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
晋献骊姬
刘向
骊姬者,骊戎之女,晋献公之夫人也。初,献公娶于齐,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生公子重耳、夷吾。献公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生奚齐、卓子。
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子与二公子。于是骊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君不早图,祸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公曰:“不可,吾将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于曲沃,归福于绛,公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骊姬曰:“食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天叩心而泣,见申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子何迟为?君有父恩,忍之,况国人乎?弒父以求利人,孰利之?”献公使人谓太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
①归福:奉献祭肉。
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骊姬既太子远:使……远离
B.吾将之图:谋划
C.公不在田:通“畋”,打猎
D.遂自于新城庙经:经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可以威民惧寇矣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今谓君惑我辞楼下殿,辇来
C.祸及矣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骊姬乃使人公命告太子曰处涸辙犹欢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B.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C.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D.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姬劝说献公让申生镇守曲沃,让重耳镇守蒲城,让夷吾镇守二屈,其真实目的并非加强宗邑和边境的防守,而是为立奚齐为太子创造条件。
B.骊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人。对太子申生为人评价的言辞,显示了她的险恶用心;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又表明她能为国家大局着想。
C.在献公对太子起疑心之后,骊姬欺骗太子祭祀母亲齐姜,并借机下毒陷害太子。由于太子忠厚,没有亲自前去辩白,她的诡计终于得逞。
D.骊姬工于心计,她的阴谋在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得到了实现,但这不仅让晋国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给自己与儿子招来了杀身之祸。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2 11:1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现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料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空言求璧/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C.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
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2】下列句子中活用现象与“卒廷见相如”相同的一项是
A.舍相如广成传。
B.乃使其从者衣褐。
C.间至赵矣。
D.毕礼而归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九江推官,擢御史,巡抚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临代去,疏请饬后至者守其法,帝从之。四十四年,由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朱衡共开新河。加右副都御史,寻以忧去。
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明年冬,召为刑部右侍郎。是时,河决崔镇,大学士张居正深以为优。河槽尚书吴桂芳复老黄河故道,会桂芳卒,六年夏,命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代之。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议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非极湍急,必至停滞,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遂条上六事,诏如议。明年冬,两河工成。又明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
季驯之再起也,以张居正援。居正殁,家属尽幽系,子敬修自缢死。季驯言:“居正母逾八旬,旦暮莫必其命,乞降特恩宥释。”又以治居正狱太急,宣言居正家属毙狱者已数十人。先是,御史李植、江东之辈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相讦。季驯力右时行、巍,痛诋言者。言者交怒。植遂劾季驯党庇居正,落职为民。
十三年,御史李栋上疏,讼曰:“隆庆间,河决崔镇,为运道梗。数年以来,民居既奠,河水安流,咸曰:‘此潘尚书功也。’昔先臣宋礼治会通河,至于今是赖,陛下允督臣万恭之请,予之谥荫。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 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复荐,遂起季驯右都御史,总督河道。
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樁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三疏乞休。归三年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潘季驯传》,有删改)
【注】樁埽(zhuāng sào):打桩和护堤堵口的填料。
【小题1】下列画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
A.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
B.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
C.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
D.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宁不隳诸臣任事之心/失朝廷报功之典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均平里甲法,里甲是明朝乡村基层组织,110户为一里,一里分10甲,即州县预算需求,让百姓依照自己的劳动力向官府纳银。
B.太子太保,是东宫官职,和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一样都负责教习太子,是太子的老师。
C.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侍郎,副职为刑部尚书,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D.隆庆,是中国明朝时期明穆宗朱载垕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潘季驯第二次被起用,是由于张居正的援助,因而在张居正死后,家属被拘禁的情况下,他不畏风险,挺身而出,为其家属求情。
B.潘季驯治河有功,仕途却并不顺利。他曾陷入朝廷纷争,因帮张居正说话遭李植弹劾,削职为民。后多亏梅国楼上疏为他申辩,朝廷才又起用了他。
C.潘季驯恪尽职守,为百姓谋利。他任广东巡抚时,推行均平里甲法,使广东大受其益;临近离任时,还上疏奏请继任者能继续推行均平里甲法,皇上驳回了他的建议。
