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振,字伯起,饶州乐平人。少有轶材,入太学,一时名辈多从之游。徽宗幸学,以诸生右职除官。提举京西常平,入为膳部员外郎、监察御史、辟雍国子司业、左司员外郎兼太子舍人。始至,即言:“古者大祭礼登俊受爵,必以上嗣,既《礼经》所载,且元丰彝典具存。昨天子展事明堂,而殿下不预,非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太子矍然日:“宫僚初无及此者。”由是特加奖异。方腊起,振谓王黼宜乘此时建革天下弊事,以上当天意,下顺人心。黼不怿,曰:“上且疑黼挟寇,奈何?”振知黼忌其言,趋而出,然太子荐之甚力,遂擢给事中。黼白振资浅,且雅长书命,请以为中书舍人。侍郎冯熙载出知亳州黼怨熙载欲振诋以丑语振不肯黼使言者劾为党罢提举冲佑观居三年复还故官靖康元年,进吏部侍郎。时金兵至河北,振请纠诸道兵掎角击之,曰:“彼猖獗如此,陛下尚欲守和议,而不使之少有惩艾乎?”上嗟味其言,而牵于外廷,不能用。拜开封尹。故时,大辟有情可矜,多奏取原贷;崇宁以来,议者谓辇毂先弹压,率便文杀之。振请复旧制。诏捕亡命卒,得数千人,振请以隶步军而除其罪。步军司欲论如法,振曰:“方多事之际,而一日杀数千人,必大骇观听。”乃尽释之。改刑部侍郎。金骑在郊,邀车驾出城,振为何栗言:“宜思所以折之之策。”栗不从。未几,及于难,年五十七。金人去,从子庭访得其首归葬之。高宗即位,进秩七等,仍官其子及亲属三人,又赠端明殿学士。端平初,曾孙东请谥,赐谥刚愍。
(节选自《宋史·程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冯熙载出知亳州/黼怨熙载/欲振诋以丑语/振不肯/黼使言者劾为党/罢提举/冲佑观居三年,复还故官/
B.侍郎冯熙载出知亳州/黼怨熙载/欲振诋以丑语/振不肯/黼使言者劾为党/罢提举冲佑观/居三年,复还故官/
C.侍郎冯熙载出知亳州/黼怨/熙载欲振诋以丑语/振不肯/黼使言者劾为党/罢提举/冲佑观居三年,复还故官/
D.侍郎冯熙载出知亳州/黼怨/熙载欲振诋以丑语/振不肯/黼使言者劾为党/罢提举冲佑观/居三年,复还故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任务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B.“太子舍人”是古代官名,多选用德行高尚之人,目的是让其陪伴在太子身边,以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C.“大辟”,古代五刑之一,最初指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之后泛指一切死刑。
D.“谥”即“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臣僚等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的一个称号,只褒不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振年少时就才能出众,他在太学中时,许多名流主动和他交往,徽宗亲临太学时,让他担任了太学生中的高职。
B.程振大胆敢言,他建议王黼说应该趁着方腊起义的时候改革天下的弊端,结果得罪了王黼,在王黼的奏请下,他由给事中改任中书舍人。
C.程振为官崇尚宽赦,对于诏命追捕到的数千逃跑兵卒,他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把他们整编到步兵中而解除他们的罪名,最后这些逃兵被全部释放。
D.程振为人深谋远虑,金兵邀请皇帝车驾出城,程振建议何栗要想出对付金兵的计策,何栗不听,不久,程振遭难,时年五十七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天子展事明堂,而殿下不预,非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
(2)彼猖獗如此,陛下尚欲守和议,而不使之少有惩艾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2 12:2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雄字木兰,河南东垣人也。雄少敢勇,膂力绝人,工骑射,有将率材略。及魏孝武西迁,雄便慷慨有立功之志。大统初,遂与其属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间,众至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共为掎角。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徒众日盛,州县不能御之。东魏洛州刺史韩贤以状闻,邺乃遣其军司慕容绍宗率兵与贤合势讨雄。战数十合,雄兵略尽,兄及妻子皆为贤所获,将以为戮。乃遣人告雄曰:“若雄至,皆免之。”雄与其所亲谋曰:“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于是,遂诣贤军,即随贤还洛。乃潜引贤党,谋欲袭之。事泄,遁免。
时太祖在弘农,雄至上谒。太祖嘉之,封武阳县侯,邑八百户。遣雄还乡里,更图进取。雄乃招集义众,进逼洛州。东魏洛州刺史元湛委州奔河阳,其长史孟彦举城款附。俄而领军独孤信大军继至,雄遂从信入洛阳。时东魏将侯景等围蓼坞,雄击走之。又从太祖战于河桥。军还,仍镇洛西。
东魏东雍州刺史郭叔略与雄接境,颇为边患。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遣都督韩仕于略城东,服东魏人衣服,诈若自河阳叛投关西者。略出驰之,雄自后射之,再发咸中,遂斩略首。除河南尹,进爵为公。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孝闵帝践阼,进爵新义郡公,增邑通前三千八百户,赐姓宇文氏。世宗二年,除使持节、都督、中徐虞洛四州诸军事、中州刺史。雄久在边,具知敌人虚实。每率众深入,不避艰难。前后经四十五战,虽时有胜负,而雄志气益壮。东魏深惮之。天和三年,卒于镇。赠大将军。谥曰威。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B.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C.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D.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名,以示谦虚与礼貌。
