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一夕,(真宗)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①,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 他日再三问之,抗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日:“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
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公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
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②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
【注】①使相:官名,与宰相并称,但不行使宰相权力。②内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议遂寝寝:停止,搁置。 |
B.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旰食:晚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
C.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趣:奔向,趋向 |
D.家人劝治居第治:修建。 |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
B.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
C.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
D.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沆从不呈送秘密奏章,这符合他的性格和做人的原则。他认为既然办公事,有想法有看法就该公开地表达,没有必要呈送密奏。 |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应验。他担任宰相时,同僚对他赞誉不已,称他为“圣相”。 |
C.李沆认同佛教关于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理念,认为人也不可能求得圆满如意,还是应该自足常乐。 |
D.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驸马都尉石保吉最终也因李沆反对而没得到提拔。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宋真宗十分倚重李沆。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
(2)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