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和,字鼎臣,濠人。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从大将军西征,拔河中。徇东胜、大同、宣府皆有功。还,封中山侯。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其封信国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

既而倭寇海上,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征州县钱及籍罪人资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讟[注]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注]讟:怨言,憎恶。

(选自《明史·汤和传》)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B.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C.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D.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B.公,官爵名称。商代开始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
C.媵妾,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头。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等。
D.丁,原是铜锭形。金属是坚实的,故从“丁”引申出“壮健”之意,古代把成年的壮健的男子叫作“壮丁”。又引申出“人口”(如“添丁”)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如“园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和年少时就胸有大志且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攻打平江时,因左臂受伤,被召回应天,伤愈后又前往作战,最终攻克了平江。
B.汤和经常酒后犯错,曾经在醉酒后向太祖表功而引起太祖的不满,加上在攻打福建及返回途中犯了一些错误,所以一直没有被封公。
C.汤和告老还乡后应皇帝请求,复出抗倭,他在沿海一带,建造了59座卫所城,征发兵民戍守,有力地抵御了倭寇的侵犯。
D.汤和晚年不轻易议论国事,不贪图钱财,特别是在生病后,把自己的一百多个小妾全部遣散回家,最终安享天年,荣耀到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
(2)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7 05:4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毂。溢从之游,同志圣贤学。天性孝友。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日:“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宫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浙东设提刑按察使,命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令溢守处州,馈饷供亿,民不知劳。山贼来寇,败走之。迁湖广按察佥事。时荆、襄初平.多废地,议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从之。会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以职事被逮,词连溢。太祖遣太史令刘基请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太祖谕群臣曰:“溢虽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盗尽平。功不在诸将后。”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B.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C.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D.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20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B.从子: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唐宋开始将亲兄弟之子也称作从子。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
C.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如《三国演义》中“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与“敕令”一样都是长官用于下行的文书。
D.乞守制:古代礼俗,“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优”。 服满再行补职。但是情势需要,不得离职,可以“夺情”,合法地不守礼制。“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溢天性孝顺,年轻时在去秦中做官的路上,忽然心悸力辞而归,抵家八日后父亲去世;母亲去世.章溢多次上奏章请求回家守孝,最后因为悲伤过度.营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得病而逝。
B.章溢受朱元璋聘请,与刘基、叶深、宋镰一同来到应天。朱元璋与章溢交流非常高兴,觉得章溢的话特别有道理,授予他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这对百姓十分有利。
C.章溢虽是儒臣,但是先守住龙泉,后来又平定处州。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保证粮晌供应。朱元璋感叹说: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他们的功劳不比诸将小。
D.章溢深得皇帝信任。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人的供词中牵涉到章溢,朱元璋派人去安慰章溢,消除他的顾虑;他去世,皇帝亲自写了悼文.到他家里祭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 
②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而弓手丘义尤窘辱士诚甚。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盐丁方苦重役,遂共推为主,陷泰州。高邮守李齐谕降之,复叛。杀行省参政赵琏,并陷兴化,结砦德胜湖,有众万余。元以万户告身招之。不受。绐杀李齐,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僭号大周,建元天祐。是岁至正十三年也。
明年,元右丞相脱脱总大军出讨,数败之,围高邮,隳其外城。城且下,顺帝信谗,解脱脱兵柄,削官爵,以他将代之。士诚乘间奋击,元兵溃去,由是复振。逾年,淮东饥,士诚乃遣弟士德由通州渡江入常熟。
二十六年十一月,太祖率大军进攻平江,筑长围困之。士诚距守数月。太祖贻书招之,士诚不报,数突围决战,不利。李伯升知士诚困甚,遣所善客逾城说士诚。曰:“初,公所恃者,湖州、嘉兴、杭州耳,今皆失矣。独守此城,恐变从中起,公虽欲死,不可得也。莫若顺天命,遣使金陵,称公所以归义救民之意,开城门,幅巾待命,当不失万户侯。且公之地,譬如博者,得人之物而复失之,于公何损?”士诚仰观良久曰:“吾将思之”。乃谢客,竟不降。二十七年九月,城破,士诚收余众,战于万寿寺东街,众散走仅余士诚。仓皇归府第,拒户自缢。故部将赵世雄解之。大将军达数遣李伯升、潘元绍等谕意,士诚瞑目不答。舁出葑门,入舟,不复食。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二十四史·明史》有删改
【注】:①舁:抬②葑门:于苏州城东,初名封门,以封禺山得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
B.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
C.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
D.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其军制设万户为“万户之长”,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文中“万户告身”指授予万户官职的凭信。
B.谢客有“谢绝会客、酬谢刺客”等之意,文中的谢客是指“感谢客人”。
C.“僭”指“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和器物等。文中“僭号”指冒用皇帝的称号。
D.幅巾,是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戴幅巾是一种儒雅简朴的装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诚原先凭借用船运盐为生,靠着走私谋取不法利润,因不满被弓手丘义等富人欺辱,与义士一起杀了他们,举兵起义。
B.高邮府的知府李齐招降了他们,但是他们不久又叛逃出去,后来他用欺骗手段杀死了李齐,偷袭占据了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
C.张士诚与元右丞相脱脱交战时,英勇顽强、所向披靡,多次击败元军,使得元顺帝不得不更换将领,但仍然抵挡不了张士诚,元军只得溃败而去。
D.太祖多次招降张士诚,他都没有答应,李伯升等多次劝说,张士诚也拒不投降,最终上吊自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伯升知士诚困甚,遣所善客逾城说士诚。
(2)城破,士诚收余众,战于万寿寺东街,众散走仅余士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惟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注:①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政:独揽国政
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 得罪:冒犯
