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 )。高祖胜,以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 ),未详孰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讨悦,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 )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将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勣袭爵。
注: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节选自《北史•豆卢宁传》)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焉氏作为姓氏
B.未详孰是这
C.大兵东讨属恰好遇到
D.宁舆疾从军舆疾抱病登车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又云避难改( )
②( )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③( )奉迎勋
④燕北地王精之后( )
A.也乃以焉
B.也以乃焉
C.焉以乃也
D.焉乃以也
【小题3】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
C.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谓天子死为“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D.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身高八尺,容貌俊美,擅于骑射。其父生前德高望重被当时的人们所称颂,死后凭借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以后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在同州去世。
D.豆卢宁仁厚重情,不以亲疏论人。他不同意亲属更换继承人的建议。亲子出生后仍把养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死后养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小题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2)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1 03:3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懋,寿州人。初以舍人从军,立功为指挥佥事,累进右都督,封宁阳伯,禄千石。永乐六年三月,佩征西将军印,镇宁夏,善抚降卒。明年秋,故元丞相昝卜及平章、司徒、国公、知院十余人,皆帅众相继来降。已而平章都连等叛去,懋追擒之黑山,尽收所部人口畜牧。进侯,益禄二百石。十一年巡宁夏边。寻命将山西、陕西二都司及巩昌、平凉诸卫兵,驻宣府。战忽失温,与成山侯王通先登,都督朱崇等乘之,遂大捷。二十年从北征。领御前精骑破敌于屈裂河。别将五千骑循河东北,捕余寇,歼之山泽中。师还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敌来蹑伏起纵击敌死过半 还京,赐龙衣玉带,其女为丽妃。成祖之崩于榆木川也,六军在外,京师守备虚弱。仁宗召懋与阳武侯薛禄帅精骑三千驰归,卫京师。命掌前府,加太保,与世侯。宣德元年,从讨乐安。还,仍镇宁夏。三年奏徙灵州城。得黑白二兔以献,宣宗喜,亲画马赐之。懋在镇久,威名震漠北。英宗即位,命偕张辅参议朝政,出为平羌将军,镇甘肃。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十三年,福建邓茂七反。都御史张楷讨之无功,乃诏懋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帅京营、江浙兵往讨。至浙江,有欲分兵扼海口者,懋曰:“是使贼致死于我也。”明年抵建宁,茂七已死,余贼聚尤溪、沙县。诸将欲屠之,懋曰:“是坚贼心也。”乃下令招抚,贼党多降。分道逐捕,悉平之。已而沙县贼复炽,久不定。会英宗北狩,景帝立,遂诏班师。加太保,掌中府,兼领宗人府事。英宗复位,益禄二百石。天顺七年卒,年八十四。赠浚国公,谥武靖。

(节选自《明史·陈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还 / 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 / 懋伏隘 / 以待敌来蹑 / 伏起纵击 / 敌死过半 /
B.师还 / 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 / 懋伏隘以待 / 敌来蹑 / 伏起纵击敌 / 死过半 /
C.师还 / 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 / 懋伏隘以待 / 敌来蹑 / 伏起纵击 / 敌死过半 /
D.师还 / 武安侯郑亨将辎重先行 / 懋伏隘 / 以待敌来蹑 / 伏起纵击敌 / 死过半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册封是皇帝把勋封爵号授给宗族、后妃的仪式,陈懋北征有功,女儿被册封为丽妃。
B.宣德是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年号,宣宗是他的庙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的名号。
C.北狩的本义是到北方狩猎,借指向北进军,文中是英宗北征被俘的委婉说法。
D.宗人府是明清时期管理宫廷内务的机构,其长官为宗人令,常由亲王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懋镇守宁夏,善待降卒。他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镇守宁夏,善于抚恤投降的士兵,吸引北元残部纷纷归降。
B.陈懋骁勇善战,威震漠北。他多次随皇帝北征,在屈烈河破敌,伏击逃亡的敌军残部,解除边疆围困,威名震慑大漠以北。
C.陈懋忠于朝廷,深得倚重。明成祖北征途中病逝,京城守备空虚,他奉命与阳武侯薛禄率兵保卫京师,掌管前军都督府。
D.陈懋出讨民变,善用兵法。他率军讨伐邓茂七,采纳分兵扼守入海口的建议,招抚或追捕贼寇,最终平定叛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别将五千骑循河东北,捕余寇,歼之山泽中。
