,不妨农事。夫渔猎之利,为田除害,有助谷食,无关二业也。又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故诏敕区种,增进顷亩,以为民也。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可申敕刺史、二千石,务令实核,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罪。”帝悉从之。肃宗即位,以为长乐少府。建初二年,迁宗正。般在位数言政事。其收恤九族,行义尤著,时人称之。年六十,建初三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刘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
B.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
C.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
D.帝曾欲置常平仓/公卿议者多以为便/般对/以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脩,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文中指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表示敬意奉赠的礼物。
B.郡国,一般的郡和诸侯王的封国统称为郡国。郡直属朝廷,国是诸侯王的封地,都是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下辖县级单位,所以“郡”“国”并称。
C.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后来,刺史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D.常平仓,是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谷贱时增其价而来之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般有志于学,常读不辍。他年少时就立志修养品行,讲诵不怠;河西与内地沟通后,他将家属东迁到洛阳,又拜师修经学。
B.刘般德才兼备,受人好评。建武十九年,皇帝在沛诏问郡中诸侯,太守推荐刘般可为诸侯师表;扬州刺史观恂认为他什么话都敢说,行为不受人怨恶。
C.刘般心怀百姓,体恤民情。皇帝想设常平仓,刘般据理反对;朝廷禁民二业,他认为打鱼捕猎不妨害农事,有助谷食。
D.刘般据实言事,深受信任。郡国发生牛瘟,实行分区耕种,官吏检查结果多与实际不符,他认为务必要让刺史、二千石去核实,皇帝都采纳了他的进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母及诸舅,以为身寄绝域,死生未分,不宜苦精若此。
(2)今滨江湖郡率少蚕桑,民资渔采以助口实,且以冬春闲月,不妨农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建封,字本立。少善属文,以功名为己任。宝应中,李光弼镇河南,时草贼寇掠郡邑,代宗遣中使马日新与光弼将兵马同征讨之。建封乃见日新,自请说喻贼徒。日新从之,遂入贼营,以利害祸福喻之。一夕,贼党数千人并诣日新请降。大历初裴虬荐于韦之晋奏授兵曹不乐吏役而去投刺刘晏自述其志晏奏试大理评事勾当军务岁余复罢归。建封素与马燧友善。大历十年,燧为河阳三城镇遏使,辟为判官,奏授监察御史,赐绯鱼袋。李灵曜反于梁、宋间,燧讨平之,军务多咨于建封。淮南陈少游潜通希烈,寻烈称伪号,遣将杨丰赍伪赦书送建封。至寿州,建封缚杨丰徇于军中,适会中使自江南回者至。建封集众对中使斩丰于通衢,封伪赦书送行在,远近震骇。兴元元年,充濠寿庐三州都团练观察使,大修缉城池,悉心绥抚,远近悦附。初,建中间,徐州为贼侵削,贫困不能自存,又咽喉要地,据江淮运路。朝廷思择重臣以镇者久之。贞元四年,以建封为徐州刺史。既创置军伍,建封触事躬亲,按据纲纪,州制大治,人皆畏悦。十三年冬,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赐名马如意珍玩颇厚。时宦者主宫中市买,但称宫市,率用直百钱物买人直数千物,仍索脚价银。建封入觐,具奏免之,德宗颇深嘉纳。建封将还镇,特赐诗,又令高品中使赍常所执鞭赐之。建封在彭城十年,军州称理。复又礼贤下士,天下名士向风延颈,其往如归。贞元时,文人如许孟容、韩愈诸公,皆为之从事。十六年,遇疾,连上表请速除代。未至而建封卒,年六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历初/裴虬荐于韦之晋/奏授兵曹/不乐吏役而去/投刺刘晏/自述其志/晏奏试大理评事/勾当军务/岁余/复罢归/
B.大历初/裴虬荐于韦/之晋/奏授兵曹/不乐吏役而去/投刺刘晏/自述其志/晏奏试大理评事/勾当军务岁余/复罢归/
C.大历初/裴虬荐于韦之晋/奏授兵曹/不乐/吏役而去/投刺刘晏/自述其志/晏奏试大理评事/勾当军务/岁余/复罢归/
D.大历初/裴虬荐于韦之晋/奏授兵曹不乐/吏役而去/投刺刘晏/自述其志/晏奏试/大理评事/勾当军务/岁余/复罢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使,皇城侍卫首领,一般由皇帝亲信担任,有时代表皇帝出外担任监军。
B.绯鱼袋,绯衣和鱼符袋,以别身份。分别指红色官服和装鱼形符信的袋子。
C.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如大唐贞观元年。
D.如意,最早因搔痒可如人意而得名,有吉祥驱邪涵义,多用以祝贺或赏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建封有勇敢断。宝应间讨伐河南草寇时,他毛遂自荐,勇入贼营,劝降数千贼人,既避免了刀兵之祸,也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B.张建封能于吏职。做三州都团练观察使,修葺城池,安抚百姓;任徐州刺史,亲力亲为,依法行事,治理有方,受到百姓的爱戴。
C.张建封守正直言。知道宦官们的不法事后,入朝觐见皇帝,详尽禀奏了这些事,并请求免除这样的事情,得到德宗的赞许和采纳。
D.张建封权倾朝野。他要返回藩镇时,皇上赏赐诗篇以示荣宠,又赏赐日用的马鞭给他;张建封在彭城镇守十年,名士也争相投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寿州,建封缚杨丰徇于军中。适会中使自江南回者至。
(2)徐州为贼侵削,贫困不能自存。又咽喉要地,据江淮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