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认为……不一般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指出过错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5 05:15: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好问,字舜徒,侍讲希哲子也.以荫补官。崇宁初,治党事,好问以元佑子弟坐废。

后两监东岳庙。时蔡卞为帅,欲扳附善类,待好问特异.好问以礼自持,卞不得亲.靖康元年,以荐召为左司谏。钦宗谕之曰:“卿元佑子孙,朕特用卿,令天下知朕意所向.”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好问言:“陛下宵衣肝食,有求治之意;发号施令,有求治之言.逮今半栽, 治效途越,良由左右前后,不能推广德意,而陛下过于容养.臣恐淳厚之德,变为颓靡,且今 不尽革京、贯等所为,大平无由可致。”钦宗乡纳。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 尤者以厉其余。每奏对,帝虽当食,辄使毕其说。

时金人既退,大臣不复顾虑,武备益弛.好问言:“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必倾国复 来,御敌之备当速讲求.今边审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 及边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讲解。金人佯许而攻略自如,诸将以和议故,皆闭壁不出. 好问言:“彼名和而实攻,朝廷不谋进兵遣将,何也?请亟集沧、滑、邢、相之戍,以遏奔 冲,而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疏上不省.

金人陷真定上下震骇廷臣狐疑相顾犹以和议为辞好问率台属劾大臣畏懦误国出好问 知袁州既而金人薄都城进兵部尚书都城失守金人应张邦昌以好问为审务官.邦昌入居都 省,好问曰:“相公真欲立邪,抑姑塞敌意而徐为之图尔? ”邦昌曰:“是何言也? ”好问 曰:“女真既去,能保如今日乎?大元帅在外,元佑皇太后在内,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 祸为福.”「以好问摄门下省。好问既系衔.仍行旧职.时百司文移,必去年号,独好问所行 文书,称“靖康二年”。

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除尚书右丞。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避地,卒于桂州.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陷真定/上下震骇/廷臣狐疑相顾/犹以和议为辞/好问率台属劾大臣/畏懦误国/出好问知袁州/既而金人薄都城/进兵部尚书/都城失守/金人立/张邦昌/以好问为事务官
B.金人陷真定/上下震骇/廷臣狐疑/相顾犹以和议为辞/好问率台属劾大臣畏懦误国/出好问知袁州/既而金人薄都城/进兵部尚书/都城失守/金人立/张邦昌/以好问为事务官
C.金人陷真定/上下震骇/廷臣狐疑/相顾犹以和议为辞/好问率台属劾大臣/畏懦误国/出好问知袁州/既而金人薄都城/进兵部尚书/都城失守/金人立张邦昌/以好问为事务官
D.金人陷真定/上下震骇/廷臣狐疑相顾/犹以和议为辞/好问率台属劾大臣畏懦误国/出好问知袁州/既而金人薄都城/进兵部尚书/都城失守/金人立张邦昌/以好问为事务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佑,宋哲宗年号。元祐年间由反对新政之旧党当政,故以此来代指旧党及其成员。
B.内禅,禅让制的一种,其中传位给同姓继承人称“内禅”,禅位于外姓为“外禅”。
C.行在所,也称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或地方长官巡行所到之地。
D.荫补,又可称为任子、门荫、恩荫、世赏,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的一种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好问不慕权贵。时蔡卞任主帅,想要攀附有德行的人士,但是吕好问以礼自持,蔡卞无法和他亲近
B.吕好问德高望重。他奏对之时,即使是吃饭时间,皇帝也会让他说完意见;他替太后写信,被皇帝慰劳,并称赞他保全宗庙的贡献大。
C.吕好问忠毅勇敢。金兵撤退时、群臣放松.警惕,他建议尽快严阵以待;边境告急时,大臣慌乱,他建议召集军队保卫京城。
D.吕好问耿介刚直。他不畏强权,上疏弹劾蔡京、童贯等奸人朋党;都城失守,在金
人权力下,他坚持使用宋朝年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边事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
(2)“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祸为福。”以好问摄门下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蔡齐以为天下奇才。茂才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西夏赵元昊且叛,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为不可胜以待之。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上善其策而不果行。后出师,元昊降。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代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滁州。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先横赋四十万,又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英宗崩,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终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尖石行新法,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诘安石:“累朝之令典,旦夕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而方平求去。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毋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B.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C.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D.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推荐,推举。“举”和“察”相配合,构成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即察举制。“茂才”与“孝廉”都是察举的科目。
B.修起居注:宋代官职名,主要负责记录皇帝言行,并将其整理编辑为《起居注》。《起居注》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山陵费:原文指英宗去世后的安葬费用,语出“山陵崩”。《礼记•曲礼》中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
D.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文中张方平的谥号“文定”、欧阳修的谥号“文忠”都是官谥,而陶渊明的谥号“靖节”则属于私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年少才高。张方平少年时聪敏绝顶,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向别人借三史读,十来天就归还,并直言自己已经详细了解了。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
B.张方平大胆进谏。面对西夏赵元昊的叛乱和西部边境的战事,张方平大胆进谏,先后向朝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献上计策、谋略,均得到皇帝的称赞,并全部采纳。
C.张方平博闻强识。张方平以修起居注的身份出使契丹,期间得到契丹王的赞美和奖赏。回国后代理开封知府,府中杂事全靠默记然后审判发落,没有一点差错。
D.张方平慷慨耿介。张方平遗言不要谥号,后苏辙替他请了谥号。他退休后,评论时事仍尖锐犀利,尤其是对于用兵、判案等事,反复辩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滁州。
(2)诘安石:“累朝之令典,旦夕削除之,其意安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②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③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候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B.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C.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D.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指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全境。“河南”则是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
B.汉代宾主之间,一般以东向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南向的座位,再次分别是北向和西向的座位。“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就是坐东向西。
C.“若入前为寿”的“寿”指的是在席间向尊长敬酒或赠送礼物﹐并祝其长寿。文中的“寿”是祝酒的意思。
D.“参乘”亦作“骖乘”,是车上的陪乘保卫人员。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间,右边就是“参乘”。
【小题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范增蓄意杀死刘邦,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于是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
B.邦向项羽称臣谢罪坦诚以待,将欲王关中的谣言予以澄清,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
C.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其性格特征,如在“樊哙闯帐”一节,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D.司马迁认为,项羽居功自傲,逞匹夫之勇而不向古代君王学习,欲凭武力管理天下,致使霸业不存,死不觉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史书以言曰  因:根据
B.枢曰 谢:道歉
C.宁乡人 负:对不起
D.以备不 虞:忧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
B.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认为冷世光是个危险人物,最终冷世光被罢免。
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2)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镐幼好学,博贯经史。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

江南平,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历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虞部郎中,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预修《册府元龟》,改司封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

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三年,又置本阁学士,迁镐工部侍郎,充其职。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进秩礼部侍郎。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B.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C.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D.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授给、给予官职。古代表授予官职的常见词语还有:拜、征、辟、陟、署等。
B.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C.大中祥符,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春秋》,“五经”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镐学识广博。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兄长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定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