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小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5 10:4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狱。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乎!”太祖从其议。

历甘陵、沛、阳平太守,所在有绩。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顷之,特进曹洪乳母当,与临汾公主侍者共事无涧神狱。卞太后遣黄门诣府传令,芝不通,辄敕洛阳狱考竟。芝居官十一年,数议科条所不便者。其在公卿间,直道而行。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芝不其书(____) (2)若不掠(____)
(3)不可以狱(____) (4)与临汾公主侍者共事无涧神狱(____)
【小题2】下列各组词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隆易从之义    思试之斗觇之
B.太祖从议 尔无忘乃父之志
C.芝教与群下曰  秦则无礼,何施之
D.芝妻伯父董昭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多所B.辄敕洛阳狱
C.赢粮而D.赐爵关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2) 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司马芝的品性特点。

同类题2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范,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迁尚书郎。

出参征西军事,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B.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C.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D.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下划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文中“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
B.“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供长辈呼唤。
C.“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D.“迁南安太守”中“迁”与徙,都指调动官职。“迁”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在战乱时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颍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作文、为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邓艾做过都尉学士,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贫,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最初没有很表示感谢。
C.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邓艾认为应该分兵把守,后又识破了姜维的计谋,得以不败。
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到邓艾面前请求投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②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宪成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彧独将宗族至冀州。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颖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宮通谋。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敦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建安元年,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普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摘编自《三国志·荀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B.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C.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D.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B.宗族,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通常在同一聚居地,为了生存和安全的目的,由几个核心家庭松散地组成。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
C.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其子曹丕继位称帝后所追授。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用于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年少有才,南阳人何颙很赏识他,称赞他是像王佐一样的人才。后来曹操还把他比作汉高祖的重要谋士张良,让他担任自己的司马,参与军谋。
B.荀彧有先见之明,为了躲避董卓之乱,他请求离京出任地方官,被任命为亢父县令后,又借机弃官回家,并带领宗族迁到冀州,躲过了李傕等的虏略。
C.荀彧力排众议,说服曹操迎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受到重视,被提拔为汉朝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留在朝中执行重任。
D.荀彧认为曹操发起义兵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因此反对他谋权篡位,引起曹操不满。后来他被曹操借机扣留在军中,因病忧郁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2)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绍逆公孙瓒于界桥,巨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巨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当攻巨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太守贾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绶,拜骑都尉。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遂表太祖为镇东将军,昭迁符节令。

(选自《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B.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C.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D.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盖,古代官吏的官帽服饰和住房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
B.右姓,古代以右为上,故称贵族豪门为“右姓”。
C.羽檄,古代军中紧急的文书。古时征兵、征召的文书,上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D.天子,旧称统治天下的帝王。古代认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为上天的儿子,称为“天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昭有勇有谋。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斩杀了为首的孙伉等人,很好地稳定了巨鹿郡的局势。
B.董昭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他担任魏郡太守时,在贼人中使用离间计,然后趁机发兵征讨,大败贼兵。
C.董昭很有远见。他认为曹操当时虽然弱些,但实在是天下的一位英雄,所以劝告张杨和曹操结交。
D.董昭善于审时度势。他认为杨奉兵马最强而缺乏外部援助,就亲自写信给杨奉,为曹操入朝打通道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绶,拜骑都尉。
(2)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同类题5

国渊传

陈寿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津谤者,大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间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有情理。迁大守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恭俭自守,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书》)

(简注)
①典:主管。②都辇:京城地区。③开解:聪明。
(阅读指要)
本文通过一些事例表现国渊为官廉洁而奉公,办事踏实有才干,一生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德,因而受到上下嘉许。文章语言简洁,结构谨严,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渊屡陈益(__________)   (2)太祖之(_________)
(3)太祖大悦,魏郡太守(__________) (4)渊请留其本(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常直言正色,退无私B.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C.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D.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小题3】国渊在为太祖推行屯田制一事上,是如何恪尽职守的?
【小题4】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国渊“恭俭自守”的一组是(   )。
①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②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③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④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⑤收摄案问,具得情理⑥居列卿位,布衣蔬食
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5】第二段中涉及《二京赋》有什么作用?
【小题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2)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