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鼎联句诗序
韩愈
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轩辕弥明自衡下来,旧与刘师服进士衡湘中相识,将过太白,知师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能诗声,夜与刘说诗。弥明在其侧,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喜视之若无人。
弥明忽轩衣张眉,指炉中石鼎,谓喜曰:“子云能诗,能与我赋此乎?”刘见其老,颇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闻此说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次传于喜。喜踊跃,即缀其下云云。道士哑然笑曰:“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墙坐,谓刘曰:“吾不解世俗书,子为我书。”因高吟曰:“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初不似经意,诗旨有似讥喜。二子相顾惭骇,欲以多穷之,即又为而传之喜,喜思益苦,务欲压道土,每营度欲出口吻,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也。毕,即传道士,道土高踞大唱曰:“刘把笔,吾诗云云。”刘与侯皆已赋十余韵,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道士谓刘曰:“把笔来,吾与汝就之。”即又唱出四十字,为八句。谓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齐应曰:“就矣。”道士曰子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二子大惧,皆起,立床下,拜曰:“先生称‘吾不解人间书’,敢问解何书?请闻此而已。”道士寂然若无闻也,累问不应。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
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斯须,曙鼓动冬冬,二子亦困,遂坐睡。及觉,日已上,惊顾觅道士,不见。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士曰/子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
B.道士曰/子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
C.道士曰/子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
D.道士曰/子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句”是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旧传最早的联句为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红楼梦》第七十二回林黛玉与史湘云在凹晶馆写诗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B.“诗序”相当于诗歌的前言,往往交代这首诗写作的缘起、经过、目的等,也有作者借题发挥表达某种情感或阐发某种见解的,《桃花园序》《兰亭集序》都有诗序的性质。
C.“床”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有坐卧的器具、安放器物的座架、井上的围栏等多项意思,本文指的是卧具,用途和今天的床相同。
D.“拜”是古代的一种礼节,与古代起居方式有关,宋代以前的古人多正坐,行拜礼必正坐。因行礼姿势不同或行礼次数差异,拜礼有不同的名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
A.本文虽为诗序,但人物刻画形象生动,多处用对比抑扬的手法,情节起伏,轩辕弥明相貌奇古而又满腹才华、行止无踪的形象又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
B.轩辕弥明写诗刻画石鼎像龙头一样短小臃肿,像猪一样大腹便便,有意无意间讽刺了某些腹内空虚却炫耀才能的人。
C.联诗过程中,侯喜与刘师服感觉受到讽刺,想写出更多诗句来压倒轩辕弥明,但二人搜肠刮肚却最终写不下去了,窘态百出,刘师服替二人把诗作完。
D.轩辕弥明相貌丑陋,但神态豪迈,侯喜对他不屑一顾,刘师服也只是因为他年老而表面上尊敬他,听到轩辕弥明指鼎作诗的建议,高兴地接受了,想趁机奚落一下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此说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次传于喜。喜踊跃,即缀其下云云。
(2)每营度欲出口吻,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7 11:5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予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住。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竖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

(注)①脩絜:高尚纯洁。②守城;当依《汉书·张冯汲郑传》作“守成”,保护已成的事业。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B.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C.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D.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纳贡赋与服役。
B.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帝王死称驾崩,也叫驾薨。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晋朝以后,持节还成为一种官名。
D.燕见,和朝见相对而言,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可指公余会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假传圣旨,被贬为荥阳令。河南郡发生严重水旱灾害,百姓受灾严重,汲黯未经请示,就凭所持符节下令发放了郡中官仓的储粮来赈济当地灾民。
B.汲黯性格倨傲,注重志气节操。他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会当面顶撞别人,并多次触犯皇帝的面子直言劝谏,还与同是因为犯颜直谏而被贬的官员交好。
C.皇上赏识汲黯,对他格外礼遇。武帝认为汲黯是社稷之臣,曾专门征召他任中大夫,即使汲黯生病请假将满三个月,武帝也多次恩准他在家休假养病。
D.汲黯严正刚直,皇上也很敬畏。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没有戴帽子,适逢汲黯启奏公事,皇上就赶忙躲避到武帐中,让近侍代为批准汲黯的奏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2)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甲字师文,淳熙二年进士,累官至度支郎中。使金,至燕山。自绍兴后,凡出疆遇忌,俱辞设宴,皆不得免,秦桧所定也。九月三日,金宴甲,以宣仁圣烈后忌,辞。还除工部侍郎。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利东安抚使。时蜀口出师败衄,金陷西和、成州,曦焚河池县。先是,曦已遣姚淮源献四州予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后军统制王铖、准备将赵观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曦又遣其弟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健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朝廷命吴总以杂学士知鄂州,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寻,安丙等诛曦。金进屯八里山,甲分兵进守诸关。潼川戍兵驻饶风以待之。金人知有备,引去。上念甲精忠,宝谟阁学士,踢衣带、鞍马。是岁,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嘱丙减汰兵卒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盖自杨辅召归,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明年,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首罢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嘉定七年,卒于官,年七十三,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理宗清惠。
(选自《宋史·刘甲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B.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C.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D.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部,古代官署,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属六部之一。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B.拜,授予官职,与之意思相近的还有除、授等。擢、拔、陟指升官,贬、谪、左迁指贬官,兼、摄、领、权、行、署则指兼任或代任官职。
C.“理宗”,庙号:我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文中“淳熙”“绍兴”“嘉定”也是庙号。
D.“清惠”,是刘甲去世后被赠的谥号。诸侯、大臣的谥号,一般是其死后由朝廷赐封;还有私谥,如陶渊明死后,他的朋友为他赠谥为“靖节先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甲遵守法规,严于律己。刘甲出使金国,有一天,金国设宴款待他,那日恰逢宣仁圣烈皇后的忌日,他谨遵规定,没有赴宴。
B.刘甲坚守正道,忠义可嘉。吴曦反叛后,想拉拢刘甲,先派部下威逼刘甲,后来又派弟弟诚邀见面,刘甲始终心系朝廷,不为所动。
C.刘甲沐浴皇恩,深得信任。皇上因他精诚忠信,授他宝谟阁学士之职,并赏赐财物;在处理西部事务方面,朝廷的很多意见由他决定。
D.刘甲治理地方,兴利除弊。在代理四川制度置司事期间,他不满当地的贿赂之风,废除了互送礼物的名目;他体恤民生,减轻百姓的田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
(2)以书问甲,又俾嘱丙减汰兵卒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封邑,即封地,古代国君赐给卿、大夫等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大夫,先秦诸侯国中的官职,位于士之下、卿之上,后来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D.四维,指礼、义、廉、耻等,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牙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终能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是为了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2)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元膺传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 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因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籓、裴垍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太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孟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 元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问,宰相不能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趫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无不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礼。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日岁旦不得省,为  恨:痛恨
B.既,帝逮问政事 谢:辞别
C.江西裴堪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  按:审查
D.宰相不能   夺: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元膺担任蕲州刺史,答应了囚徒的请求,不顾下属的劝阻,坚持让囚徒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大年初一。
B.吕元膺担任鄂岳观察使,曾经在夜间登城巡视,守城人因无法辨认,不许他登城。第二天,提拔守城人做了大将。
C.吕元膺担任东都留守时,打破惯例,免除了旗甲仪仗。尽管有人反对,皇帝却没有听从,并且罢免了华、汝、寿三州的守将。
D.吕元膺担任吏部侍郎时,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名望很高,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吕元膺形象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