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鞭贾
【唐】柳宗元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墨而无文;掐之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云者。”余乃召僮爚汤以之,则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夫以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掐之爪,而不得其所穷灭:陷没
B.余乃召僮爚汤以之濯:冲洗
C.则然枯,苍然白遫:同“速”,极快速
D.其分则善当:恰好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五百,小怒伏而笑
B.吾爱黄而泽视内则空空然
C.则遬然枯,苍白富者不悦,犹持之三年
D.举翲然若挥虚焉掐灭爪,而不得其所穷
【小题3】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A.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翻译:看他握住(鞭子),就(握得)歪斜不直。
B.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翻译:你怎么在市集上买这鞭子却不可惜那五万啊?
C.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翻译:原来的黄色是用栀子染的,光泽是上了蜡。
D.余曷不至于公卿?翻译: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公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0 03:0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集贤校理丁君墓表(节选)

欧阳修

君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其为人外和怡而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于友悌。兄亡,服丧三年,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

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未尝走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其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下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①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余拒战,杀六七十人,既败,亦走。

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于广州,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者一人,斩之。

贼既平,天子以君尝请兵不得,又能拒战杀贼,故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已而知其贤,复召用。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卒,享年五十有八。

君之平生,履忧患而遭困厄,处之安然,未尝见戚戚之色。其于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于其心,然知君之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于斯者,不能无恨也。于是相与论著君之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于后世,庶几以慰其思焉。

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注)①智高,指北宋中期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走公卿   谒:拜见
B.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    偃:训练
C.九请,不报   凡:一共
D.又尝得贼者一人 觇:窥探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为人外和怡内谨立    履忧患遭困厄
B.淡然不势利动其心 天子君尝请兵不得
C.处之安 知君之贤
D.未尝见戚戚色  于是相与论著君大节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决精明,赋役有法
审理断案精明,(分派)赋税徭役很得法度
B.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
而丁君也用治理剡县的方法来治理诸暨
C.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
自从朝廷削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权,国家东南也就没有什么叛乱发生了
D.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
因此这些州郡的守备并不需要城墙,这些地区的戍卫也不需要士兵
【小题4】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君早年丧父,他对兄长的感情如同对父亲的感情。
B.无论是剡县还是诸暨,百姓对丁君都既敬畏又信服。
C.丁君对智高的反叛早有预见,只因援军不得而未果。
D.平叛之后,天子因赞许丁君的表现,对他处罚较轻。
【小题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伯行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陈鹏年以苏州知府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不应。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伯行寻乞病,上不许。鹏翮请责前任巡抚于准及思恭偿十六万,馀以官俸役食抵补。上曰:“江南亏空钱粮,非官吏侵蚀。朕南巡时,督抚肆意挪用而不敢言。若责新任官补偿,朕心实有不忍。”命察明南巡时用款具奏。伯行又疏奏各府州县无著钱粮十万八千,上命并予豁免。
噶礼贪横,伯行与之迕。五十年,江南乡试副考官赵晋交通关节,榜发,士论哗然,舆财神入学宫。伯行疏上其事,正考官左必蕃亦以实闻,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按治,伯行与噶礼会鞫,得举人吴泌、程光奎通贿状,词连噶礼。伯行请解噶礼任付严审,噶礼不自安,亦摭伯行七罪讦奏。上命俱解任,鹏翮等寻奏晋与泌、光奎通贿俱实,拟罪如律;噶礼交通事诬,伯行应夺官。上曰:“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噶礼才虽有馀而喜生事,无清正名。此议是非颠倒,命九卿、詹事、科道再议。”明日,召九卿等谕曰:“伯行居官清廉,噶礼操守朕不能信。若无伯行,则江南必受其朘削几半矣。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遂夺噶礼官,命伯行复任。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於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尽发濂、洛、关、闽诸大儒之书,口诵手抄者七年。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曰敬庵。
-------(《清史稿》卷二六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B.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C.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D.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
B.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
C.“署”在文章中意思为代理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调”的意思为调动、调任。“改”的意思为“改任”。
D.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贿赂。张伯行和正考官左必蕃上疏奏明这件事,并请求解除噶礼的职务。
B.张伯行任江苏巡抚时,因布政司库存亏空,代理布政使职务的陈鹏年建议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亲自上疏奏明此事。
C.张伯行,康熙二十四年进士,他学宗“程朱”,积极传播程朱理学;他居官清正廉明,深得康熙皇帝称赞。
D.因江南乡试一事,噶礼和张伯行均被解职。而康熙帝认为伯行居官清正廉洁,噶礼的操行我不能相信,于是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
(2)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赵方之子。少与兄范俱有志事功,方器之,聘郑清之、全子才为之师。每闻警报,葵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葵时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赍。”军心赖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嘉定十年,金兵犯襄阳,围枣阳。方帅范、葵往战,败走之。十三年方遣葵及都统扈再兴攻金人至高头。高头,金人必守之处也,出劲兵拒战,葵率先锋奋击,再兴继进歼之。翼日,葵麾军进击,金兵亦大出合战,葵大破之。十四年,金人犯蕲州,葵帅精骑赴敌,再兴从之,大捷,斩首万余。金人闭门不出。范曰:“金人必复谋夜战以幸胜。”乃预备大鼓,令军中闻叠鼓声始动。未几,金兵稍下山,范叠鼓麾军突斗,葵继进,复相持至夜分。范、葵急会将校,选死士数千,黎明四面奋击,唤声撼山谷。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拔所掠子女万余。后方卒,嘉定十五年,起复直秘阁、通判庐州,进大理司直、淮西安抚参议官。

