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日:“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多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会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令四面骑驰下,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B.骑能者百馀人耳属:跟上
C.为诸君馈围,斩将,旗,刈:夺取
D.项王身亦十余创。被:遭受: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行千里,其谁不知
B.平明,汉军觉之项王驰,复斩汉一都尉
C.汉军皆披靡,斩汉一将山东豪俊并起而亡族秦矣
D.今独巨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故不积跬步,以至千里
【小题3】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其中的“能”字换为“敢”字,这句话的意思没有变化。
B.本文中,项羽主演的“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是自负豪爽、勇猛无敌的人。
C.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认为“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D.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4 06:18: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代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常,字仲修,建州人。中进士第以所著《礼·檀弓义》见王安石、吕惠卿,二人称之,补国子直讲、太常博士。以养亲,求教授扬州。年未五十即致仕。

久之,御史中丞黄履荐其恬退,起为太常博士,辞。元符初,复申前命,兼崇政殿说书,迁著作佐郎。疏言:"祖宗诸陵器物止用涂金,服饰又无珠玉,盖务在质素,昭示训戒。自裕陵至宣仁后寝宫,乃施金珠,愿收贮景灵殿,以遵遗训。"诏置之奉宸库。擢起居舍人。邹浩得罪,常于讲席论救,贬监郴州酒。徽宗立,召为国子祭酒、起居郎,从容言:“自古求治之主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元祐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

时以天暑,令记注官卯漏正即勿奏事,仍具为令。常言:"本朝记注类多兼谏员,故凡言动,得以所闻见论可否。神宗皇帝时,修注官虽不兼谏职,亦许以史事于崇政、延和殿直前陈述。陛下于炎暾可畏之候,暂停进对,亦人情之常。若著为定令,则必记于日录,传之史笔,使后人观之,将以为倦于听纳,而忘先帝之美意矣。"事遂寝。进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蔡京用事,不能容,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湖州。寻又夺职,居婺州。复集贤殿修撰。卒,年六十七。