C.刑部束奏事不实 坐:判处
D.衰病侵寻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官”,明朝时为各府的佐官。“除徽州推官”,即授予徽州推官的职位。
B.“夺渊、侨俸”,即停止发放闻渊、屠侨的俸禄。“夺俸”,停止发放官员的俸禄。
C.“诏狱”,文中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案件;古代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才审理。
D.刑部,“六部”之一,主管司法刑狱,其最高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B.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为同族进行报复,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服丧期满后,召为都给事中,又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以后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张衡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顺中,历右中允,侍讲东宫。
宪宗即位,以旧宫僚屡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日讲。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珝每进讲,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宪宗亦爱重之。明年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帝每呼“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文曰“嘉猷赞翊”。寻进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
珝性疏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员外郎林俊以劾梁芳、继晓下狱,珝于帝前解之。李孜省之辈以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初,商辂之劾汪直也,珝与万安、刘吉助之争,得罢西厂。他日,珝又责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成化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疏上,帝颇讶无珝名。安阴使人讦珝与直有连。会珝子镃邀妓狎饮,里人赵宾戏为《刘公子曲》,或增饰秽语,杂教坊院本奏之。帝大怒,决意去珝。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令驰驿,赐月廪、岁隶、白金、楮币甚厚。其实排珝使去者,安、吉两人谋也。
时内阁三人,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珝既仓卒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入内阁,安、吉之党乃益固。珝初丁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弘治三年卒,谥文和。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昭贤”,仍遣官祭之。
子锐,字汝中。八岁时,宪宗召见,爱其聪敏,且拜起如礼,即命为中书舍人。宫殿门坎高,同官杨一清常提之出入。帝虑牙牌易损,命易以银。历官五十余年,嘉靖中至太常卿,兼五经博士,仍供事内阁诰敕房。博学有行谊,与长洲刘荣并淹贯故实,时称“二刘”。
《明史·刘珝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B.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C.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D.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考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  
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之一。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成化十八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成化是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重
要的纪年法之一,如文中的“正统十三年”、“嘉靖初”以及我国历史上的“赵惠文王十六年”,
都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珝颇有口才,善于辞令。他担任讲官,每次入朝讲学时,都反复开导,言词语气从容不迫;在当时被世人称为第一讲官,就连皇帝也称他为“刘东先生”。
B.刘珝性格直爽,敢于奏议国事。他遇到事情时从不回避,李孜省等人用歪门邪道扰乱政事,想改换太子,刘珝就秘密地上疏来劝谏皇帝,阴谋稍微被阻止。
C.刘珝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曾当面指责万安;有一个朝臣王越,刘珝又在朝堂上责备他,使他羞愧地退了下去。
D.刘珝的儿子刘锐博学又有品行。他先后任官五十多年,嘉靖年间官至太常卿,兼任五经博士,同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
(2)珝初丁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凤翔,字鸣周,晋江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教习内书堂,辑前史宦官行事可为鉴戒者,令诵习之。《世宗实录》成,进修撰。
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杖诸谏者。凤翔不平,诵言于朝,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时方较刻《十三经注疏》,凤翔言:“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陛下读曾子论孝曰敬父母遗体,则当思珍护圣躬。诵《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则当思缉熙圣学。察《月令》篇以四时敷政、法天行健,则可见圣治之当勤励。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疏入,报闻。
寻擢礼部右侍郎。洮、河告警,抗疏言:“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其他建言迁谪,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昔宋太祖欲积缣二百万易辽人首,太宗移内藏上供物为用兵养士之资。今户部岁进二十万,初非旧额,积成常供。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窃见都城寺观,丹碧荧煌,梵刹之供奉,斋醮之祈禳,何一不糜内帑。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帝不能用。
廷臣争建储,久未得命,帝谕阁臣以明春举行。大学士王家屏出语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以册立仪上。帝怒,俱夺俸,意复变。凤翔又疏争,不报,遂请告去。二十年,礼部左侍郎韩世能去,张一桂未任而卒,复起凤翔代之。寻改吏部,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再起故官,力以亲老辞。久之母卒,遂不出,卒于家。天启初,谥文简。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法天行健,   法:效法
B.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 绎:探究
C.洮、河告警, 警:警报
D.何一不糜内帑。 糜:碎烂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B.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C.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D.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黄凤翔刚正、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  )
①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   ②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
③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 ④《世宗实录》成,进修撰。
⑤久之母卒,遂不出 ⑥凤翔峻却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畿,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千里地面。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B.太宗是谥号。谥号始于商朝,止于清朝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C.疏本文中指给皇帝的奏议,如文中的“入疏”和“抗疏”均有此意。
D.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凤翔治学严谨。他在内书堂任教习,辑录前代宦官事情时,遇到可作告诫借鉴的事,便指令书堂学习的人认真朗读研习。
B.黄凤翔忧心国事。在校刻《十三经注疏》时曾上奏,圣上要知道圣王之治当勤快上进,皇储应早受教育等,皇上答复知道了。
C.黄凤翔敢于直言敢谏。他为礼部右侍郎,能够据实大胆奏疏,曾用宋太祖相关事例告诫神宗,要重视户部每年供奉太多,内府消耗太大的问题。
D.黄凤翔勇于坚持原则。因将册封太子仪礼呈书神宗,神宗大怒,剥夺了他的俸禄,考虑再做变更。他却又上奏争辩,被驳回后,便请求辞官。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
(2)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