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延寿,恒山人。少美容貌,好书史。唐明宗先以女妻之,及即位,封其女为兴平公主,拜延寿驸马都尉、枢密使。明宗子从荣恃权跋扈,内外莫不震慑,延寿求补外避之,出为宣武军节度使。石敬瑭发兵太原,唐遣张敬达往讨。会敬达败保晋安寨,延寿与德钧往救。闻晋安已破,走团柏峪。太宗追及,延寿与其父俱降。
明年,德钧卒,以延寿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天显末以延寿妻在晋诏取之以归自是益激昂图报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六年冬,晋人背盟,帝亲征,延寿为先锋,下贝州,授魏、博等州节度使,封魏王。败晋军于南乐,获其将赛项羽。军元城,晋将李守贞、高行周率兵来逆,破之。至顿丘,会大霖雨,帝欲班师。延寿谏曰:“晋军屯河滨,不敢出战,若径入澶州,夺其桥,则晋不足平。”上然之。适晋军先归澶州,高行周至析城,延寿将轻兵逆战;上亲督骑士突其阵,敌遂溃。
八年,再伐晋,晋主遣延寿族人赵行实以书来招。时晋人坚壁不出,延寿绐曰:“我陷虏久,宁忘父母之邦?若以军逆,我即归。”晋人以为然,遣杜重威率兵迎之。延寿至滹沱河,据中渡桥,与晋军力战,手杀其将王清,两军相拒。太宗潜由他渡济,留延寿与耶律朔古据桥,敌不能夺,屡败之,杜重威扫厥众降。上喜,赐延寿龙凤赭袍,且曰:“汉兵皆尔所有,尔宜亲往抚慰。”延寿至营,杜重威、李守贞迎谒马首。后太宗克汴,延寿因李崧求为皇太子,上曰:“吾于魏王虽割肌肉亦不惜,但皇太子须天子之子得为,魏王岂得为也?”盖上尝许灭晋后,以中原帝延寿,以故摧坚破敌,延寿常以身先。至是以崧达意。上命延寿秩,翰林学士承旨拟中京留守、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上涂“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世宗即位,以翊戴功,授枢密使。天禄二年薨。
(选自《辽史》列传第六)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显末/以延寿妻在晋/诏取之以归/自是益自激昂图报/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
B.天显末/以延寿妻在晋诏取之以归/自是益自/激昂图报/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
C.天显末/以延寿妻在/晋诏取之/以归自是益自激昂图报/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
D.天显末/以延寿妻在晋/诏取之/以归自是益自/激昂图报/会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补外”是指古代在京城做官的官员被调到外地就职。
B.“班师”是指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军队胜利归来。
C.“迁”在古代指官员被降职、被贬谪到外地或被流放到远地,如“左迁”“迁谪”等。
D.“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延寿容貌俊美,才华横溢。被后晋明宗看中而做驸马,后请求外调做官。在团柏峪被辽太宗俘虏。
B.赵延寿深受辽太宗赏识,曾被封为燕王和魏王。太宗曾赐给他龙凤袍,甚至亲自到他家里给他封官。
C.赵延寿善于带兵作战,多次大败晋军,俘获晋军的将领。同时也很有谋略,设计骗取晋军信任而大败晋军。
D.赵延寿自恃军功显赫,又因太宗的许诺,希望能成为皇太子。太宗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并削减了他的官职。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陷虏久,宁忘父母之邦?若以军逆,我即归。
(2)吾于魏王虽割肌肉亦不惜,但皇太子须天子之子得为,魏王岂得为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1 05:20: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廉颇蔺相如列传》,完成各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小题1】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B.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C.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D.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衣文绣 ②前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B.①我贫困往见优孟 ②衡少善
C.①请与妇计之 ②尽汉使路充国等
D.①于是庄王优孟 ②单于视左右而惊,汉使曰:“武等实在。”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我,孙叔敖子也。
④ 为降虏于蛮夷 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⑥啖以枣脯
⑦ 何以汝为见 ⑧ 连辟公府不就 ⑨身死而家灭
A.①/②⑧⑨/③⑤/④⑥⑦B.①②⑧⑨/③⑤/④⑥/⑦
C.①/②⑧⑨/③⑤/④⑥/⑦D.①/②⑧/③⑤/④⑥/⑦⑨
【小题4】对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谏”是下级对上级对委婉规劝。如张衡“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就是规劝当时过着奢靡生活的王侯。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
C.九宾,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D.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纪年还可以用干支纪年法。如“阳嘉元年”就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小题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课内翻译
(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尹序

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注:①杨少尹,山西人。他辞官返乡时,韩愈写此文赠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B.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C.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D.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时公卿设供张 供张:亦作“供帐”,指帷帐、饮食等
B.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    张大:广泛宣扬
C.以为其都少尹 白:禀告,报告
D.京师之长于诗者,亦而和之 属:委托,交付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道:出行前在道旁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B.国子:国子监,是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C.忝:谦辞,愧,有愧于。如“忝列门墙”,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D.冠:古人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因体犹未壮,又称“弱冠”。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在斯人欤?
