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①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杖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日: “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 轨 率 兵 绝 瓠 芦 河 攻 大 镇 七 重 城 破之 进 爵 公 为 子 及 兄 子 授 上 柱 国 者 三 人 州 党 荣 之 号 所 居 为 乐 城 乡 三 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注① 赤牒:唐代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0 02:2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斛”,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C.“班剑”, 是有纹饰的剑的意思。“班”即“斑”。从文章里看,这里是提高了萧子良仪仗的规格。
D.“薨”, 古代称帝王、王侯的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的官死亦以此称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日驰猎南山下,以践蹂民田,捕至府。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擢閤门祗候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内殿崇班、麟州路缘边都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拜泽州刺史、知邠州。

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注:①代迁:指官员任满升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擢閤门祗候/
B.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擢閤门祗候/
C.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擢閤门祗候/
D.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擢閤门祗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西安的古称,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B.三班,宋代官职名,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以次递迁,最高可至节度使,与明清时的三班六房不同。
C.夏,北宋时期由党项族李元昊建立的政权,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与北宋、金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D.刺史,汉武帝设州刺史,督察郡国,巡视吏治。州相当于现在的省,所以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凯家庭富有,轻财好施。他倚仗先人功勋,多方结交宾客,每天驰猎南山下,结果践踏民田,被捕捉到官府。
B.王凯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他多次率兵与西夏军队作战,即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也能扭转局势,大获全胜。
C.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既善于安抚士兵,又能以身作则,因而作战时,士兵们都竭力为他效力。
D.王凯不辱圣命,化解夷患。他调任秦凤路,皇帝晓谕他番邦有入侵中原之心,他到任后,妥善处理,使番主恢复进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
⑵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 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
B.且言搜集之道甚 备:齐全
C.所欲著书皆未 就:靠近
D.先生于伯思,皆高才酒   耽:沉溺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先生奏”中的“善”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B.渔人甚
C.而学于师D.鱼虾而麋鹿
【小题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所给例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遇诸生贤者
A.客有吹洞箫者
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C.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    )
①与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朱竹君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B.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公、于文襄公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C.朱竹君喜好交游,朋友众多;为提携后进之士,常常称道他们的优点,掩饰他们的缺点。他时常在与朋友饮酒谈笑之间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写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小题6】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2)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始繇太学上舍释褐,为相州教授。因蔡攸荐,召除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 时三省大吏阶官视卿监者,立都司上,昌以名分未正,极论之。诏自今至朝请大夫止。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使,还为太府卿、户部侍郎,改开封尹,复为户部。昌本厚王黼,既而从蔡京,为黼所中,罢知德安府。又以乡人讼,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衡州。
钦宗立,吴敏用事,以昌猛厉径行为可助己,自散地授显谟阁直学士、知开德府,道拜兵部侍郎,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昌遇事奋然不顾,敢诛杀。敏度不为用,始惮之,引唐恪、徐处仁共政,独遗昌。
