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都,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早,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改秘书丞、监折中仓,历御史台推直官。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賜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B.“檄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备。
C.“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主要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别称“宪台”。
D.“请老”之意是“还禄位于君”,也即“告老”“致仕”,是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逊处事知变。棣州遭受黄河水患,迁移州府至阳信时无法转运多余公粮,他果断将其放贷给贫困百姓,公私均获益。
B.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转运使调任他去治理都县时,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C.张士逊多次写奏章请求退休,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傅的尊称,封他为邓国公,张士逊在这个职位上退休回家。皇帝还赐给他想买的官园。
D.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2)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6 10:3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洙、字臣源,广陵人。羁丱能文,未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都都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跽,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
B.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
C.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
D.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的加冠礼,表示成人。届时男子要取字,以便别人称呼。
B.起居注是皇帝的言行录。唐宋时期有关命令、法度、赏罚、任免等内容都要按日记载。
C.中使是宫中派出的使者,多为宦官,所到之处能颁布皇帝旨意或代表皇帝安抚慰问。
D.赙是指赠助别人办理丧事的钱财,文本中指的是宋神宗赏赐给孙家治丧的五十万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洙年少能文,论事明切。他入仕时还没有到成人年龄,包拯、欧阳修等人主持应制考试;他上策论批评时政,颇中要害,被当时名臣韩琦称为当代贾谊。
B.孙洙广开言路,监督时政。他主张增加谏官,在不能谏言时,他选择了出京做地方官。他对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劳民伤财举措非常不满,多次上书呼吁停止。
C.孙洙处事认真,积极建言。他认为百官迁升诏书千篇一律的词句虽然简捷方便,但因不符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所以大家对皇帝的旨意也不能畅所欲言。
D.孙洙谙熟典制,善于为文。他奉命撰写的灵津庙碑文,得到了皇帝的称赞。他谈论古往今来之事、条理分明,出口成章,语言典雅,从来没说过鄙俗的话。
【小题4】将下面文言文选段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勔,字伯猷,彭城人也。少有志节。孝建初,遣费沈伐陈檀,不克。乃除勔龙骧将军,勔既至,率军进讨,随宜翦定。还,除新安王刘子鸾抚军中兵参军,遭母忧,不拜。太宗即位,加宁朔将军。会豫州刺史殷琰反叛,征勔还都,假辅国将军,率众讨琰。琰婴城固守,勔内攻外御,战无不捷。善抚将帅,以宽厚为众所依。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即时解马与广之。及琰开门请降,勔约令三军,不得妄动,城内士民,秋毫无所失,百姓感悦,生为立碑。泰始三年以勔为征虏将军勔使司徒参军孙昙瓘督义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瓘大破之虏上其北豫州租勔招荒人邀击于许昌虏众奔散淮西人贾元友上书太宗,劝北攻悬瓠①。上以所陈示勔,勔对曰:“臣窃寻元嘉以来,伧荒远人,多干国议,负担归阙,皆劝讨虏。鲁爽诞说,实挫国威,徒失兵力,虚费金宝。界上之人,唯视强弱,王师至境,必壶浆候途,裁见退军,便抄截蜂起。”太宗纳之,元友议遂寝。勔以世路纠纷,有怀止足,求东阳郡。上以勔启遍示朝臣,莫不称赞,咸谓宜许。勔经始钟岭之南,以为栖息,聚石蓄水,仿佛丘中,朝士爱素者,多往游之。太宗临崩,顾命以为守尚书右仆射。元徽初,桂阳王刘休范为乱,奄至京邑,加勔领军,镇扞石头城。既而,贼众屯朱雀航南,右军王道隆率宿卫向朱雀,闻贼已至,急信召勔。勔至,命闭航,道隆不听,催勔渡航进战。率所领于航南战败,临阵死之,时年五十七。谥曰忠昭公。
(节选自《宋史·刘勔传》)
(注)①悬瓠(hù):古城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泰始三年/以勔为征虏将军/勔使司徒参军孙昙瓘督义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瓘大破之虏/上其北豫州租/勔招荒人邀击/于许昌虏众奔散/
B.泰始三年/以勔为征虏将军/勔使司徒参军孙昙瓘督义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瓘大破之/虏上其北豫州/租勔招荒人/邀击于许昌/虏众奔散/
C.泰始三年/以勔为征虏将军/勔使司徒参军孙昙瓘督义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瓘大破之/虏上其北豫州/租勔招荒人/邀击于许昌/虏众奔散/
D.泰始三年/以勔为征虏将军/勔使司徒参军孙昙瓘督义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瓘大破之/虏上其北豫州租/勔招荒人/邀击于许昌/虏众奔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建是年号,我国封建王朝用年号来纪年,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后世用年号称呼皇帝。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阙是宫门前两侧的楼台,又可借指朝廷;“归阙”指来到朝廷。
D.顾命是帝王临终前的遗诏,顾命大臣是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勔善于征战,战无不捷。费沈攻打陈檀,没有攻下,刘勔率军征讨,随即平定;殷琰反叛,刘勔代理辅国将军讨伐,取得胜利。