(2)其冬,寇掠镇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斩获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B.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C.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D.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他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击败张彪。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留异之乱平定后,子高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开平。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初,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千户。
英宗立,尚书王骥言边军怯弱,由训练无人,因言洪能。诏加洪游击将军。时先朝宿将已尽,洪后起,以敢战着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未尝小挫。虽为偏校,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
尚书魏源督边事,指挥杜衡、部卒李全皆讦奏洪罪。帝从源言,谪衡广西,执全付洪自治。寻命洪副都督佥事李谦守赤城、独石。谦老而怯,故与洪左。洪每调军,谦辄阴沮之。洪尝励将士杀敌,谦笑曰:“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洪初败兀良哈兵,执其部长朵栾帖木儿。既代谦任,复败其兵于西凉亭。帝赐敕嘉奖。三年春,击寇于伯颜山。洪马蹶伤足,战益力,擒其部长也陵台等四人。追至宝昌州,又擒阿台答剌花等五人。寇大败,遁去。玺书慰劳,遣医视,进都指挥同知,赐银币。
景泰元年,于谦以边警未息,宜令洪等条上方略。洪言四事,命兵部议行。都督宫聚、王喜、张斌先坐罪系狱,洪与石亨荐三人习战,请释令立功。诏已许,而言官劾其党邪挠政。帝以国家多事,务得人,置不问。上皇还,洪与石亨俱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予世券。明年夏,佩镇朔大将军印,还镇宣府。从子能、信充左右参将,其子俊为右都督,管三千营。洪自以一门父子官极品,手握重兵,盛满难居,乞休致,请调俊等他镇。帝不许。八月,以疾召还京,逾月卒。赠颍国公,谥武襄。妾葛氏自经以殉,诏赠淑人。
(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B.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C.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D.敌可尽乎/徒杀吾人耳/御史张鹏劾/罢谦/因命洪代/洪益自奋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户,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初专授予汉人降臣,元代相沿,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于万户。
B.玺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
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賜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D.休致,即退休。古代官员一般退休年龄为八十岁,官员退休后的俸禄数目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洪英勇善战,数败贼寇。他跟随成祖北征,在斡难河俘获一批人马而归;还在西凉亭击败兀良哈兵,又在伯颜山擒其部长也陵台等四人。
B.杨洪深受赏识,屡受重用。他先晋升为千户,又加封为游击将军;伯颜山一战后,皇上赐玺书慰劳,并因他受伤还坚持战斗而晋升他为都指挥同知。
C.杨洪很有才华,善丁举荐。他就边境紧急情况而向皇帝提出四个建议,并与石亨共同推荐宫聚、王喜、张斌三人,请求放了他们,让他们立功赎罪。
D.杨洪为人谦逊,急流勇退。他深感到自己一门父子官级太高,担心势头太盛,难以任职办事,便请求退休,并请求将子侄们调往他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为偏校,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
(2)诏已许,而言官劾其党邪挠政。帝以国家多事,务得人,置不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于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缓辞让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王曰:“诺。”虞卿闻之,往见王曰:“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B.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C.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D.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游说之士,劝说君王采纳自已主张的说客策士。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
B.上卿,官阶名。周制,天子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级,位在大夫之上。
C.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防止秦国兼并的战略方针。
D.寡人,文中是赵王对自己的谦称。此外,古代君王还常以朕、孤、陛下自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反对和议。面对赵王的询问,虞卿反对楼昌派出重要使臣去求和的建议,认为不如派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
B.虞卿很有预见。赵王不听从虞卿联合楚、魏的建议,与平阳君议妥求和,并派出郑朱先到秦国联系;虞卿准确地预料到了和谈不能成功。
C.虞卿权衡利弊。秦国要求赵王割地,虞卿向赵王分析了其中利害关系,但赵王听从刚从秦国回来的楼缓的建议,答应了秦国的割地请求。
D.虞卿积极建言。虞卿向赵王建议,不如将六个城邑送给齐国,齐国因此与赵国联合攻打秦国,使得齐、赵两国的大仇得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
(2)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