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隐于天下无道,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①。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江州司马王弘欲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节选自《晋书·陶渊明传》)
注:①秫:高粱,可酿酒。粳:谷米。
【小题1】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候:等候
B.公田悉令吏种秫悉:全部
C.《归去来》赋:诗文
D.江州司马王弘欲延之坐要:邀请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陶渊明率性而为的一组是()
①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②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③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④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⑤每往,必酣饮致醉。
⑥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A.①③④B.③④⑤
C.③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自幼便天分很高,情趣高尚,与众不同;成人后,更是不畏权贵,率性而为。著有《五柳先生传》一书。
B.陶渊明让手下人在公田里种下酿酒的高粱,唯有妻子坚持要求种谷米,于是他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谷米。
C.任职彭泽令时,陶渊明不愿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督邮。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那样的小人折腰呢!”便辞官而去。
D.陶渊明一向自任率性,有一次郡里的官员来,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竟然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竟然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处世,隐于天下无道,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3 02:3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文言文阅读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B.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C.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D.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B.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他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击败张彪。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留异之乱平定后,子高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小题6】【小题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乾隆五十二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罄家财募乡勇,捕获巨盗。自乾隆年,匪艇始犯福建三澎,长庚击走之。嘉庆五年,擢福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未几,艇匪皆为漳盗蔡牵所并。牵,奸猾善用众,既得匪艇,遂猖獗。巡抚阮元与长庚议匪艇高大,战舰不能制,乃集捐十余万金付长庚,造大舰三十,名曰霆船。连败牵等于海上,军威大振。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浙师追击于三沙,毁其船六。牵畏霆船,贿闽商造大艇。渡横洋,连劫台湾米。

诏逮治玉德,以阿林保代。既至福建,诸文武吏以未协剿,未断岸奸接济,惧得罪,咸谮长庚。阿林保密劾其逗留,章三上,诏密询巡抚清安泰。清安泰疏言:“长庚熟海岛形势、风云沙线,每战自持舵,老于操舟者不及。两年在军,过门不入。以捐造船械,倾其家资。所俘获尽以赏功,士争效死。实水师诸将之冠。”时同战诸镇,亦交章言长庚实非逗留。仁宗震怒,切责阿林保并饬造大梭船三十。长庚闻之,益感奋。后阿林保置酒款长庚,谓曰;“海外事无左证,公但斩一酋,以牵首报,我飞章告捷,以余贼归善后办理。公受上赏,我亦邀次动,孰与穷年冒风涛侥幸万一哉?”长庚谢曰:“吾何能为此?久视海船如庐舍,誓与贼同死,不与同生!”长庚缄所落齿寄其妻,志以身殉国。是年秋,击贼受伤。

十二月,追牵至黑水洋。牵仅存三艇,皆百战之寇,以死拒。长庚自以火攻船挂其艇尾,欲跃登,忽炮中喉,移时而损。上震悼,褒恤,初拟俟寇平赐以伯爵,乃追封三等壮烈伯,谥忠毅,于原籍建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B.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C.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D.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乾隆”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B.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在时间上,“季”亦指最末的,如文中的“季年”。
C.“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在中国清代是地方军政大员,主管一省军攻、民政,又称抚台、抚军。
D.“专祠”指古代朝廷专门为有大功于民者敕封神号而立的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也可以在立功地建立专祠。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长庚一心灭贼,毁家纾难。为了杀贼保国,他拿出家中财产招募乡勇,捕获大盗;后又倾尽家资捐款置办船只器械。
B.李长庚忠诚为国,信念坚定。官场的险恶没有动摇他杀贼报国的决心,即使受到上司阿林保的迫害与威胁,他也没有畏惧退缩。
C.李长庚大公无私,以诚待兵。他把在战斗中得的战利品全都拿来奖赏有功之士,因此手下将士们都愿以死报效。
D.李长庚英勇无畏,身先士卒,每次战斗他亲自掌舵驾船,带头冲锋陷阵;他还曾寄落齿给妻子表明为国捐躯之意。
【小题4】把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文武吏以未协剿,未断岸奸接济,惧得罪,咸谮长庚。
