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加横线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古之学者必有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9 05:50: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 王 曰 壮 士 赐 之 卮 酒 则 与 斗 卮 酒 哙 拜 谢 起 立 而 饮 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小题2】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B.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因此项羽愿听。
C.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有所犹豫,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D.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扬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诸杨虞卿之后。虞卿孙承休,唐天祐初,以尚书刑部员外郎为吴越国册礼副使,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大雅,承休四世孙也。钱俶归朝,挈其族寓宋州。大雅素好学,日诵数万言,虽饮食不释卷。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改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浔州,监在京商税,再迁秘书丞。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召试。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为三司监铁判官,知越州,提点淮南路刑狱。还,考试国子监生,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大雅朴学自信,无所阿附,直集贤院二十五年不迁,有出其后者,往往致荣显。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吾之所有,不敢以荐于人,而尝自献乎天子矣。”天禧中,使淮南,循江按部,过金陵境上,遇风覆舟,得傍卒拯之,及岸,冠服尽丧。时丁谓镇金陵,遣人遗衣一袭,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宰相王钦若亦不悦之。晚与陈从易并命知制诰。大雅尝因转对,上《原治》十七篇。所著《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十二卷。
(节选自欧阳修《宋史·杨大雅传》)
【小题1】下列对于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    坐:因…获罪
B.使淮南,循江按部 按:考察、巡查
C.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    歉:嫌隙、怨恨
D.宰相王钦若亦不悦之 悦:以之为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B.召试即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最高学府,明清时废止。
D.转对指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大雅勤奋好学,博闻强识。他在考中进士以前,每天诵读数万字文章,饮食时也手不释卷。一生著述丰富,令人叹服。
B.杨大雅追求仕进,勇于自荐。他曾乘交趾进献犀牛的机会向朝廷献赋,后又上书自荐并献文,于是被任用为太常博士。
C.杨大雅不流世俗,心境平稳。他在集贤院干了25年却未升职,同事中比他晚的人也往往显贵,可他对此淡然处之。
D.杨大雅不慕权贵,清高自守。他巡视金陵时遇风翻船,丢了衣帽,当地官员丁谓派人送了一套衣服,他却推辞不受。
【小题5】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
A.杨行密占据江、淮,道路阻断不能返回,杨承休就在钱塘安家。
B.杨行密投奔江、淮,道路阻断不能攻克,杨承休就在钱塘安家。
C.杨行密投奔江、淮,道路阻断不能返回,杨承休就回钱塘老家。
D.杨行密占据江、淮,道路阻断不能攻克,杨承休就回钱塘老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饥者尽死矣。”竞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哀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为度支判官。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

判三司都磨勘司,接拌契丹使,萧帷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辅愧谢、

岀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堿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摆,判都水监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价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钱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摘编自(《宋史·程师孟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B.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C.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D.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B.都水监,宋、金、元代负责水利包括航运、桥梁等工程计划、施工、管理的中央机构的主管官。
C.日昃,太阳偏西。属于十二地支中的未时,大概相当于现在计时的13点至15点这个时间区间。
D.立生祠,古代一种民俗,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其对象是深得人心的官员或普通百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师孟注重兴修水利工程。他说服河东当地人民开渠筑堤,用河水中的淤泥改造出多顷良田,并写了《水利图经》颁发州县。
B.程师孟重视发展学校教育。他在任福州、广州知州时,修筑内城,大力兴建学校,政迹在东南地区堪称第一,受到朝廷提拔。
C.程师孟出使维护国家尊严。在前去祝贺契丹皇帝的生日时,他喝斥契丹迎接的人,要更改宋朝使节方向,口气严厉,不肯就列。
D.程师孟治理政务简明严肃。对不够死罪的犯人,他亲自处理;对惯于隐藏的首恶,他必定痛加惩治,直到剿灭干净方才罢休。
【小题4】把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
(2)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震川先生小传

