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斛”,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C.“班剑”, 是有纹饰的剑的意思。“班”即“斑”。从文章里看,这里是提高了萧子良仪仗的规格。
D.“薨”, 古代称帝王、王侯的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的官死亦以此称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7 09:5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乾,字乾邕,渤海蓚人也。乾少时任侠,数犯公法,长而修改,轻财重义,多所交游。魏领军元叉,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遇乾甚厚。起家拜员外散骑侍郎。

魏孝庄帝之居藩也,乾潜相托附。庄帝立,遥除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及尔朱荣入洛,乾见荣杀害人士,谓天下遂乱,乃率河北流人反于河、济之间。庄帝寻遣右仆射元罗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帝听乾解官归乡里荣死,乾驰赴洛阳,庄帝大喜。时尔朱徒党拥兵在外,庄帝以乾为金紫光禄大夫,令招集乡闾为表里形援。

太昌元年,高欢拥立平阳王为帝,是为魏孝武帝。武帝将贰于高欢,望乾为己用,会于华林园,宴罢,独留乾,谓之曰:“司空盖世忠良,今日复建殊效,相与虽则君臣,实亦义同兄弟,宜共立盟约以敦情契。”殷勤逼之。乾对曰:“臣世奉朝廷,遇荷殊宠,以身许国,何敢有贰。”乾虽有此对,然非其本心。事出仓卒,又不谓武帝便有异图,遂不固辞,而不启欢。及武帝置部曲,乾乃私谓所亲曰:“主上不亲勋贤,而招集群竖,出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外示疏忌,实欲树党。祸难将作,必及于我。”乃密启欢。欢召乾诣并州,面论时事,乾因劝欢以受魏禅让。

乾知变难将起,潜启欢,求为徐州,乃除徐州刺史。指期将发,而帝知乾泄漏前事, 乃诏欢云:“曾与乾邕私有盟约,今复反覆两端。”欢便取乾前后数论启时事者,遣使封送武帝。帝召乾邕示之,禁于门下省,对欢使人责乾前后之失。乾曰:“臣以身奉国,义尽忠贞,陛下既立异图,而乃云臣反覆。欲加之罪,其无辞乎?”遂赐死,时年三十七。乾临死,神色不变,见者莫不叹惜焉。

(节选自《北齐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帝寻遣右仆射元罗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帝听乾解官归乡里/
B.庄帝寻遣右仆射元罗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帝听乾/解官归乡里/
C.庄帝寻遣右仆射元罗/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帝听乾/解官归乡里/
D.庄帝寻遣右仆射元罗/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帝听乾解官归乡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指始任官职,可译为“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其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解褐”“释褐”等。
B.太昌,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C.禅让,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传位叫“封禅”,接受帝位叫“受禅”。
D.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后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而立的三省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乾多与权贵往来。魏领军元叉权倾朝野,因与高乾意气相投,所以礼待他;庄帝在没有做皇帝时,高乾又暗中与他相托附。
B.高乾深得皇帝信任。尔朱荣死后,其徒党拥兵在外,孝庄帝任命高乾担任金紫光禄大夫,令他招募乡勇互为表里作为朝廷的后援。
C.高乾遇事意志坚定。孝武帝对高欢有二心,想要让高乾为己所用,并与高乾以兄弟之名订立盟约,高乾信念坚定,严词拒绝。
D.高乾死前临危不惧。高乾卷入武帝和高欢的政治斗争,指责武帝“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被赐死,临死,神色不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乾少时任侠,数犯公法,长而修改,轻财重义,多所交游。
(2)臣世奉朝廷,遇荷殊宠,以身许国,何敢有贰。

同类题2

   王僧辩字君才,学涉该博,尤明《左氏春秋》。言辞辩捷,器宇肃然,虽射不穿札,而有陵云之气。元帝为江州刺史,僧辩随府为中兵参军。时有安成望族刘敬躬者,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龟生光照室,敬躬以为神而祷之。所请多验,无赖者多依之。元帝命曹子郢讨之,使僧辩袭安成。子郢既破其军,敬躬走安成,僧辩禽之。由是以勇略称。及侯景反,元帝命僧辩总督舟师一万赴援。及至,台城陷没,侯景悉收其军实而厚加绥抚,遣归竟陵。于是倍道兼行,西就元帝。及荆、湘疑贰,元帝令僧辩讨之。时僧辩以竟陵间部下皆劲勇,犹未尽来,意欲待集然后上顿。元帝问僧辩,僧辩以情对。元帝以为迁延不去,大怒厉声曰:“卿惮行拒命,欲同贼邪?今唯死耳。”僧辩对曰:“今日就戮甘心,但恨不见老母。”帝自斫之,中其髀,流血至地。即送廷尉。会岳阳军袭江陵,人情搔扰。元帝遣就狱出僧辩以为城内都督。侯景浮江西寇,军次夏首。僧辩为大都督,军次巴陵。僧辩并沉公私船于水,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翌日,贼众济江,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景军肉薄苦攻,城内同时鼓噪,矢石雨下,贼乃引退。陈武帝时为司空,因自京口举兵袭之。僧辩常处石头城,是日视事,军人已踰城北而入,南门又白有兵来。僧辩与子頠遽走出閤,计无所出,乃据南门楼拜请求哀。陈武纵火焚之,方共頠下就执。是夜,及子頠俱被绞杀。