(2)“吾何能为此?久视海船如庐舍,誓与贼同死,不与同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覃,郑州荥泽人,故相珣瑜之子,以父荫补弘文校书郎,擢累谏议大夫。穆宗立,不恤国事,数荒昵。吐蕃方强。覃与崔郾等廷对曰:“陛下新即位,宜侧身勤政,而内耽宴嬉,外盘游畋。今吐蕃在边,狙候中国,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臣等忝备谏官,不胜忧惕,伏愿稍减游纵,留心政道。伏闻陛下晨夜昵狎倡优,近习之徒,赏赐太厚。夫金银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愿节用之,以所馀备边,毋令有司重取百姓,天下之幸也。”帝不怿,顾宰相萧俛曰:“是皆何人?”俛曰:“谏官也。”帝意解,乃曰:“朕之阙,下能尽规,忠也。”因诏覃曰:“ 中殊不款款,后有为我言者,当见卿延英。”时中奏久废,至是,士相庆。
宝历初,擢京兆尹。文宗召为翰林侍讲学士,进工部侍郎。覃于经术该深,谆笃守正,帝尤重之。覃从容奏曰:“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以正其阙。”从之。覃虽精经义,不喜文辞,病进士浮夸,建废其科,曰:“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士惟用才,何必文辞。”又言:“文人多佻薄。”帝曰:“纯薄似赋性之异,奚特进士?且设是科二百年,渠可易?”覃曰:“亦不可过有崇树。”帝尝谓百司不可使一日弛惰,因指香案炉曰:“此始华好,用久则晦,不治饰,何由复新?”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覃之侍讲,每以厚风俗、黜朋比再三为天子言,故终为相。然疾恶多所不容,世以为太过,惮之。以病乞去位,有诏解太子太师,许五日一入中书商量政事。俄罢为尚书左仆射。武宗初,李德裕复用,欲援覃共政,固辞,乃授司空,致仕,卒。
注:倡优:歌舞杂技艺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B.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C.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D.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D.“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宗不忧虑政事,喜好游乐宴饮。即位之始,吐蕃正是强盛时期,郑覃与崔郾等人直言进谏,劝说穆宗不可沉湎享乐,而应警惕边患,加强军备。
B.郑覃晚年身体不好,皇帝特许他可以五天上一次朝。后来李德裕当政,打算引荐郑覃与他共同执政,郑覃坚决推辞,后来他接受了司空的职位,最后死在任上。
C.郑覃擅长经学,笃守正道,文宗特别器重他。郑覃建议皇帝召集学问精深之士校正《六经》,并将经文刻写在太学的石头上,作为永久的准则。
D.郑覃虽然精通经义,但不喜文辞。他以南北朝尚文辞而误政的历史来劝说皇帝,建议取消进士科,但皇帝没有同意。
【小题6】【小题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夫金银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文后各题(共11分)
【甲】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乙】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注】①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
(节选自《清史稿》)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矫诏纷出矫诏:假托君命发布的诏令
B.宗羲入讼冤都:京城
C.阴致三千求宗羲弗质金:黄金
D.出所袖锥显纯锥: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素不闻诗书
A.四海大,有几人欤?B.宗羲立奏
C.待圣人出而投缳道路D.非常谋难于猝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将缙绅的失节附逆与五义士从容临难作比较,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品格。
B.乙文中刻画了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的形象,他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最终为父昭雪。
C.甲文中因为这五位义士和苏州民众的英勇行为,阉党不再敢随意镇压,不得不有所收敛,直到拨乱反正的政治局面形成。
D.乙文中曹钦程得知自己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时,实事求是地上疏申辩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自己之手。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5分)
(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分)
(2)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罕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讙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会牛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转吏部侍郎。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B.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C.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D.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相传经孔子晚年整理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
B.博士,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等的官职,后为学术上有专长、从事教育的官职。
C.天宝,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皇帝即位后只用一个年号。
D.吏部,是中央行政机构,隋唐时列于六部之首,掌管官员任免、考课、升降、调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年少孤苦,聪颖好学。他自小失去父亲,依靠兄嫂生活,兄长去世后,嫂嫂就抚养教育他;他自觉苦读,博闻强识,涉猎广泛,后考中进士。
B.韩愈耿介直言,屡遭贬谪。他上疏直陈宫市的弊端,惹怒德宗,被贬阳山令;路过华州,他认为刺史勾结,便上疏请求处理,最终柳涧获罪,他也受牵连。
C.韩愈正气凛然,智勇兼备。镇州叛乱,他奉旨亲赴敌营,指责叛将王廷凑,劝谕叛乱士兵,让王廷凑心有顾虑,他就趁机会合牛元翼一起突围出来。
D.韩愈抗颜为师,善待朋友。经他教授指点过的人都称为“韩门子弟”,韩愈官位显达后就逐渐谢绝教授;对无后的亲朋,他为其出嫁孤女救济亲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2)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