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庾峻,字山甫,颍川鄢陵人也。少好学,有才思。尝游京师,闻魏散骑常侍苏林老疾在家,往候之。
历郡功曹,举计掾,州辟从事太常郑袤见峻,大奇之,举为博士。时重《》《》而轻经史,峻惧雅道陵迟,乃潜心儒典。属高贵乡公幸太学,问《尚书》义于峻,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迁秘书丞。长安有大狱,久不决,拜峻侍御史,往断之,朝野称允。武帝践阼,赐爵关中侯,迁司空长史转秘书监御史中丞拜侍中加谏议大夫。常侍帝讲《诗》,中庶子何劭论《》《》正变之义,峻起难往反,四坐莫能屈之。
是时风俗趣竞,礼让陵迟。峻上疏曰:“臣闻黎庶之性,人众而贤寡;设官分职,则官寡而贤众。为贤众而多官,则妨化;以无官而弃贤,则废道。是故圣王之御世也,因人之性,或出或处,故有朝廷之士,又有山林之士。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山林之士,被褐怀玉,太上栖于丘园,高节出于众庶。其次轻爵服,远耻辱以全志。最下就列位,惟无功而能知止。彼其清劭足以抑贪污,退让足以息鄙事。故在朝之士闻其风而悦之,将受爵者皆耻躬之不逮。斯山林之士、避宠之臣所以为美也,先王嘉之。节虽离世,而德合于主;行虽诡朝,而功同于政。故大者有玉帛之命,其次有几杖之礼,以厚德载物,出处有地。既廊庙多贤才,而野人亦不失为君子,此先王之弘也。”
又疾世浮华,不修名实,著论以非之,文繁不载。九年卒,诏赐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临终,敕子珉朝卒夕殡,幅巾布衣,葬勿择日。
(《晋书·庾峻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B.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C.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D.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迁”,指升任官职;“转”指调动官职;“拜”指(被)授予官职;“加”指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兼任其他官职。
B.文中的“功曹、计掾、从事、散骑常侍、太常、博士、秘书丞、侍御史、关中侯、司空长史、秘书监、御史中丞、侍中、谏议大夫、中庶子”等都是官职名。
C.文中的“践阼”也作“践祚”,指皇帝登上皇位。文言文中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登极”等。文中的“廊庙”指朝廷。
D.文中的《诗》指《诗经》,《风》《雅》指诗经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庄》指《庄子》,《老》指《老子》;“经史”指儒家经典和史学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庾峻喜学习,有才能。游历京师的时候曾经拜谒老病在家的魏朝散骑常侍苏林;侍讲《诗经》的时候,曾经屡屡驳难中庶子何劭。
B.庾峻能断决,有口碑。一次,长安久拖不决的疑狱,经他一剖断,立即分明,朝廷内外称赞他断案公平。
C.庾峻砭时弊,有忧患。面对重道轻儒的现实,他害怕正道衰微,于是潜心钻研儒家经典;面对人们热衷于物质攀比、礼让之风衰微的现实,他上疏陈述朝廷之士要多学习山林之士的君子之风。
D.庾峻讲薄葬,忌浮华。临终前立下遗嘱:如果自己早晨死去晚上就装殓,头戴幅巾,身穿布衣,埋葬时不特意挑选时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
(2)故在朝之士闻其风而悦之,将受爵者皆耻躬之不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3:4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与两广提督吴芳讨平河源贼李亚元、程乡贼叶丹楼,又会师破倭海丰。初,广东大埔民蓝松山、余大眷倡乱,流劫潼、延、兴、泉间。官军击败之,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范继祖连兵犯德化,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伪请抚。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冈,龙南谢允樟据高沙,赖清规据下历。朝廷以倭患棘,不讨且十年。文彪死,子珍及江月照继之,益猖獗。四十四年秋,百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上疏曰:“三巢僭号称王,旋抚旋叛。广东和平、龙川、兴宁,江西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不亟讨,祸不可言。三巢中惟清规跨江、赓六县,最逆命,用兵必自下历始。”帝采部义,从之。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讨擒清规于苦竹嶂,群贼震慑。隆庆初,吏部以百朋积苦兵间,稍迁大理卿。给事中欧阳一敬等请留百朋剿贼,诏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如故。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父丧归,起改兵部。万历初,奉命阅视宣、大、山西三镇。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八事核边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升赏黜革有差。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以省母归。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刑部尚书。逾年卒。
(选自《明史·吴百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B.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C.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D.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意为巡视安抚;也是职官名,明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代替君王来巡视天下。
B.会师,行军之时,各路人马在某一地点聚集起来,也可比喻几个方面人员的会合。
C.僭号,冒用上级尊号;“僭”,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D.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税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百朋能文能武,颇有战功。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先后担任了御史、右少卿等职务,后来改任为提督军务,与两广提督共同讨伐河源贼寇后,二人又在海丰打败倭寇。
B.吴百朋有勇有谋,冲锋陷阵。对广东的三处盗贼巢穴朝廷有近十年没有征讨,吴百朋认为他们接受招安后会马上反叛,若不快速征讨会招致大祸,就上书献计并亲自率兵征讨。
C.吴百朋娴于军旅,屡受升迁。朝廷认为吴百朋长时间在军旅很辛苦,就任命他为大理卿,但欧阳一敬等人上奏求朝廷留下吴百朋剿灭乱贼,皇上就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等官职。
D.吴百朋考核官员,做事认真。万历初年,吴百朋巡视宣、大、山西三镇,用粮饷、险隘等八事考核边地大臣,并根据官员情况对督抚总兵以下的官员进行升降奖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
(2)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为杭停。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回“诗帐”。子瞻知不免因自叹口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适,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摘编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B.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C.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D.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年,幼年儿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不同。
