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祎之,常州晋陵人也。少以文藻知名,直昭文馆。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仪凤二年,转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寻加中大夫。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转相王府司马,复迁检校中书侍郎。高宗谓曰:“相王朕之爱子,以卿忠孝之门,藉卿师范,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祎之居家孝友,甚为士族所称,每得俸禄,散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则天临朝,甚见亲委。及豫王立,祎之参预其谋,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临淮男。时军国多事,所有诏敕,独出祎之,构思敏速,皆可立待。
仪凤中,吐蕃为边患,高宗谓侍臣曰:“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我比务在安辑,未即诛夷。而戎狄豺狼,不识恩造,置之则疆场日骇,图之则未闻上策,宜论得失,各尽所怀。”祎之时为中书舍人,对曰:“臣观自古明王圣主,皆患夷狄。吐蕃时扰边隅,有同禽兽,得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凭凌,未足为耻。愿戢万乘之威,且宽百姓之役。”高宗嘉其言。
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诬告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兼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刘祎之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
B.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
C.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
D.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元”是年后,也就是帝王妃元所立的名号。根据年号就可以确认历史上相应的执政皇帝,因此,年后也被叫做帝号。
B.“氏族”一般泛指读书人,这里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也叫世族。代表着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门阀制度。
C.“爵”,是封建社会君主国家的贵族封号,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世爵制度。
D.古城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范称除华族华夏中外的各族,有时也是封建王朝对边远少数民族的蔑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高宗认为刘祎之继承了忠孝的家风,想让刘祎之为自己的爱子相王做榜样。希望相王能受到好的影响,成为品行端正的人。
B.豫王继位的时候,刘祎之因为参与谋划有功,被提升官职。他思维敏捷,当时皇上颁布的政令文件都是出于他之手。
C.面对西北少数民族部落的侵扰,唐高宗想不出好的对策。建议皇上收敛武力威吓,减轻百姓的负担,得到了高宗的赞赏。
D.刘祎之主张武则天应该把政权还给李家。引来武则天的不满。终于抓住被诬陷接受官员贿赂、生活作风不端的机会,将刘祎之刺死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我比务在安辑,未即诛夷。
(2)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2 04:08: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①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注:①弓韣:弓袋。
【小题1】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文中的谥号还有“英宗”;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B.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祖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D.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并完成下列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
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策集英殿   对:回答
B.吾深恨于此  恨:遗憾
C.吾不能捍父母  捍:守护
D.遽麾之退    麾:旗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安事二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其在君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吾深恨于此    急于星火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B.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C.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D.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丁父忧”,是指不久遭遇父亲离世,离职居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B.“除知临安府”中“除”指授予官职的意思,古代授予官职的用语还有“拜”“授”等,表升官一般用“迁”“擢”,表贬官一般用“左迁”“谪”“黜”等。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捕。在北方呆了三年,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皇帝和群臣都不愿杀他,但他决意从容赴死,年仅47岁。
【小题5】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和,字鼎臣,濠人。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从大将军西征,拔河中。徇东胜、大同、宣府皆有功。还,封中山侯。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其封信国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

既而倭寇海上,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征州县钱及籍罪人资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讟[注]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注]讟:怨言,憎恶。

(选自《明史·汤和传》)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B.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C.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D.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B.公,官爵名称。商代开始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
C.媵妾,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头。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等。
D.丁,原是铜锭形。金属是坚实的,故从“丁”引申出“壮健”之意,古代把成年的壮健的男子叫作“壮丁”。又引申出“人口”(如“添丁”)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如“园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和年少时就胸有大志且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攻打平江时,因左臂受伤,被召回应天,伤愈后又前往作战,最终攻克了平江。
B.汤和经常酒后犯错,曾经在醉酒后向太祖表功而引起太祖的不满,加上在攻打福建及返回途中犯了一些错误,所以一直没有被封公。
C.汤和告老还乡后应皇帝请求,复出抗倭,他在沿海一带,建造了59座卫所城,征发兵民戍守,有力地抵御了倭寇的侵犯。
D.汤和晚年不轻易议论国事,不贪图钱财,特别是在生病后,把自己的一百多个小妾全部遣散回家,最终安享天年,荣耀到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
(2)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

同类题4

课外文言文阅读
晋献骊姬
刘向
骊姬者,骊戎之女,晋献公之夫人也。初,献公娶于齐,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生公子重耳、夷吾。献公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生奚齐、卓子。
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子与二公子。于是骊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君不早图,祸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公曰:“不可,吾将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于曲沃,归福于绛,公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骊姬曰:“食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天叩心而泣,见申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子何迟为?君有父恩,忍之,况国人乎?弒父以求利人,孰利之?”献公使人谓太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
①归福:奉献祭肉。
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骊姬既太子远:使……远离
B.吾将之图:谋划
C.公不在田:通“畋”,打猎
D.遂自于新城庙经:经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可以威民惧寇矣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今谓君惑我辞楼下殿,辇来
C.祸及矣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骊姬乃使人公命告太子曰处涸辙犹欢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B.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C.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D.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姬劝说献公让申生镇守曲沃,让重耳镇守蒲城,让夷吾镇守二屈,其真实目的并非加强宗邑和边境的防守,而是为立奚齐为太子创造条件。
B.骊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人。对太子申生为人评价的言辞,显示了她的险恶用心;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又表明她能为国家大局着想。
C.在献公对太子起疑心之后,骊姬欺骗太子祭祀母亲齐姜,并借机下毒陷害太子。由于太子忠厚,没有亲自前去辩白,她的诡计终于得逞。
D.骊姬工于心计,她的阴谋在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得到了实现,但这不仅让晋国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给自己与儿子招来了杀身之祸。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竞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①也!”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候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候世世称孤 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成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注①税驾:税通“脱”。犹解驾,言休息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徒、流、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己,盛极则衰,好景不长,预感自己结局不会好。
C.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不禁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白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