B.刘勔善抚将领,约束军队。将军王广之向刘勔索求战马,刘勔随即送给他;殷琰投降后,刘勔命令军队不得行不法之事,百姓感动。
C.刘勔见识过人,颇知进退。贾元友劝说太宗进攻悬瓠城,刘勔上书反对,皇上采纳了;刘勔认为世道纷扰,应该知止知足,受到称赞。
D.刘勔临阵战死,尽忠朝廷。贼人叛乱,驻扎在朱雀航南,王道隆不听刘勔的建议,催促渡航进战,刘勔率部作战,战败牺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勔启遍示朝臣,莫不称赞,咸谓宜许。
(2)元徽初,桂阳王刘休范为乱,奄至京邑,加勔领军,镇扞石头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正言。时执政颇与条成官,安世言:“祖宗以未,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_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徼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與,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海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B.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C.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词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D.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谏,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其中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
B.右,古时就官位而言,左比右要高;就座位而言,左比右要卑,如“虚左以待”。
C.庙堂,指皇室太庙的明堂,主要是古代君王祭祀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也可指朝廷或帝王。
D.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十恶不赦”中的“十恶”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安世谨遵师教,也能反躬自省。在吴守礼将要查办贪官司户之时,刘安世遵照司马光“不妄语”的教诲没有揭发,事后为自己的不诚实而自责。
B.刘安世痛斥奸人,嘴下毫不留情。他指责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互相勾结,贪天之功,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的人们将他们为“四凶”。
C.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对王安石任人唯亲的做法,他认为当时的任用官员与从前大不相同,影响甚坏;甚至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
D.刘安世正身洁己,深受老师影响。他平日在家也无倦怠之态,正襟危坐,写字不用草书,不喜爱女色和钱财,他的忠孝正直都是效法老师司马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2)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小题4】解释句中加点词。
衙吏破家
于城
增筑城为木岸
锻炼久之

饮食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为人叹服。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册礼,诏昉知制诰,总礼仪事。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官。应历间,累迁翰林学士,出入禁闼十余年。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奏对称旨。上多昉有理剧才,改南京副留守,决讼平允,人皆便之。迁工部尚书,寻改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顷之,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乾亨初,监修国史。统和元年,告老,不许。进《尚书·无逸篇》以谏,太后闻而嘉奖。二年秋,诏修诸岭路,昉发民夫二十万,一日毕功。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八年,复请致政。诏入朝免拜,赐几杖,太后遣阁门使李从训持诏劳问,令常居南京,封郑国公。初,晋国公主建佛寺于南京,上许赐额。昉奏曰:“诏书悉罪无名寺院。今以主请赐额,不惟违前诏,恐此风愈炽。”上从之。表进所撰《实录》二十卷,手诏褒之,加政事令,赐帛六百匹。九年,荐韩德让自代,不从。上以昉年老苦寒,赐貂皮衾褥,许乘辇入朝。病剧,遣翰林学士张干就第授中京留守,加尚父。卒,年七十五。上嗟悼,辍朝二日,赠尚书令。遗言戒厚葬。恐人誉过情,自志其墓。论曰:景宗之世,人望中兴,岂其勤心庶绩而然?盖承穆宗醟虐之馀,为善易见,亦由群臣多贤,左右弼谐之力也。室昉进《无逸》之篇,郭袭陈谏猎之疏,所谓仁人之言, 其利溥哉。

(节选自《辽史》卷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B.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 度修/明朝无异议
C.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D.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名称,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B.民夫:被征募服劳役的农民。古代农民还有拙荆、黔首的称呼。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
D.手诏:皇帝亲笔写的命令,然而后期帝王的手诏常常由人代笔。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昉潜心治学。他二十多年足不出户,一心研学,竟然到了同乡人都不认识他的地步。
B.室昉善理政务。他善于处理繁难事务,能够公平合理判决案件,能够让大家觉得满意。
C.室昉心系百姓。他整治公害和积弊,知无不言,力求降低赋税,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D.室昉摒弃陈习。他遗言严禁厚葬,担心皇帝为他撰写墓志铭赞誉过度,自己亲自操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保宁间,兼政事舍人,数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奏对称旨。
(2)室昉进《无逸》之篇,郭袭陈谏猎之疏,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