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毛大福
太行毛大福,疡医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数事。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君不为我昭雪,回搒掠死矣!”狼见毛被絷,怒奔隶。隶拔刀相向。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后数日,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疡医:指治疮伤的外科医生。②数事:数件。③搒:笞击考问。④絷:捆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其意不恶:恶意
B.会毛金饰 货:出卖
C.一狼衔敝履道上 委:通“逶”跟随
D.官不信,之 械:用枷锁拘禁
【小题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科医生毛大福在回家途中遇到一只衔着包裹来求助的狼,因见狼没有恶意而出手相助,后在狼的护送下平安到家。
B.毛大福出售金饰被宁家认出后,有口难辩,只好在差役的押解下进山向狼求证,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
C.县官出行,一只狼衔来破鞋示意县官收起来,县官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最终抓到杀死宁泰的凶手丛薪。
D.毛大福被抓起来,他诉说金首饰的来历,县官不相信,用枷锁把他拘禁起来。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①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
②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4:5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注】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选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杨大眼传》,有删改)
【注】杨难当,仇池国首领,在位时间为429—442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还营同坐 / 幕下对诸僚佐 / 言笑自得时 / 指之谓人曰 / 此潘将军也
B.及至还营 / 同坐幕下 / 对诸僚佐 / 言笑自得时 / 指之谓人曰 / 此潘将军也
C.及至还营同坐 / 幕下对诸僚佐 / 言笑自得 / 时指之谓人曰 / 此潘将军也
D.及至还营 / 同坐幕下 / 对诸僚佐 / 言笑自得 / 时指之谓人曰 / 此潘将军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侧出,文中指杨大眼行为异于流俗,被视为不正,清代戴名世《<庆历文读本>序》就有:“余孤行侧出,为世所弃。”
B.典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
C.蛮酋,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我国古代将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蛮”,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D.关张,分别指东汉末年蜀国名将关羽和张飞,其中关羽死后,逐渐受到尊敬,清代时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大眼出身贵族,但少时历经坎坷。他是仇池国首领杨难当的孙子,但因侧出,而不被宗族亲属重视,时常忍饥受冻。
B.杨大眼灵活应变,善于抓住机会,当尚书李冲不同意任用他时,他主动请求展现自己善于奔跑的才能,最终获得了认可。
C.杨大眼身先士卒,有勇有谋。身为将帅,他经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在他出任荆州刺史时曾射杀蛮人以警示诸蛮,蛮人不敢为乱。
D.杨大眼识字不多,但悟性高。他为官时,文书写作都是口授完成的;经常叫人来念书,他在一旁听,听到的都能理解记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
(2)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曹文,完成小题。

徐有功,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转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男。为政宽仁不行杖罚吏人感其忠信递相约曰若犯徐司法杖者众必斥罚之由是人争用命终于代满不戮一人载初元年,累迁司刑悉。时酷史周兴、来俊臣、丘种绩、王弘义等构陷无辜,皆抵极法,公卿震恐,莫敢正言。有功独存乎恕,诏下大理者,有功皆议出之.前后济活数百家。常于殿庭论奏曲直,则天厉色诘之,左右莫不悚慄 ,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寻转秋官员外郎,转郎中。俄而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构陷当死,则天谓公卿曰:“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乞知古等,锡以再生,各授以官,伫申来效。”俊臣、张知默等又抗表请申大法,则天不许之俊臣乃独引行本,重验前罪,奏曰:“行本潜行悖逆,告张知与卢陵王反不实,罪当处斩。”有功驳奏曰:“俊臣乖明主再生之赐,为臣虽嫉恶,然事君必将顺其美。”行本竟以免死。道州刺史李仁褒及弟榆次令长沙,又为唐奉一所构,高宗末私议吉凶,谋诛李氏,有功又固争之,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奏曰:“臣闻两汉故事,附下罔上者腰斩,面欺者亦斩;又《礼》云: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不,请按其罪。”则天虽不许系问,然竟坐免官。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时远近闻有功授职,皆欣然相贺。有功尝谓所亲曰:“身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长安二年卒,年六十二,赠司刑卿。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三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宽仁/不行杖罚/吏人感其恩信/递相约曰/若犯徐司法杖者/众必斥罚之/由是人争用命/终于代满/不戮一人/
B.为政宽仁不行/杖罚吏人/感其恩信/递相约曰/若犯徐司法杖者/众必斥罚之/由是人争用命/终于代满/不戮一人/
C.为政宽仁/不行杖罚/吏人感其恩信/递相约日/若犯徐司法/杖者众/必斥罚之/由是人争用命/终于代满/不戮一人/
D.为政宽仁/不行杖罚/吏人感其恩信/递相约日/若犯徐司法杖者/众必斥罚之/由是人争/用命终于代满/不戮一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是隋唐以来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博士在中国古代指学官名。
B.明经是西汉时被举荐的官员必须学习的科目,隋唐科举考试设明经、进士二科。
