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延寿,恒山人。少美容貌,好书史。唐明宗先以女妻之,及即位,封其女为兴平公主,拜延寿驸马都尉、枢密使。明宗子从荣恃权跋扈,内外莫不震慑,延寿求补外避之,出为宣武军节度使。石敬瑭发兵太原,唐遣张敬达往讨。会敬达败保晋安寨,延寿与德钧往救。闻晋安已破,走团柏峪。太宗追及,延寿与其父俱降。
明年,德钧卒,以延寿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天显末以延寿妻在晋诏取之以归自是益激昂图报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六年冬,晋人背盟,帝亲征,延寿为先锋,下贝州,授魏、博等州节度使,封魏王。败晋军于南乐,获其将赛项羽。军元城,晋将李守贞、高行周率兵来逆,破之。至顿丘,会大霖雨,帝欲班师。延寿谏曰:“晋军屯河滨,不敢出战,若径入澶州,夺其桥,则晋不足平。”上然之。适晋军先归澶州,高行周至析城,延寿将轻兵逆战;上亲督骑士突其阵,敌遂溃。
八年,再伐晋,晋主遣延寿族人赵行实以书来招。时晋人坚壁不出,延寿绐曰:“我陷虏久,宁忘父母之邦?若以军逆,我即归。”晋人以为然,遣杜重威率兵迎之。延寿至滹沱河,据中渡桥,与晋军力战,手杀其将王清,两军相拒。太宗潜由他渡济,留延寿与耶律朔古据桥,敌不能夺,屡败之,杜重威扫厥众降。上喜,赐延寿龙凤赭袍,且曰:“汉兵皆尔所有,尔宜亲往抚慰。”延寿至营,杜重威、李守贞迎谒马首。后太宗克汴,延寿因李崧求为皇太子,上曰:“吾于魏王虽割肌肉亦不惜,但皇太子须天子之子得为,魏王岂得为也?”盖上尝许灭晋后,以中原帝延寿,以故摧坚破敌,延寿常以身先。至是以崧达意。上命延寿秩,翰林学士承旨拟中京留守、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上涂“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世宗即位,以翊戴功,授枢密使。天禄二年薨。
(选自《辽史》列传第六)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显末/以延寿妻在晋/诏取之以归/自是益自激昂图报/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
B.天显末/以延寿妻在晋诏取之以归/自是益自/激昂图报/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
C.天显末/以延寿妻在/晋诏取之/以归自是益自激昂图报/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
D.天显末/以延寿妻在晋/诏取之/以归自是益自/激昂图报/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补外”是指古代在京城做官的官员被调到外地就职。
B.“班师”是指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军队胜利归来。
C.“迁”在古代指官员被降职、被贬谪到外地或被流放到远地,如“左迁”“迁谪”等。
D.“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延寿容貌俊美,才华横溢。被后晋明宗看中而做驸马,后请求外调做官。在团柏峪被辽太宗俘虏。
B.赵延寿深受辽太宗赏识,曾被封为燕王和魏王。太宗曾赐给他龙凤袍,甚至亲自到他家里给他封官。
C.赵延寿善于带兵作战,多次大败晋军,俘获晋军的将领。同时也很有谋略,设计骗取晋军信任而大败晋军。
D.赵延寿自恃军功显赫,又因太宗的许诺,希望能成为皇太子。太宗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并削减了他的官职。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陷虏久,宁忘父母之邦?若以军逆,我即归。
(2)吾于魏王虽割肌肉亦不惜,但皇太子须天子之子得为,魏王岂得为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1 05:20: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殷侯吏,见以国士 遇:对待,遇合,得到君主的信任
B.若我,当释汝 谢:感谢
C.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 恨:遗憾
D.荆州奔亡,存亡未  判:辨别,断定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罗企生“重义轻生”的一组是
①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 ②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③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 ④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⑤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⑥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⑥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罗企生很得赏识,先后被任命为佐著作郎、功曹、武陵太守。到武陵任职不久,桓玄就发兵攻打仲堪,罗企生又被任命为谘议参军。
B.罗企生认为殷仲堪生性对部下多疑,遇事不能决断,很为他担忧。仲堪果然失败,逃跑时,除了企生外,文武官员中没有一个跟随他。
C.桓玄不但猜疑残忍,而且野心很大,常常背信弃义。他与各路军队升坛结盟,信誓旦旦,犹在耳边,但转身就发动战争,攻击其他盟友。企生斥他为“凶逆”。
D.罗企生在仲堪失败时决心与仲堪同生死以报恩情,后来因为不知道殷仲堪的生死而没有投靠桓玄,招致桓玄的怨恨而被处死,体现了他坚持“士为知己者死”的节操。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②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恪,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登进士第,为郴洲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古俗,一个读书人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在书信里签名,在官家书上签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个“字”,供友人口头语文字上称呼之用。
B.“拜”指授予官职,相近意思的词还有除、授、辟、征、举等。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常用词语有“升”“擢”“拔”“迁”“陟”等。
C.“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D.明朝洪武元年,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为员外郎,其次为郎中,其次为侍郎,其次为主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小题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至臣家 :追踪
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诸公皆季布能摧刚为柔   多:大多数
D.高祖以丁公军中 徇:示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素以为人侠义著称,又是一位忠勇、善战的楚将。楚亡后,季布知汉王记恨前嫌,一度藏匿在濮阳同周家。
B.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以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C.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要是出于侠义,也是为汉政权着想。
D.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2)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小题4】季布和丁公同是项羽原来的部下,到了刘邦手下,为什么一个被任命为郎中,一个被处死呢?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钱士贵,字符冲,奉贤高桥人。万历庚戌进士,授进贤知县。丁忧服阙补上饶,治行。征御史,寻谢病归。崇祯改元,以原官起用。遣督蚀,还,掌京畿道。寻迁南大理寺丞,以疾告者。十年,起应天府丞,迁南太常卿,召为刑部右侍郎,未至卒。

