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竞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①也!”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候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候世世称孤 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成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注]①税驾:税通“脱”。犹解驾,言休息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徒、流、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己,盛极则衰,好景不长,预感自己结局不会好。
C.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不禁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白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6 05:4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 贡 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 私:独占
B.王置齐而伐越 置:放弃
C.且有报人之志   报:报答
D.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徼:激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二三子何为莫出  为击破沛公军
B.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子胥以谏死     故为之文以志
D.子贡因去之晋   佯狂不知所之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最终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灭亡,越国崛起。
C.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亲自带领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D.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王夫差最终身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
(2)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吴 晋 争 强 晋 人 击 之 大 败 吴 师 越 王 闻 之 涉 江 袭 吴 杀 夫 差 而 戮 其 相 破 吴 三 年 东 向 而 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 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馀,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 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 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 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奏。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 大破荆军。 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馀, 虏荆王负刍, 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项是
A.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B.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C.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D.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小题2】文中加点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秦始皇,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把皇与帝合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
B.荆,既指古代九州之一的荆州,也指春秋时的楚国。文中指后者。
C.郡县,秦代的郡与县为同级行政机构。其中的“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中“郡”的意思相同。
D.百越,也称百粤,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也指此区域内存在的众多部族。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翦喜好军事,取得非凡战功。王翦曾带兵攻打赵国阙与,一连拿下九座城邑;曾领兵攻打赵国,迫使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成为秦郡。
B.王翦行事小心,不被秦始皇理解。在攻打荆的问题上,年轻气盛的李信认为二十万军队足够,但王翦认为需要六十万军队,秦始皇笑话王剪年老胆怯。
C.王翦索要田产,被人认为过分。王翦攻打荆时,向秦始皇索要许多良田美池宅苑,后来率兵已经到了关口,又派人请求朝廷赏赐五倍的土地。
D.王翦带兵有谋,顺利击败荆人。王翦到了战场构筑坚固营垒采取守势,对方多次挑战而坚守不出,等到知道军队中的士兵比赛投石后,认为时机成熟,在荆军东去时,抓住战机,打败了荆军。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化汉语。
(1)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史公自序

西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有删改)

注:①先人:指司马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能明世、正《易传》  绍:继承
B.诸侯害子,大夫 雍:通“壅”,排挤
C.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整齐:整理
D.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下定决心,努力进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小子何敢让 激于义而死者也
B.垂空文断礼义 垣墙周庭,当南日
C.君比之于《春秋》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D.于是论次文 奔车朽索,可忽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引述父亲的话,借以表达自己撰写《史记》既是父亲的殷切期望,也是出于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
B.司马迁认为孔子编纂《春秋》是为了阐明三代的政治原则,辨明为人处事的纲纪,判明是非,褒善贬恶等王道的重要内容
C.上大夫壶遂认为孔子编纂《春秋》是为了针砭现实,判明礼义,并用它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司马迁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本文在构思上借鉴了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作者在和上大夫壶遂的一问一答中阐明了自己编纂《史记》的缘由和目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楚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大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皆    亡:逃跑
B.汉易耳  与:结交,亲附。
C.惊愕曰  详:通“佯”,假装。
D.夺之权  稍:逐渐、渐渐。
【小题2】下列与文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楚挤  失其
B.睢水之不流 请王诳楚为王
C.收家室西 秦王环柱
D.恶食食项王使者    敢烦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贪于财物,喜好享乐。进兵彭城后掠尽货宝;睢水之战中,他逃跑时还要到沛县去将自己家中的金银财宝带上。
B.项羽做事犹豫,优柔寡断。睢水之战中,楚军把汉军层层包围,但项羽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进兵,刘邦最终得以逃脱。
C.项羽刚愎自用,不善智谋。刘邦用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范增因为受到猜忌,十分气愤,便自请免职,最终病死在途中。
D.刘邦长于用人,左右得力。刘邦部将纪信在危亡时刻设计帮助他从成皋逃出,自己伪装成汉王出降,最终被项羽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