B.太祖:与文中大统称呼一样叫做庙号,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公:古代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谥: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雄有立功的志向。他在孝武西迁的时候率领属下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之内就达一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形成犄角之势。
B.韩雄为人有担当。在他与韩贤交战时,兄长和妻子、儿女都被韩贤捕获,即将被杀掉,韩雄主动前往敌军中营救亲人。
C.韩雄在军事上很有才干。他派都督韩仕穿上东魏人的服装,假称从河阳叛变,使得郭叔略骑马出城,乘机杀死了郭叔略。
D.韩雄深受太祖赏识。韩雄拜谒太祖后被封为武阳县侯,并被派遣返回故乡图谋大举动,后又随从太祖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徒众日盛,州县不能御之。
(2)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任伯雨列传》)
(注)①纲舟: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多盗,然未尝有获者 苦:苦于
B.时徽宗初政,纳用论   谠:正直
C.若而不诛     贷:推卸
D.俾给事中     权:担任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B.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C.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D.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伯雨自幼与众不同,做雍丘县县令时,爱民如子,大力整顿漕运,使其境内不再受盗贼之害。
B.任伯雨担任左正言时,上书徽宗,揭发章惇有篡位的野心。而据北使之说,辽主曾对章惇屡次称善。
C.任伯雨多次谏言,大臣很畏惧他,皇帝也告诉他不说或少说,后因党事被革职,又被迫迁往昌化。
D.任伯雨对朝廷忠心耿耿,徽宗曾经重用他,他死后高宗诏赠他为龙图阁,加赠谏议大夫。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
(2)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 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B.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C.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D.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学究”是科举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B.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D.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子羽,字彦修,资政殿学士韐之长子也。宣和末,韐守真定,子羽辟从。会金人入,父子相誓死守,金人不能拔而去,由是知名。建炎三年,大将范琼拥强兵江西,召之弗来,来又不肯释兵。知枢密院事张浚,与子羽密谋诛之。一日,命张俊以千兵渡江,若备他盗者,使皆甲而来。因召(张)俊、琼及刘光世赴都堂议事,为设饮食,食已,诸公相顾未发。子羽坐庑下,恐琼觉,取黄纸趋前,举以麾琼曰:“有救,将军可诣大理置对。”琼愕不知所为,子羽顾左右拥置舆中,卫以俊兵,送狱。光世出抚其众,且曰:“所诛止琼尔,汝等固天子自将之兵也。”众皆投刃曰:“诺。”顷刻而定。浚以此奇其材。浚宣抚川、陕,辟子羽参议军事。与金人遇,战不利。金人乘胜而前,宣抚司退保兴州,人情大震。官属有建策徙治夔州者,子羽叱之曰:“孺子可斩也!宣司但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庶几犹或可以补前愆而赎后咎,奈何乃为此言乎?”浚然子羽言,而诸参佐无敢行者。子羽即自请奉命北出,复以单骑至秦州,召诸亡将分兵悉守诸险塞。金人知有备,引去。新除川、陕宣抚副使吴玠,始为裨将,未知名。子羽独奇之,言于浚,浚与语大悦,使尽护诸将。金人入寇,子羽建议清野,淮东之人,皆徙镇江,抚以恩信,虽兵民杂居,无敢相侵者。既而金人不至,浚问子羽,子羽曰:“异时金人入寇,飘忽如风雨,今久迟回,必有他意。”未几,果遣使议和。绍兴十六年,卒。吏部郎朱松以子熹托子羽,子羽与弟子翬笃教之,异时卒为大儒云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司但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
B.宣司但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
C.宣司但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
D.宣司但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政殿学士,资政殿为宋代皇宫藏书和理政之所,设大学士一职,以备咨询国政。
B.大理,即大理寺,宋代中央最高司法机关之一,负责审问、判决各地奏报的案件。
C.裨将,初指副将,相对主将而言,并非正式的军衔,后成为武官阶品中的职位称呼。
D.绍兴,指当时南宋行都,当初宋高宗逃到越州,认为“绍祚中兴”,故将越州更名为绍兴。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子羽舍身卫国,勇敢无畏。他与父亲誓死守卫真定,逼迫金人退兵,在诸参佐畏惧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单骑出行召集逃散将士,排兵布阵,成功解除险情。
B.刘子羽谋划严谨,做事果断。针对范琼拥兵自重,他与张浚悄悄谋划,进行周密部署,在都堂亲自执行抓捕范琼的行动,整个过程干脆利落。
C.刘子羽临危不乱,策略得体。在金人入侵的时候,他建议坚壁清野,把淮东的百姓都迁到镇江,用恩信安抚,虽军民混居一起,但互不侵犯。
D.刘子羽知人善任,料事如神。吴玠不出名的时候,他就对吴玠赏识有加,并委以总领各将领的重任,他还准确地预见金人议和的意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愕不知所为,子羽顾左右拥置舆中,卫以俊兵,送狱。
(2)吏部郎朱松以子熹托子羽,子羽与弟子翬笃教之,异时卒为大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