B.出,由京城调任地方,与《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官”同义。
C.谢表,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宋朝凡官员升迁除授、封爵追赠等,均有谢表。
D.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瞻普遍通晓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
B.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的悲伤。
C.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子由上奏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人的奸恶事实。
D.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苏子瞻最终没有成行,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
【小题4】把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和《苏武传》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2)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苏武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候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賦》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後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钸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街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數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漸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待中,帝引在帷蛏,诋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效己,皆共目之,衡乃坭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梘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B.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餘/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C.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D.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科举制度出现前做官采用推荐的方式,所以叫“举”,所谓“孝廉”就是讲孝道,且廉洁之人,这是古人看中的品质,认为这样的人才能做好官,所以称为“孝廉”。
B.顺帝,建康元年,汉顺帝死,享年30岁,在位19年。顺帝死后谥号孝顺皇帝,庙号敬宗。所以顺帝是谥号。
C.下车,指官员刚到任,源于《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
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义相反,致仕是上任做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八尺,由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形状像个酒樽,外面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
B.本文虽为节选,但仍然颇为完整地介绍了张衡—生的主要经历,科技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军事才能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与高尚品质。
C.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门大户,和他—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严厉治理,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姓名,一下子全都抓了起来。
D.顺帝曾经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怕他说自己的坏话,个个紧张,都给他递眼色,张衡便没对皇帝讲实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2)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木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进中书舍人。历渠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仝坐告者嘉贞辞曰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遂得减死。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栽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士可杀不可辱。”帝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医驰驿护视。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B.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C.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D.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日/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B.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之为“河东”。
C.祖道,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饯行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有“既祖,取道”。
D.京师,在古代一般有“国家的都城”“天子的军队”“朝廷”这三个义项,本文中指“国家的都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张循宪巡视河东时,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下属推荐张嘉贞帮助处理,后来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
B.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为避免突厥族群内附而带来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
C.张嘉贞为相强躁,性格简单粗疏。论者遗憾他家庭不够富裕,为迎合权幸心意,他请求对姜晈施以廷杖;他对裴伷先也同样如此,却遭到张说的反对。
D.张嘉贞深受器重,死后赠谥褒美。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劳;皇帝在他赴任时赋诗,后来他生病时还派太医护视,死后获得美好的谥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人之力而敝之
B.秦贪,负其强  决负约不偿城
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且以一璧之故
D.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璧有瑕,请指示王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A.大王必欲急臣B.则思正身以黜恶
C.舍相如广成传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小题4】结合选文分析蔺相如是如何智斗秦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