论曰:徽宗荒于治,嬖幸塞朝,柄移权奸,不鸣者进,习为腝熟。鶠、根、谅、常气节偘偘,指切时敝,能尽言不讳。卒不胜谗舌,根、常死外,鶠、谅甫用而病夺之,可悲也己!金兵既举,郭药师已叛,朝廷犹弗知,矧能先见祸机哉,毋惑乎狂谅之言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求治/之主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元祐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
B.自古求治之主/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元祐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
C.自古求治之主/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元祐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
D.自古求治之主/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元祐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称为“进士及第”。
B.直讲,是辅助博士讲授经学的官名,由通明经义、行为端庄的朝廷官员担任,最初叫讲书,后改为直讲。
C.卯漏正,即卯正。“漏刻”是古代的计时工具,一个时辰分为初、正,“卯正”指六点。
D.陛下,“陛”指帝王居住的宫殿,后借“陛下”来表示臣子对君主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常所著《礼·檀弓义》虽然受到王安石、吕惠卿的好评,但是他大器晚成,近五十岁才做官。
B.周常为人淡泊名利,关心朝政,他曾上疏论节俭之事,后因替邹浩讲情,被贬为郴州监酒。
C.周常认为诏令酷热天勿奏事虽然属于人之常情,但有倦于听纳之嫌,后来朝廷就废止了这一政令。
D.宋徽宗所宠幸之人充塞朝廷,他又把权力移交奸臣,不听铮铮直言,导致朝政荒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所著《礼·檀弓义》见王安石、吕惠卿,二人称之,补国子直讲、太常博士。以养亲,求教授扬州。
(2)卒不胜谗舌,根、常死外,鶠、谅甫用而病夺之,可悲也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庾峻,字山甫,颍川鄢陵人也。少好学,有才思。尝游京师,闻魏散骑常侍苏林老疾在家,往候之。
历郡功曹,举计掾,州辟从事太常郑袤见峻,大奇之,举为博士。时重《》《》而轻经史,峻惧雅道陵迟,乃潜心儒典。属高贵乡公幸太学,问《尚书》义于峻,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迁秘书丞。长安有大狱,久不决,拜峻侍御史,往断之,朝野称允。武帝践阼,赐爵关中侯,迁司空长史转秘书监御史中丞拜侍中加谏议大夫。常侍帝讲《诗》,中庶子何劭论《》《》正变之义,峻起难往反,四坐莫能屈之。
是时风俗趣竞,礼让陵迟。峻上疏曰:“臣闻黎庶之性,人众而贤寡;设官分职,则官寡而贤众。为贤众而多官,则妨化;以无官而弃贤,则废道。是故圣王之御世也,因人之性,或出或处,故有朝廷之士,又有山林之士。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山林之士,被褐怀玉,太上栖于丘园,高节出于众庶。其次轻爵服,远耻辱以全志。最下就列位,惟无功而能知止。彼其清劭足以抑贪污,退让足以息鄙事。故在朝之士闻其风而悦之,将受爵者皆耻躬之不逮。斯山林之士、避宠之臣所以为美也,先王嘉之。节虽离世,而德合于主;行虽诡朝,而功同于政。故大者有玉帛之命,其次有几杖之礼,以厚德载物,出处有地。既廊庙多贤才,而野人亦不失为君子,此先王之弘也。”
又疾世浮华,不修名实,著论以非之,文繁不载。九年卒,诏赐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临终,敕子珉朝卒夕殡,幅巾布衣,葬勿择日。
(《晋书·庾峻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B.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C.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D.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迁”,指升任官职;“转”指调动官职;“拜”指(被)授予官职;“加”指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兼任其他官职。
B.文中的“功曹、计掾、从事、散骑常侍、太常、博士、秘书丞、侍御史、关中侯、司空长史、秘书监、御史中丞、侍中、谏议大夫、中庶子”等都是官职名。
C.文中的“践阼”也作“践祚”,指皇帝登上皇位。文言文中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登极”等。文中的“廊庙”指朝廷。
D.文中的《诗》指《诗经》,《风》《雅》指诗经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庄》指《庄子》,《老》指《老子》;“经史”指儒家经典和史学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庾峻喜学习,有才能。游历京师的时候曾经拜谒老病在家的魏朝散骑常侍苏林;侍讲《诗经》的时候,曾经屡屡驳难中庶子何劭。
B.庾峻能断决,有口碑。一次,长安久拖不决的疑狱,经他一剖断,立即分明,朝廷内外称赞他断案公平。
C.庾峻砭时弊,有忧患。面对重道轻儒的现实,他害怕正道衰微,于是潜心钻研儒家经典;面对人们热衷于物质攀比、礼让之风衰微的现实,他上疏陈述朝廷之士要多学习山林之士的君子之风。
D.庾峻讲薄葬,忌浮华。临终前立下遗嘱:如果自己早晨死去晚上就装殓,头戴幅巾,身穿布衣,埋葬时不特意挑选时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
(2)故在朝之士闻其风而悦之,将受爵者皆耻躬之不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小题1】下列对(1)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小题2】(2)文中“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A.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B.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朝廷姑息方镇武臣D.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小题3】(2)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官名 官名B.官名 一般尊称C.别号 官名D.爵名 官名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乞伏慧,字令和,马邑鲜卑人也。慧少慷慨有大节,便弓马,好鹰犬。其兄贵和又以军功为王,一门二王,称为贵显。

②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惇于武陟,所当皆破,授大将军,赐物八百段。及平尉迥,进位柱国,赐爵西河郡公,邑三千户,物二千三百段。请以官爵让兄,朝廷不许,论者之。高祖受禅,拜曹州刺史。曹土旧俗,民多奸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慧下车按察,得户数万。先是,突厥屡为寇抄,慧于是严警烽燧,远为斥候,虏亦素惮其名,不入境。

③年逾七十,转荆州总管,又领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诸军事。其俗轻剽,慧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曾见人以簺捕鱼者,出绢买而放之,其仁心如此。百姓美之,号其处曰西河公簺。

④炀帝即位,为天水太守。大业五年,征吐谷浑,郡滨西境,民苦劳役,又遇帝西巡,为道不整,献食疏薄,帝大怒,命左右斩之。见其无发,乃释,除名为民。卒于家。

(选自《隋书》,有删节)

(注)①斥候:侦察兵。②簺:用竹木编成的断水捕鱼的栏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物二千三百段 (2)论者之 (3)不入境 (4)为道不整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请官爵让兄  
曾见人簺捕鱼者
B.见其无发,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出绢买放之 
貌恭不心服
D.仁心如此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慧少慷慨有大节,便弓马,好鹰犬。
(2)其俗轻剽,慧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
【小题4】根据第②段内容,分析乞伏慧的治理才能。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乞伏慧“为道不整,献食疏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