A.今杨与二疏,意岂异也?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汉代二疏年老辞位的典故,作者突出了两点:一是年老及时告退,二是其行动得到人们称道。处处为后文对照设伏。
B.第二段从杨少尹与二疏相同的角度,肯定他年满七十主动求归。同时批评了“今人比不上古人”这个当时颇为流行的观点。
C.第三段中丞相和京师的诗友“为歌诗以劝之”“和之”的举动,表明他们了解杨君的志趣和此行的意义,是杨君真正的知音。
D.第四段写杨君不被“以官为家”的思想所束缚,赞扬了他的清风高节,“贤于世之贪爵慕禄者远矣”,意在张扬其事,以振古风。
【小题6】把以上两篇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2)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天下草,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宾客每不役 与:参加
B.今调同等为兵,时发遣 幸:希望
C.县掾史穷困  穷困: 穷困潦倒
D.芝不其书 报:回复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司马芝教育下属,不要因君主能力有限而违反法令,告诫他们违反法令必然招致祸害,所以他的下属都能奉公守法。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父摛,梁戎昭将军、太子左卫率。母臧氏。光宅惠云法师每嗟陵早成就,谓之颜回。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既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
②梁普通二年,晋安王为平西将军、宁蛮校尉,父摛为王咨议,王又引陵参宁蛮府军事。中大通三年,王立为皇太子,东宫置学士,陵其选。稍迁尚书度支郎。出为上虞令,御史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风闻劾陵在县赃污,因坐免。久之,起为南平王府参军,迁通直散骑侍郎。梁简文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使陵为序。又令于少傅府述所制《庄子义》。寻迁镇西湘东王中记室参军。
③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使魏,魏人授馆宴宾。是日甚热,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来。”陵即答曰:“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收大惭。
④天嘉六年,除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时安成王顼为司空,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直兵鲍僧睿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陵闻之,乃为奏弹,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陵进读奏版时,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视世祖,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自此朝廷肃然。
⑤高宗纂历,封建昌县侯,邑五百户。太建元年,除尚书右仆射。三年,迁尚书左仆射。及朝议北伐,高宗曰:“朕意已决,卿可举元帅。”众议咸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推之。陵独曰:“不然。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于是争论累日不能决。都官尚书裴忌曰:“臣徐仆射。”陵应声曰:“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也。”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陵席对曰:“定策出自圣衷,非臣之力也。”
⑥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七岁,谥曰章。陵器局深远,容止可观,性又清简,无所营树,禄俸与亲族共之。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节选自《陈书·徐陵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置学士,陵其选 充:充任
B.共推之  署:签名
C.陵席对曰 避:躲开
D.臣徐仆射 同:赞同、同意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徐陵“忠于职守”和“文才出众”的一组是
A.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 光宅惠云法师嗟陵早成就
B.定策出自圣衷,非臣之力也 梁简文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使陵为序
C.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 又令于少傅府述所制《庄子义》
D.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 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陵是东海郡人,父亲徐摛为梁朝将军,太子属官。陵从小聪明好学,八岁就能写文章,博览史书,能言善辩。
B.鲍僧睿凭借安成王的权势,阻塞诉讼,大臣没有人敢对他提意见,徐陵听说此事,上奏弹劾,终于罢免了鲍僧睿的侍中、中书监职位。
C.徐陵奉命出使北魏,北魏替他安排馆舍,设宴招待,魏收本想嘲弄徐陵,结果反受徐陵嘲弄。
D.朝议北伐,高宗让众臣推举元帅,徐陵力排众议,知人能荐,推举吴明彻主持北伐,终于收复淮南大片土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风闻劾陵在县赃污,因坐免。
(2)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武帝谋伐吴。太康元年正月,濬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戍,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乙亥,诏进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用光禄薛莹、中书令胡冲计,送降文于濬曰:“吴郡孙皓叩头死罪。今者,猥烦六军,衡盖露次,远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玺绶,委质请命。”壬寅,濬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其伪太子瑾、瑾弟鲁王虔等二十一人,造于垒门。濬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收其图籍,封其府库,军无私焉。帝遣使者犒濬军。

(选自《晋书·王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B.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C.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D.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即持节。“节”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这里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
B.玺绶,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皇帝的印玺,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C.石头,石头城,今南京市,古代曾是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D.舆榇,请降者将棺材用车载着,表示有罪当死;受降者将棺材烧毁,以示赦免其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东征伐吴,初战获胜。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率领唐彬攻打吴国丹阳,攻下丹阳,擒获丹阳监盛纪。
B.王濬通晓战法,巧破吴军。王濬制造大筏和火炬顺利突破吴军在长江,上铁锁、铁锥构筑的防线,晋军得以长驱直人,直捣东吴。
C.王濬大败吴军,入城受降。三月,王濬进入石头城受降,亲自给孙皓解开绑绳,接受玉玺,焚烧棺材,并派人将孙皓押送都城。
D.王濬军功卓著,屡获封赏。王濬攻克东吴的丹杨、西陵、荆门等地,最终攻人石头城灭吴,于是被封为平东将军,受到皇帝犒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
(2)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