钱谦益

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浸溃演迤,蔚为大儒。嘉靖庚子,举南京第二人,为茶陵张文隐公所知。其后八上春官,不第。读书谈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

乙丑,举进士。除长兴知县。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刺刺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有所击断寝息,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有蜚语闻,量移通判顺德。隆庆庚午,入贺。新郑、内江雅知熙甫,引为南京太仆寺丞,皆掌制敕,修世庙实录。

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当是时,王弇州踵二李之后,主盟文坛,声华烜赫,奔走四海。熙甫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树牙频相搘柱,不少下。尝为人文序,诋排俗学,以为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弇州闻之,曰:“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熙甫曰:“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弇州晚岁赞熙甫画像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弇州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

熙甫没,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刻既成,贾人为文祭照甫,具言所梦,今载集后,季子子慕,字季思,以乡举追赠待诏。冢孙昌世,字文休,与余共定熙甫全集者也。

嘉靖末,山阴诸状元大绶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入夜,良久乃至。学士问口:“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回翔雒诵,不能舍去,是以迟耳!”学士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四明余公文敏典礼闹,学士为具言照甫之文,意度波澜所以然者。照甫果得。熙甫重平生知己,每叙张文隐事,辄为流涕。岂未有以文长此事闻于熙甫者乎?

(选自《列朝诗集小传》,有删节)

注①王弇州:指王世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能文 属:写作
B.临川则不难行 抗:抵挡
C.贾人翁氏梦熙甫之   趣:催促
D.熙甫果得   隽:考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乡试取得第二名,深受张文隐赏识,但后来八次参加殿试,都没能考取进士。
B.归有光在处理诉讼案件时,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断案,上级官员大多数不喜欢他。
C.王世贞与归有光之间存在矛盾,曾经遭到归有光的批评,被认为是狂妄而平庸的人。
D.王世贞晚年改变对归有光的看法,称他是千年才有的人才,可继承韩、欧阳的传统。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
(2)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弇州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归有光诗文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终宇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习《春秋》。建初元年,大旱谷贵,终以为广陵、济南之狱,徙者万数,又远屯绝域,吏民怨旷,乃上疏曰:“昔殷民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且南方暑湿,障奉互生。陛下留念省察,以济元无。”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回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终又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会终坐事系狱,校书郎班固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终又上书自讼,即日贳出,乃得与于白虎观焉。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时,太后兄卫尉马廖,谨笃自守,不训诸子。终与廖交善,以书戒之曰:“《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传,以道其志。汉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故有亡国之祸,而乏嘉善之称。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廖不纳。子豫后坐县书诽谤,廖以就国。终兄风为郡吏,太守廉范为州所考,遣风候终,终为范游说,坐徙北地。帝东巡狩,凤皇黄龙并集,终赞颂嘉瑞,上述祖宗鸿业,凡十五章,奏上,诏贳还故郡。永元十二年,征拜郎中,以病卒。
(节选自《后汉书·杨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B.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C.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D.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是指古时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疏作为一种文体,指臣子给皇帝的奏议。
B.《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经传分别指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作,也泛指比较重要的、有权威性的古籍。
D.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国君,要按礼听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终天性聪慧,为官敢于直言。他为太守赏识,年仅十三岁就被派往京城求学,研习《春秋》;建初元年,他上疏直言皇帝要考察民情,体恤百姓。
B.杨终博学多识,论考经书异同。他建议依旧例研究探讨经书,得到朝廷认同;他因事入狱,在他人求情和自我申诉后被释放,最终能参与研讨经书。
C.杨终见识长远,规劝友人教子。他认为要按照《礼》制,以书计使孩子明智,以经传引导其志向;以前车之鉴告诫马廖注意子女教育,但未被接受。
D.杨终为人说情,反而弄巧成拙。他受兄长杨凤所托,向太守廉范游说,结果被判罚流徙北地;皇帝东巡时,他赞颂嘉瑞并上述祖宗功业,才被赦罪。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殷民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
(2)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