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但训练士马,缺则补之。军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六载,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节)
【小题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B.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C.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D.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小题2】下列对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在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B.“顿兵”在古汉语中表示驻屯军队,也可指停战,按兵不动。
C.“三司”是指劝农、盐铁、度支三个官署。
D.“量移”是唐宋时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雄健刚毅、沉默寡言、严肃深沉、武略超群。玄宗因他是将门后代,与他谈论兵法,他应答纵横,出人意料。
B.吐蕃大兵南下,报复新城被占,王忠嗣率部策马前进,杀贼数百人,致使贼兵混乱。
C.王忠嗣身居将职时,以守边为本职,并不捞取个人功名,只是抚恤军队,训练兵马。
D.王忠嗣在任河东节度使时,曾说过他早年与忠王一同在宫中长大,愿意尊奉太子的话,玄宗听后大怒。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2)军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2:1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阮籍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B.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泄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C.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D.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一般对人称字,对己称名。
B.有司,文中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朝廷中设立官爵或官府,分派职权,各有其专司,所以有司通常也泛指官吏。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人的车马、衣服等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
D.景元,是帝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拥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生于名门,生性孤傲不羁。他举止有时难以被人理解,任何时候喜怒不表现在脸上,人们说他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文才高超。他在酩酊大醉中也能很快清醒,写出让世人叹服的文章,才华也得到族兄的认可。
C.阮籍不拘礼教,自然任情。他得知母亲去世却仍然继续下棋饮酒,对于固守礼教者往往只以白眼表达态度。
D.阮籍志向远大,自视甚高。文帝很赏识他,他本有治国安民的志向,并对刘邦、项羽在历史上建功留名很是不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
(2)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洪先幼慕罗伦为人。
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抑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燎,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
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谧文。
(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
B.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
C.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
D.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3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一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谥号制度的形成,传统说法是在西周早期,后秦始皇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对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犯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2)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藻,字彦先,广平易阳人也。父宗之,刘裕庐江太守。藻涉猎群籍,美谈笑,善与人交,饮酒至一石不乱。永安中,与姊夫李嶷俱来归国,赐爵易阳予。擢拜南部主书,号为称职。

时北地诸羌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藻推诚布信诸羌咸来归附藻书其名籍,收其赋税,朝廷嘉之。迁龙骧将军、雍城镇将。先是氐豪徐成、杨黑等驱逐镇将,故以藻代之。至镇、擒获成、黑等,斩之以徇,群氐震慑。雍州人王叔保等三百人乞藻为騃奴戍主。诏曰:“选曾已用人,藻有惠政,自宜他叙。”在任八年,迁离城镇将。

太和中,改镇为岐州,以藻为岐州刺史。转秦州刺史。秦人恃险,率多粗暴,或拒课输,或害长吏,自前守宰,率皆依州遥领,不入郡县。藻开示恩信,诛戮豪横,羌外惮之,守宰于是始得居其旧所。遇车驾南伐,以藻为东道都督。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后车驾南伐,以藻为征虏将军,督统军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辞于洛水之南,高祖曰:“与卿石头相见。”藻对曰:“臣虽才非古人,庶亦不留贼虏而遣陛下,辄当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高祖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东数石赐卿。”后与高聪等战败,俱徙平州。景明初,世宗追录旧功,以藻为太尉司马。是年六月卒,年六十七、赠钱六万。