(节选自《南史﹒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B.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C.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D.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望族,也叫旺族,指的是有名望的、家业兴旺的家族。望族源于大家族或大姓人家。
C.廷尉,官职名,秦朝初置,掌刑狱,可根据诏令,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D.石头城,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僧辩文武兼备,凭借勇略闻名。他学问广博,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聚徒生事的刘敬躬败走安成,王僧辩奉命袭击安成,将刘敬躬活捉,因此扬名。
B.王僧辩心念亲情,却招元帝疑忌。元帝派他征讨荆、湘二州,他以勇猛强悍的部下不在身边和不能见老母为由向元帝解释,却遭元帝猜忌,处以刑罚。
C.王僧辩再被起用,奉命危难之际。他蒙冤受刑,被关进监狱,但由于岳阳军袭击江陵,闹得人心惶惶,他又被元帝派人放出来,被任命为城内都督。
D.王僧辩面对败局,已经无计可施。他常年据守石头城,但面对陈武帝的大举进攻,他和儿子王頠走投无路,只好请求哀怜,最后被陈武帝杀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顺兴,京兆杜陵人也。年十余,乍愚乍智,时莫识之。其言未来事,时有中者。盛冬单布衣,跣行冰上及入洗浴,略不患寒。家尝为斋,方食,器用不周。顺兴言:“昆明池中有大荷叶,可取盛饼食。”其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而归脚犹泥举坐 惊异后稍出城市,常冠道士冠,人有忆者,不过数日,辄至其家。号为李练。好饮酒,但不至醉。贵贱并敬之。得人所施,辄散乞贫人。
萧宝夤反,召顺兴问曰:“朕王可几年?”对曰:“为天子自有百年者,十年者,一年者,百日者,事由可知。”及宝夤败,裁百日也。有侯终德者,宝夤之党。宝夤败后,收集反者。顺兴称其必败,德乃棒杀顺兴,置城隍中。顷之,起活如初。后贺拔岳北征,顺兴与魏收书,上为毛鸿宾等九人姓名者悉放贵还。顺兴从后提一河东酒缸,以绳系之,于城巷牵行。俄而蒲坂降。又无何,至太傅梁览家庭中卧,以布衫倒覆身上。后览于赵崔反,通使东魏,事泄被诛,览以衣倒覆,果如顺兴之形。周文尝至温泉,顺兴求乞温泉东间骊山下二亩地,周文曰:“李练用此何为?”对曰:“有用。”未几,至温汤遇患,卒于其地。
初,大统十三年,顺兴谓周文曰:“可于沙苑北作一老君象,面向北,作笑状。”周文曰:“何为?”答曰:“令笑破蠕蠕。”时甚惑,未解其意。及蠕蠕国灭,周文忆语,遂作顺兴象于老君侧。
《北史·列传七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而归脚犹泥/举坐惊异/
B.其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而归脚犹泥/举坐惊异/
C.其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而归/脚犹泥/举坐惊异/
D.其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而归/脚犹泥/举坐惊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B.“斋”可以指书房,可以指素食,还可以指拜忏诵经、祈祷求福一类活动。文中的“斋”指的是李顺兴家里的书房。
C.“朕”是“我,我的”之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D.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也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李顺兴在十多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如冬天穿单衣,光脚在冰上走不怕冷。
B.李顺兴长大后渐渐出入城里和集市上,常常戴着道士冠,自己号称李练。喜欢喝酒,但不会喝醉。
C.萧宝夤造反时,曾向李顺兴询问自己能做多长时间皇帝,李顺兴告诉他,只能做一百天,因而被杀。
D.李顺兴向周文帝乞要骊山脚下的二亩土地,周文帝虽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但还是答应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宝夤败后,收集反者。顺兴称其必败,德乃棒杀顺兴。
(2)及蠕蠕国灭,周文忆语,遂作顺兴象于老君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②云和:地名,出产乐器。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他对湘灵哀怨的理解和同情。
C.本诗摹写音乐使用的表现手法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同,都运用了“以声类声”来体现音乐的魅力。
D.“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白芷的芳香交织汇合,顺着流水,化作悲风飘过洞庭湖。
E. 全诗描摹了湘灵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这种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小题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誉为神来之笔,请结合诗歌,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