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4 11:2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还。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汉阳太守,,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迄天宝末,益滋息。
曰: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道哉!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
【小题1】对文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贬,即贬官。古代对官员的升降有其特定的称呼,表示升职的有“授”“拜”、“除”等,表示降职的有“贬”“谪”“左迁”“黜”等。
B.卒:古代称天子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称士死为“不禄”,称百姓死为“死”,称刑徒死为“崩殂”。
C.天宝,是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的实行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D.赞: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这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一样的。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B.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C.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D.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深得皇帝器重。担任代州别驾时,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担心他作战勇猛过早失去他,建议皇帝将其召回。
B.对于攻打石堡城,王忠嗣有所顾虑,向皇帝建言等时机成熟再来夺取。皇帝不听劝谏,下诏书让王忠嗣协助董延光攻城,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
C.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王忠嗣识破其阴谋,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招致李林甫的嫉恨,因此,借机诬告王忠嗣。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史家评论说:“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浔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初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桔槔: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②海昏: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D.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吏,闲散的官吏,指有官阶而无职事的官员。如宋代范仲淹《酬滕子京同年》诗中有:“谢家风雅若为酬,散吏方耽海上游。”
B.察,指察举制,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龙骧将军,中国古代武职官名,主要见于南北朝时期,地位高下不一,北魏、北齐均第三品,隋代以后无此官职。
D.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河北两省,与外族对应时泛指中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访治军有方,处事果断。得知自己统领的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有勾结,就逮捕并杀了丁乾。
B.周访作战勇敢,智慧过人。征伐杜弢时,制作长岐枨破解了杜弢的桔槔进攻,又偷偷渡江,斩掉几百个敌人首级,最终在南康大败杜弢。
C.周访性格谦虚,不矜功伐。周访功勋卓著却从不谈论,他认为将士们冲锋在前,自己没有什么功劳,将士们也因此更敬重他。
D.周访志向远大,为人忠贞。周访训练兵马想进攻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之志;听说王敦有犯上作乱的野心,一直对他切齿痛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2)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
B.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C.视事:就职治事,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例:太祖视事东阁。
D.转运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自宋代始设,以后各王朝延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⑵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铉,宝鼎,勃海南皮人也。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贫,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虯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乡里无可师者,铉遂诣大儒徐遵明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第。年二十三,便自潜居讨论是非。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合三十余卷。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睡,假寐而已。年二十七,归养二亲,因教授乡里。生徒恒数百人,燕赵间能言经者,多出其门。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举秀才,除太学博士。及李同轨卒,齐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简硕学,以教诸子。文襄以铉应旨,徵诣晋阳。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广平宋钦道及工书人韩毅同在东馆,师友诸王。铉以去圣久远,文字多有乖谬,于讲授之暇,遂览《说文》《仓》《雅》,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天保初,诏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仍兼国子博士。时诏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令铉与通直常侍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参考得失。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杨元懿、宗惠振官俱至国子博士。

(选自《北史·李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正国子博土/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
B.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
C.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
D.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叫表字,通常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论语》,孔子的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语录结集,相传由孔子编写而成。
C.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也可以用来指优秀人才等。
D.六艺,通常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铉幼时家贫,非常喜欢学习。因为家中贫穷,他便常常在春夏时节参加农业劳动,到了冬天才入学学习;为了学习知识,他曾经拜多人为师。
B.李铉教授弟子,成效颇为显著。回家奉养双亲时,他曾在乡里教授弟子,学生数量常常达到几百人,燕赵一带能谈论经籍的,多出自他的门下。
C.李铉撰定典籍,因饱学被选用。他编定《孝经》等三十余卷;李同轨去世后,齐神武帝亲自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齐神武帝选中。
D.李铉治学严谨,修改经籍谬误。他认为距离文学先圣所处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经籍中文字多有错误,于是就在空暇时删改六艺经注中的错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里无可师者,铉遂诣大儒徐遵明受业。
(2)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闵珪,字朝瑛,乌程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御史。出按河南,以风力闻。成化六年擢江西副使,广东按察使。久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孝宗嗣位,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入为刑部右侍郎,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与总兵官毛锐讨古田僮。副总兵马俊、参议马铉自临桂深入,败死,军遂退。诏停俸讨贼。珪复进兵,连破七寨,他贼悉就抚。弘治七年,迁南京刑部尚书,寻召为左都御史。十一年,东宫出阁,加太子少保。十三年,代白昂为刑部尚书,再加太子太保。以灾异与都御史戴珊共陈时政八事,又陈刑狱四事,多报可。珪久为法官,议狱皆会情比律,归于仁恕。宣府妖人李道明聚众烧香,巡抚刘聪信千户黄珍言,株连数十家,谓道明将引北寇攻宣府。及逮讯无验,珪乃止坐道明一人,余悉得释,而抵珍罪,聪亦下狱贬官。帝之亲鞫吴一贯也,将置大辟,珪进曰:“一贯推案不实,罪当徒。”帝不允,珪执如初。帝怒,戴珊从旁解之。帝乃霁威,令更拟。珪终以原拟上,帝不悦,召语刘大夏。对曰:“刑官执法乃其职,未可深罪。”帝默然久之,曰:“朕亦知珪老成不易得,但此事太执耳。”卒如珪议。正德元年六月,以年逾七十再疏求退,不允。及刘瑾用事,九卿伏阙固谏,韩文被斥,珪复连章乞休。明年二月诏加少保,赐敕驰传归。六年十月卒,年八十二。赠太保,谥庄懿。

(选自《明史》卷一八三,列传第七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B.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C.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D.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在古代表示升官、加封,与“晋”一样表示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B.“刑部”主管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掌律令、刑法等,它的最高长官为右侍郎。
C.“千户”在明代为官名,卫所兵制设干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
D.“伏阙”古代一种礼仪,本指官员拜伏在宫阙之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闵珪做官有魄力,讨伐盗贼有功。他出京巡视河南,以气概魄力闻名,后来进兵讨伐盗贼时攻破盗贼的寨子,并招抚了其他盗贼。
B.闵珪深受重用,职位多变。孝宗即位后,闵珪曾任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官职,曾因灾害异常上奏多件政事,大都被皇帝认可。
C.闵珪仁厚宽恕,据实情判案。李道明一案经逮捕审讯没有证据,他只判了李道明和黄珍的罪,其余的人都获得释放。
D.闵珪晚年一再请求退休,终于如愿。刘瑾当权,闵珪为了明哲保身,接连上章请求退休,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之亲鞫吴一贯也,将置大辟,珪进曰:“一贯推案不实,罪当徒。”
(2)“朕亦知珪老成不易得,但此事太执耳。”卒如珪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