D.潘季驯整治黄河,功勋显赫。他四次奉命治理黄河,筑建堤坝,设定预防措施,设置官吏,建筑闸口,下至木石及打桩和护堤堵口的填料,都管理得极为细致。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非极湍急,必至停滞,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
(2)隆庆间,河决崔镇,为运道梗。数年以来,民居既奠,河水安流,咸曰:‘此潘尚书功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为人叹服。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册礼,诏昉知制诰,总礼仪事。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官。应历间,累迁翰林学士,出入禁闼十余年。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奏对称旨。上多昉有理剧才,改南京副留守,决讼平允,人皆便之。迁工部尚书,寻改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顷之,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乾亨初,监修国史。统和元年,告老,不许。进《尚书·无逸篇》以谏,太后闻而嘉奖。二年秋,诏修诸岭路,昉发民夫二十万,一日毕功。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八年,复请致政。诏入朝免拜,赐几杖,太后遣阁门使李从训持诏劳问,令常居南京,封郑国公。初,晋国公主建佛寺于南京,上许赐额。昉奏曰:“诏书悉罪无名寺院。今以主请赐额,不惟违前诏,恐此风愈炽。”上从之。表进所撰《实录》二十卷,手诏褒之,加政事令,赐帛六百匹。九年,荐韩德让自代,不从。上以昉年老苦寒,赐貂皮衾褥,许乘辇入朝。病剧,遣翰林学士张干就第授中京留守,加尚父。卒,年七十五。上嗟悼,辍朝二日,赠尚书令。遗言戒厚葬。恐人誉过情,自志其墓。论曰:景宗之世,人望中兴,岂其勤心庶绩而然?盖承穆宗醟虐之馀,为善易见,亦由群臣多贤,左右弼谐之力也。室昉进《无逸》之篇,郭袭陈谏猎之疏,所谓仁人之言, 其利溥哉。

(节选自《辽史》卷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B.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 度修/明朝无异议
C.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D.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名称,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B.民夫:被征募服劳役的农民。古代农民还有拙荆、黔首的称呼。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
D.手诏:皇帝亲笔写的命令,然而后期帝王的手诏常常由人代笔。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昉潜心治学。他二十多年足不出户,一心研学,竟然到了同乡人都不认识他的地步。
B.室昉善理政务。他善于处理繁难事务,能够公平合理判决案件,能够让大家觉得满意。
C.室昉心系百姓。他整治公害和积弊,知无不言,力求降低赋税,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D.室昉摒弃陈习。他遗言严禁厚葬,担心皇帝为他撰写墓志铭赞誉过度,自己亲自操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奏对称旨。
(2)室昉进《无逸》之篇,郭袭陈谏猎之疏,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陵少卿,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佘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叫“贰师将军”。后投降匈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字,女子十五岁取字。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都为此义。
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
(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黎贯,字一卿,从化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御史。刷卷福建,劾镇守内官尚春侵官帑状,悉追还之。世宗入继,贯请复起居注之制,命词臣编类章奏备纂述,从之。登极诏书禁四方贡献,后镇守中贵①贡如故。贯上言:“陛下明诏甫颁,而诸内臣曲说营私,希恩固宠。其假朝命以征取者谓之额,而自挟以献者谓之额外。罔虐百姓,致朝廷之泽壅而不流,非所以昭大信,彰君德也。”
嘉靖二年,帝从玉田伯蒋轮请,于承天立兴献帝②家庙,以轮子荣奉祀。贯言:“陛下信一谀臣之说,委祀事于外戚。神不歆非类,献帝必将吐之。”不听。寻疏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一万,而今损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三万,而今损二百五十万。以岁入则日减,以岁出则日增。乞敕所司通稽祖宗以来赋额及今日经费之数,列籍上闻。知赋入有限,则费用不容不节。”帝嘉纳焉。
出按江西,父丧归。久之,起故官。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御制《改正祀典说》,颁示廷臣;而孚敬复为《祀典或问》,以希合帝意。议已定,贯率同官合疏争之。帝震怒,曰:“贯等谓朕已尊皇考为皇帝,孔子岂反不可称王?奸逆甚矣。其悉下法司按治。”于是都御史汪鋐言:“比者言官论事,每挟众以凌人曰:‘此天下公议也’,不知倡之者止一人。请究倡议之人,明正其罪。”帝然之。已而刑部尚书许赞等上其狱,当赎杖还职,帝特命褫贯为民。久之,卒于家。
方贯等上疏时,礼科都给事中华阳王汝梅亦率同官抗论,且曰:“陛下万几之余,留神典礼,甚盛举也。但恐生事之臣望风纷起,今日献一议,谓某制当革,明日进一说,谓某制当复,国家自此多事矣。况祖宗成法,守之百六十年,纵使少不如古,循而行之,亦未为过,何必纷纷事更易乎?”帝览奏,斥其违旨,以《祀典说》示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六》)
(注)(1)镇守中贵:皇帝派往各地的镇守太监。(2)兴献帝,明世宗生父,明世宗追尊生父为皇帝一事引起了朝廷长期争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B.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C.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D.会帝从张孚敬议/去孔子王号/改称先师/并损笾豆佾舞之数编修/徐阶以谏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重要职位,明代往往由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中选择优秀者担任此职,许多内阁成员都有庶吉士经历。
B.刷卷,明代地方科举步骤之一。每年乡试时,朝廷派遣御史参与主持地方的科举考试并检验、复核考试试卷,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
C.皇考,古时对亡父的尊称,也可用来称呼先祖,如屈原《离骚》中写到“朕皇考曰伯庸”。这一称谓从宋徽宗时起成为皇家专称,用以称呼先皇。
D.都给事中,明代谏言、监察之官。明代将给事中按六部分为六科,每一科的掌印长官称都给事中,官位仅七品,却能封驳圣旨,监察六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贯重视民间疾苦,揭露盘剥百姓的行为。他在明世宗登基不久就上疏检举镇守太监以额外的名义大肆进贡物品来谋取皇帝宠信的行为。
B.黎贯能够坚持己见,不在朝堂上迎逢上意。他认为皇帝任命的外戚祭祀兴献帝家庙是错误的,因为先帝神灵不保佑不同家族的人。
C.黎贯工作恪尽职守,建言开展财税核查工作。他发现朝廷财政日益恶化,请求下诏让有司考核并通报建国以来赋税数额,查明财政实情。
D.黎贯坚守儒家正统,反对随意更改礼仪。他率领同僚一起上书,批评明世宗颁布施行的祭祀典礼不恰当,这是后来他被罢免的重要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虐百姓,致朝廷之泽壅而不流,非所以昭大信,彰君德也。
(2)况祖宗成法,守之百六十年,纵使少不如古,循而行之,亦未为过,何必纷纷事更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