十七年,淮东制置使许国葵议兵。葵至曰:“君侯欲图贼,而坐贼阱中,悔已无及,惟有重帐前置兵,犹足制之尔。”国曰:“兵不能集,集不能精,奈何?”曰:“葵请视两路之兵,别其精锐,君侯留三万帐前,贼不敢动矣。”国曰:“不若集淮兵来阅,而君董之,既足示众,亦可选锐。”葵曰:“有兵之郡,必当冲要也,守将岂可空壁以从制置使命耶?必匿其强壮,遣老弱以备数。”国不听,卒败。

绍定二年,葵母疾,谒告省侍不得,刲股杂药以寄之。母卒,葵求解官,不许,不得已,卒哭复视事。方是时,李全造舟益急,葵复致书史弥远,又言于朝。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已而,全攻扬州东门,葵亲出搏战,数战皆捷。

绍定六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咸淳元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赠太傅,忠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B.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C.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D.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葵,字南仲”。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明清时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做官),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赵葵被起复属于后者。
C.檄,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的文书,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之一。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或贬抑的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葵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其机警灵敏。有一次他父亲奖赏部属不当,引起军队骚乱时,他急中生智,一句话化解危机,稳定了军心。
B.赵葵是一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的将领。嘉定十三年、十四年,当金兵进犯时,赵葵都率先带领士兵奋勇出击,并大败金兵。
C.赵葵有军事谋略。淮东制置使许国邀请赵奎商议对付贼寇的办法,赵葵分析军情精准,设计应敌方略,然而许国不用其谋,大败。
D.赵葵有孝心。赵葵的母亲患病,他请假探视未被批准,于是,他割下大腿的肉杂入药中寄送给母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级,拔所掠子女万余。
(2)有兵之郡,必当冲要也,守将岂可空壁以从制置使命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贵张顺传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漏”是古代计时之器,指报时漏斗里的滴水。“下三刻”是指古代一个时辰分为上、中、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用铁索连起的杙船)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宋史·忠义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其骁勇 凭借
B. 登舟 等到
C. 以死战 拒绝
D. 众皆易 退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浮尸溯流上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黥之
B. 素诸将所服 嬴闻如姬父人所杀
C. 三舟联为一舫 勇气闻于诸侯
D. 有过被挞者 公子自骄而攻之
【小题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分别表现张贵“智”“勇”的一组是( )
A. 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B. 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 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C. 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 乃举炮鼓噪发舟
D. 使持蜡书赴郢求援 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顺外号“矮张”,张贵外号“竹园张”,他们智勇双全,带领一支三千人的义军敢死队,从水道乘舟进攻元兵大营,援赴襄阳。
B. 元军防守严密,连锁数十里,鱼虾不度,但义军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并即“还报”,义军的机警、顽强等品质生动地体现出来。
C. 张贵抵达襄阳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竭力留下他共同守卫襄阳。不久襄阳平定,张贵告别文焕向东而下,凭借自己的勇猛返回到郢。
D. 本文在写作艺术上颇具特色,作者按战事发展顺序,详略有致地叙写,文字简洁、流畅而生动,极富表现力。
【小题5】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
(2)、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3)、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涛年四十,始为都主簿、上计橡。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晚与尚书和迫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咸熙初,封新沓子,转相国左长史,典統别营。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装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冀州俗薄,无相推殼。涛甄拔隐屈,搜访賢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入为侍中,迁尚书。以母老辞职,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茵褥。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涛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称之日:“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日:“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脚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禄賜俸秩,散之亲故。太康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诏赐衣服钱器等,以供丧事,策赠司徒,祭以太牢。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山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B.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都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铸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C.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D.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与卢钦论兵/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年幼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年少而无父称“孤”,年老而无子称“独”。
B.辟:指皇帝聘用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或者地方去任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C.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都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D.赠:也叫封赠、赠谥,古代朝廷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追赠爵位或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性格孤介不十分合群,但与钟会、裴秀关系很好,钟会与裴秀二人居势争权,他公平自处,使他们各得其所,都对山涛没有怨恨。
B.山涛善于举贤任能,冀州的风俗鄙薄,没有互相推举的风气,山涛通过各种方式表彰或任命了三十多人,这些人在当时都有名声。
C.山涛为人孝顺,母亲上了年纪他便一心想要回家,多次上疏都不被允许,但是皇帝因为他为官清廉没有能力供养老母,赐给日用品。
D.山涛为官有道,担任选官十多年,每出现官缺就先把候选人粗拟出来,等到皇帝有了任用倾向,再明白上报,一切都以皇帝意愿为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
(2)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祷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