子绍珍,无他才用,善附会,好饮酒。袭子爵。天平中,坐子尚书郎洪业入于关中,率众侵扰,伏法。

(节选自《魏书·刘藻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北地诸羌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藻推诚布信/诸羌咸来归附/
B.时北地诸羌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藻推诚布信/诸羌咸来归附/
C.时北地诸羌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藻推诚布信/诸羌咸来归附/
D.时北地诸羌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藻推诚布信/诸羌咸来归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B.中国封建王朝用年号来纪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太和是魏明帝的年号。
C.太尉是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史上数度置废,后渐成虚衔或加官。
D.爵是贵族封号,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爵是第四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藻恩成并施,治理有方。秦州人依恃险要地势,大多粗鲁暴烈甚至对抗朝廷,刘藻到任后,推行恩义与打击豪强并施,收效显著。
B.刘藻斩杀豪强,深得人心。他担任雍州城镇将时,擒获并杀了氐族豪强徐成、杨黑等人,震慑了氐人,雍州人上表请求刘藻担任騃奴主官。
C.刘藻才能卓越,朝廷倚重。由于才能显著,朝廷不仅多次任命他担任地方长官,皇帝南征之时,还先后任命他为东道都督和征虏将军。
D.刘藻一生荣耀,后代平庸。刘藻虽因饮酒过多而打过败战,但一生建立很多功劳;而他的儿子没有什么作为,孙子还因犯罪受到制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藻书其名籍,收其赋税,朝廷嘉之。
⑵臣虽才非古人,庶亦不留贼虏而遣陛下,辄当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昷之字景山。昷之进士及第,补乐清尉,润州观察推官,校勘馆阁书籍,迁集贤校理,通判常州,知温州。蔡齐荐其材可用,擢提点淮南刑狱。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徙广南东路转运使。夷人有犯,其酋长得自治而多惨酷,请一以汉法从事。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加直史馆,徙河北。被边诸州发卒斩西山木,卒逃入契丹者岁数百人,敌既利其所开地,又得亡卒,故不急。昷之戒斩伐毋得深入北地,卒亦不敢逃。
还,为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保州、广信、安肃军自五代以来别领兵万人,号缘边都巡检司,亦曰策先锋,以知州、军为使,置副二人,分所领卒为三部,使援邻道。太祖尝用之有功,诏每出巡别给粮钱以优之。其后州将不复出,内侍为副,数出巡,部卒偏得廪赐,军中以为不均。通判保州石待举言于昷之,请合三部兵更出入,季一出即别给钱粮,余悉罢,仍请以武臣代内侍。时杨怀敏方任边事,尤不悦巡检司。云翼卒恶石待举,遂杀之以作乱。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城开,田况潜杀降兵数百人,昷之预知其谋。除户部副使,既而坐前事夺职,知虢州。
王则反贝州,有言昷之在河北捕得妖人李教不杀,使得逸去,今乃为则主谋,事平,无其人。会冀州人段得政诣阙,自言“尝为叔父屯田郎中昙赇免缘坐”,且言“昙以书属昷之”,乃下御史按劾,虽不得书,犹夺三官,监鄂州税。知汉阳军,稍刑部郎中,复待制、知湖州,徙扬州。以光禄卿致仕,卒。昷之喜吏事,所至有声。退居筑家庙,率子弟岁时奉祠。
(节选自《宋史﹒张昷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B.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C.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D.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升降常用的“迁”字,一般是指升职,但也有表示调动的获降职的。
B.宋朝行政区划,在地方设置“路”,至道三年为十五路、后依次为十八路、二十三路。
C.宋代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合称三司使,总领全国财赋,度支使下设副使、判官。
D.契丹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因疆域辽阔,后来又称为“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昷之为官有才干。他从乐清县尉做起,历任润州推官、馆阁校勘,直至升为集贤校理、常州通判、温州知州,他又被蔡齐推荐,做了淮南路的刑狱提点。
B.张昷之治军有方。边界各州垦荒的士卒每年有数百人逃亡契丹,契丹得人获地;他到河北任职后就警戒各州砍伐树木不得深入契丹土地,于是士卒不敢逃亡。
C.张昷之理事有谋略。他针对皇上多次出巡,给三支兵卒特加赏赐,致使军中出现有意见的局面,自主采取三支兵卒轮番派出,每次只给一支兵卒加赏的措施。
D.张昷之蒙诬被谪。贝州叛乱时,有人诬陷他对妖人李教处理不当,平叛后查无实据;又有人诬告他牵连段昙一案,仍查无实据,但是还是被降官三级,任鄂州税监。
【小题4】把文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人有犯,其酋长得自治而多惨酷,请一以汉法从事。
(2)除户部副使,既而坐前事夺职,知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