C.载初是唐朝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D.赦指宽免罪过,发布赦令是古代君王的特权之一,而今天的赦令是依法发布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有功为官公正,仁义为本。他担任蒲州司法参军时,没有诛杀一个吏人;担任司刑丞时,救活了很多无罪却被酷吏诬陷的无辜者。
B.徐有功坚持正义,敢于抗争。他经常在朝廷直言是非曲直,甚至与武则天争辩,武则天严厉诘问他,他脸色不变,争辩得更加急切。
C.徐有功勇而有智,救人有术。来俊臣以行本诬告张知等人谋反不实之罪奏请将其处死,徐有功以事君之道反驳,行本等七人得以免死。
D.徐有功一心救囚,不计利害。酷吏周兴曾引经据典,奏请以故出反囚之罪处死有功,武则天虽然不答应囚禁审问,但也将其免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功独存乎恕,诏下大理者,有功皆议出之,前后济活数百家。
(2)俊臣乖明主再生之赐,为臣虽嫉恶,然事君必将顺其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李陵字少卿, 拜为骑都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天汉二年,贰师击右贤王于天山。上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者,皆荆楚勇士奇材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上壮而许之。
陵将步卒五千人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军以大车为营。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连战,虏不利,欲去。会陵 军 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昏后,陵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后闻陵降,上怒甚,久之,上悔,遣公孙敖入匈奴迎陵。敖还曰:“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闻,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陵谓汉使曰:“ 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昭帝立,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侍坐。 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有顷,律起 更 衣,立政曰“少卿归故乡,毋忧富贵。”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B.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C.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D.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B.“辎重”最初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C.“军候”军官职务,即军曲候。汉军部以下的编制单位称“曲”,每“曲”设军候一人,军候一般统领200-500人。
D.“更衣”在古代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与《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如厕“一词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主动请缨,为国效力。贰师与右贤王交战,皇帝打算派李陵运送物资,但李陵提出自当一队抗敌,不给骑兵也要以少击众。
B.李陵勇猛善战,有李广遗风。李陵率五千步卒被三万敌军包围,奋力搏战,杀敌数千,后单于召集八万骑兵与陵军作战,也多次失利。
C.李陵誓死杀敌,无奈而降。箭尽援绝,李陵带领将士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用短刀作战,也曾想独自杀死单于,最终矢尽将亡而降。
D.李陵兵败屈辱投降,又因替匈奴练兵,惹怒汉武帝,汉武帝诛灭了他的亲族。后汉招陵归,陵终不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②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天宝四年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D.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也称宫禁。
B.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因此称节度使。
C.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所以将山西省西南部称为河东。
D.卒,古代不同身份人的死亡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深受皇恩,刚毅寡言。皇上因为王忠嗣父亲的缘故,曾收养他并赐他姓名,他长大后十分刚毅。
B.王忠嗣具有武略,深懂兵法。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能自由应对,玄宗大感意外,认为他是一个将才。
C.王忠嗣治军有方,屡立战功。他把率军维护边疆稳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军中一直享有很高威望。
D.王忠嗣持事有远见,未雨绸缪。他在石堡城的事上做出准确的预判,在购买战马的事上取得预期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
(2)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注)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
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曾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B.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C.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B.先,古代用以尊称已故之人,如“先考”“先妣”分别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文中“先”指先帝。
C.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D.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其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勇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C.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D.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各自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疏揭发奸臣陈洸的罪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