②初,以御史征也,时“移宫、红丸、梃击”三大案,久未定,下廷臣议,士贵议曰:“选侍移宫在停封一月后,既无垂帘之举,迹涉疑似,阁臣顾不力争,泄泄以处,何以压服众心。李可灼妄进红丸,鼎湖载泣,人思判刃,而阁臣保恶容奸,欲辞赵宣子恶名不可得也。请诛可灼,论政府罪,律议上。”会魏阉窃政,悉反三案,议以倾朝士。士贵恐祸及,遂拂衣去。

③其起应天府丞也,值淮南被寇,流民避乱,接踵渡江,而金陵又遇岁饥,道馑相望。士贵立义仓,置粥厂,计口授餐,活甚众。

④家居十年,为善惟恐不足,梁涉槽死,冻铺馁,恒致倾囊,乡党颂义。敕建专祠,从祀乡贤。

(注)①选侍,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选侍。照顾皇长子朱由校迁入干清宫,不到一个月后,光 宗死于鸿胪寺丞李可灼红丸案。李选侍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欲居干清宫,企图挟皇长子自重。 ②恶名,指弑君之名。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征御史  久未定,下廷臣议  
活甚众  冻铺馁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丁忧服阙补上饶,治行    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既无垂帘之举,迹涉疑似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论政府罪,律议上 坐须臾,沛公起
D.乡党颂义   犹且从师而问
(3)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魏阉窃政,悉反三案,议以倾朝士。
②值淮南被寇,流民避乱,接踵渡江,而金陵又遇岁饥,道馑相望。
(4)第②段钱士贵为什么建议“请诛可灼,论政府罪”?用自己的话概括。
(5)从全文看,朝廷为钱士贵敕建乡祠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寿朝百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B.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C.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D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和字都是出生不久父亲给起的。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平民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小题4】(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