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寿朝百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B.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C.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D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和字都是出生不久父亲给起的。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平民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小题4】(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1 12:2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尝为尚书省令史。时有盗内藏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侩及藏吏,诬服者十一人。刑部议皆置极刑,肃执之曰:“盗无正赃,杀之冤。”金主怒。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张天纲曰:“吾为汝具奏辨析之。”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调新蔡令。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肃至,命树畜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濒淮民有窜入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间有归者,颇艰于衣食,时出怨言曰:“不如渡淮”。告者以谋叛论,肃曰:“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难往也,口虽言而心无实,准律当杖八十。”奏可。继擢户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世祖居潜邸以肃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三策,遂降钞五十万贯。二年,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未几,兼商议中书省事。三年,致仕,给半俸。四年,卒,年七十六。肃性舒缓,有执守。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B.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C.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D.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侩,原指牙齿咬合,引申为买卖双方居中说合的经纪人,又称牙子、市侩。
B.潜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称“东宫”。
C.楮币,元代发行的纸币,因用楮树皮造成的纸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纸币。
D.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肃公正执法,敢于坚持己见。他任尚书省令史时反对杀掉无辜者,任新蔡县令时反对杀掉偶发抱怨者;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关人等得以保全。
B.刘肃体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此事。
C.刘肃治才出众,善于化解难题。任邢州安抚使时,公私均得以获利;任真定宣抚使时,化解了换钞难题;任左三部尚书时,参议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
D.刘肃生荣死哀,受到朝廷优待。他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退休前任朝廷重臣,退休后还依然享受俸禄,死后多次受朝廷追赠,而且获得美好的谥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
(2)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②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 啬夫:农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祐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少袭爵,好学博闻。魏明帝初为平原侯,曾为文学。及即位,累迁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
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曹爽专权,宣帝称疾,曾亦病。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假节。将之镇,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曾盛为宾主,备太牢之馔。侍从吏驱,莫不醉饱。帝既出,又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
武帝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久之,以本官领司徒。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曰“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其进太宰,侍中如故。朝会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故事。”
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一岁如此者不过再三焉。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都官从事刘享尝奏曾华侈,以铜钩绂纼车,莹牛蹄角。后曾辟享为掾,或劝勿应。享谓至公之体,不以私憾,遂应辟。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罚。其外宽内忌,亦此类也。司空贾充权人主,曾卑充而附之。及充与庾纯因酒相竞,曾议党充而抑纯,以此为正直所非。
咸宁四年,时年八十。
(节选自《晋书·何曾传》)
【注】①纼(zhèn):穿在牛鼻子上的备牵引的绳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帝称疾,曾亦病 谢:感激,感谢
B.帝既出,又其子劭 过:拜访,探访
C.武帝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 践阼:指君王即位
D.司空贾充权人主 拟:比,比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节”本指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任务完成后,节会被收回。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加假节的称号。
B.“太牢”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猪三牲俱备。若只有猪、羊,没有牛,则称为“少牢”。
C.“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艾、知命,六十岁为耆、花甲。
D.“薨”是古人对皇帝﹑太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古代士大夫的死一般叫“卒”,士人的死叫“不禄”,庶人的死一般则称之为“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曾不惧权势,敢于直言。对于朝野畏惧的抚军校事尹模,只有他敢上奏弹劾其恃宠作威;他不但在文帝面前质问阮籍服丧不守礼制,还进谏文帝将阮籍放逐边疆。
B.何曾位居要职,受武帝器重。他赴任镇北将军时,武帝派人为之送行数十里;他以年老为由请求辞职时,武帝允许他朝会时可佩剑、穿鞋、乘车上殿。
C.何曾遵守礼法,家风谨严。他从小到大不好声色,与妻子相敬如宾;他训诫儿子,在客人拜访时要端正仪容。
D.何曾心胸狭窄,逢迎权贵。下属刘享曾奏报他奢华,他挟私报复,常因小事对刘享施以杖罚;他低三下四地依附于权臣贾充,当贾充与人争执时,他偏袒贾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2)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彬州由是无祸。

【小题1】下列对“甲”字的意义和用法的比较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晞一营大噪,尽甲。 ②甲者出,太尉笑且入③杀一老卒,何甲也?
④甲者愕 ⑤皆解甲,散还火伍中。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⑤不同于其他B.①②③句相同,④⑤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⑤不同于其他D.①③④句相同,②⑤句不同
【小题2】“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一句正确的译文是 (    )
A.太尉布置士卒捕捉了(那)十七人,都砍下头来,(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之外。
B.太尉的列卒捕捉了(那)十七人,都砍下头来,把鲜血浇在长矛上,人头埋在市门之外。
C.太尉布置从士卒中捉了十七个人,全砍下头来,(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之外。
D.太尉从列卒中取了十七个人,全砍下头来,把鲜血浇在长矛上,人头埋在市门之外。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  )
①郭晞的士卒驻扎邠州,暴横异常,人民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而官吏畏葸,不敢过问。
②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的功勋大,地位高,自己又属他管制,有所顾忌,心中忧虑却不敢说。
③郭晞倚仗汾阳王的权势,纵容士卒胡作非为,侵扰和祸害百姓,无人敢过问。
④段太尉为救百姓,自告奋勇代理邠州都虞候,并严厉惩治了祸害百姓的士卒。
⑤段太尉冒死去军营告诫士卒,并只身留宿于彼,次日郭晞与段太尉一同去白孝德处,白孝德向郭晞道歉,说自己无能。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帝嘉叹,悉付所司。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啙窳:zìyǔ,疏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适:恰好B.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科:分派
C.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毕:全,都D.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殚:竭,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窃为大王不取也
B.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慧褒始舍于其址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以其无礼于晋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治十七年,李东阳奉命祭祀阙里庙返回后,给皇帝上疏报告途中见闻的严重灾情,对时局可能发生变故表示深深的忧虑。
B.李东阳在报告灾情的同时,也慨叹自己以前未能深入如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认为各级官府都有包庇犯罪,蒙蔽朝廷的弊端。
C.李东阳路上调查问询,发现朝廷人浮于事、租税太多,大兴土木,导致国家财力亏空;权贵豪族、皇亲国戚、内廷官员争相危害百姓,非常严重。
D.李东阳认为国家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皇上受到官员的蒙蔽,请求皇上言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北地啙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4分)
(2)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