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下,经日不退,遇内侍辄杀之,府尹王时雍麾之不去。帝顾昌俾出谕旨,即相率听命。王时雍欲置东等狱,昌力言不可,乃止。
昌再尹京,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人不奠居。昌悉弹治正法,而纵博弈不之问,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昌旧名山,至是,帝谓其有周昌抗节之义,乃命之曰“昌”。
会金人再议和,割两河,须大臣报聘。诏耿南仲及昌往,昌言:“两河之人忠议勇劲,万一不从,必为所执,死不瞑目矣。傥和议不遂,臣当分遣官属,促勤王之师入卫。”许之。行次永安,与金将黏罕遇,其从者称閤门舍人,止昌彻伞,令用榜子赞名引见,昌不可,争辨移时,卒以客礼见。昌往河东,至绛,绛人闭壁拒之。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抉其目而脔之,年四十九。建炎四年,始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曰忠愍。(选自《宋史•聂昌传》,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B.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C.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D.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宋代在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始设教授,自此之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领”,在这里是兼任官职的意思,类似的词语还有“兼”“带”“摄”“劝”等。
D.“谥”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三省大员官阶与卿、监相同的人,都站在都司的上面,聂昌认为名分不正,极力争论。诏令从今以后立于都司之上者到朝请大夫为止。
B.聂昌本来与王黼感情很好,后来随从蔡京,因被王黼看重,罢去前职任德安知府;后又因为与同乡人发争诉讼,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
C.李纲被罢免后,太学生陈东及士大夫、庶民百姓十几万人,在皇宫外面跪伏着,整日不退,府尹王时雍没能力赶走人群。
D.聂昌前往河东,到了绛城,绛城人闭城拒其入内,于是聂昌手持诏令到了城下,用绳索攀登上城,最后被士兵杀死,并挖出他的眼睛切成碎块。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敏度不为用,始惮之,引唐恪、徐处仁共政,独遗昌。
(2)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仁宗患词赋致经术不明,初置明经科。岩叟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
熙宁中,韩琦留守北京,以为贤,辟管勾国子监。韩绛代琦复欲留用岩叟谢曰岩叟魏公之客不愿出他门也士君子称之后知定州安喜县有法吏罢居乡里导人为讼岩叟捕挞于市众皆竦然。定守吕公著叹曰:“此古良吏也。”
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时六察尚未言事,岩叟入台之明日,即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遂言役钱敛法太重,民力不胜,愿复差法如嘉祐时。又言河北榷盐法尚行,民受其弊,贫者不复食。
迁侍御史。两省正言久阙,岩叟上曰:“国朝仿近古之制,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今复虚而不除,臣所未谕。岂以为治道已清,而无事于言邪?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二者皆非臣所望于今日也。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正人进,则小人自消矣。
夏人数万侵定西之东、通远之北,坏七厓匙堡,掠居人。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种落大抵趣河外,三疏请乘此进堡砦,筑龛谷、胜如、相照、定西而东径陇诺城。朝议未一,或欲以七巉经毁之地,皆以与夏。岩叟力言不可与,彼计得行,后患未已。因请遣官谕熙帅,即以户部员外郎穆衍行视,筑定远以据要害。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皆岩叟之力。
明年,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左正议大夫。为文语省理该,深得制诰体。有《易》《诗》《春秋传》行于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绛代琦/复欲留用岩叟/谢曰/岩叟/魏公之客/不愿出他门也/士君子称/之后知定州安喜县/有法吏罢居乡里/导人为讼/岩叟捕挞于市/众皆竦然
B.韩绛代琦/复欲留用/岩叟谢曰/岩叟魏公之客/不愿出他门也/士君子称之/后知定州/安喜县有法吏罢居乡里/导人为讼/岩叟捕挞于市/众皆竦然
C.韩绛代琦/复欲留用岩叟/谢曰/岩叟/魏公之客/不愿出他门也/士君子称之/后知定州/安喜县有法吏罢居乡里/导人为讼岩叟/捕挞于市/众皆竦然
D.韩绛代琦/复欲留用/岩叟谢曰/岩叟/魏公之客/不愿出他门也/士君子称之/后知定州安喜县/有法吏罢居乡里/导人为讼/岩叟捕挞于市/众皆竦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科,宋朝科举考试的考试科目,是宋仁宗于进士、诸科外另设。应试者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B.社稷,“社”是指谷神,“稷”是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体,如奏疏;也可指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如注疏。
D.赠,在此处指赠官,赠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行为,意思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岩叟聪明颖慧,善于为文。他幼时识字,十八岁时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他为文“语省理该”,著作甚丰。
B.王岩叟才华出众,贤能忠诚。他因为有才能,被韩琦辟管勾国子监;韩绛试图留用他,他却以“不愿出他门”拒绝。
C.王岩叟善于进谏,为民请命。他做监察御史时上书谈论国家安危之计,并要求国家仿照近古之制增加谏官数目;另外,他对役钱聚敛之法和黄河以北一带实行的榷盐法持否定态度。
D.王岩叟眼光敏锐,有军事才能。他不同意将七巉经毁之地给予夏国,并请遣官谕熙帅,修筑定远城池,防御夏国侵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正人进,则小人自消矣。
(2)朝议未一,或欲以七巉经毁之地,皆以与夏。岩叟力言不可与,彼计得行,后患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